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8896200000030

第30章 方山子传

【题解】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为他的老友陈慥即方山子所作的传记。陈慥出身世族,后来避世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岐亭。本文只记叙他少年任侠到折节读书,而以“终不遇”到抛弃现存富乐而独来穷山隐居,撷取不多几件事,其人物形象神态却栩栩如生。苏轼对这个年轻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的贵公子,现在自得其乐地过着清苦的生活,感到极大惊异,他提出的“岂无得而然”,是对方山子隐居生活的赞颂和欣赏。通篇就写侠、隐二字,写侠豪迈生动;写隐感慨淋漓,东坡传神妙笔,方山子可以藉此而不朽。

【原文】

方山子,光、黄[1]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折节[4]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5]。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6],曰:“此岂古方山冠[7]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8],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9]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10],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11]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13],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14]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15],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16],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释】

[1]光、黄:二州名,光州(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和黄州,两州邻界。[2]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著名的游侠。专门趋人之急,济人之危。[3]闾里之侠:民间的侠义之人。宗之:崇拜他。[4]折节:改变原来的志向和行为。[5]岐亭:宋时的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西南。[6]方:方形。[7]方山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以五采彀为之。汉朝祭祀时乐师用的;唐、宋时为隐士戴的帽子。[8]余谪居于黄:苏轼贬谪到黄州。[9]矍然:惊讶相看的样子。[10]环堵萧然:指住所简陋,室内空无所有。堵,墙。[11]使酒:喝醉酒后任性而行。[12]岐下:岐山。凤翔有岐山。[13]怒马独出:激马使其发怒而奔驰。[14]几日:回想起来不过才几天光景。[15]世有勋阀:世代著有功勋。陈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少卿,当荫补子时,常常先其族人,没有照顾到他的儿子慥。[16]阳狂垢污:假装颠狂,故意弄成垢污不洁的样子,表示不愿为人所知。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间一位隐士。他少年时仰慕朱家、郭解那样的行侠做人,民间的侠义之士都很推崇他。年纪稍长以后,他改变了以往的志向操守,努力读书,想以学识来施展抱负,但始终没有遇上机会。晚年才隐居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镇。住的是草屋,吃的是素食,不再过问世事;放弃乘车骑马,不穿戴整齐的帽子衣服,在山中步行来往。人们都不认识他,只是看到他戴着高高的方形帽子,就说:“这岂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样子吗?”因此就叫他方山子。

我贬官到黄州,有一次路过岐亭,刚巧碰见他。我说:“啊!这是我的老友陈慥季常,你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吃惊地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了。我把谪居黄州的原因告诉了他。他起初低着头没有答话,接着就仰面笑了起来,叫我到他家去住。他家非常简陋,屋里空空的没有什么家具摆设,但他的妻子奴仆都表现得很愉快,很满意。我感到非常惊奇。

我心想陈慥年轻时候,好喝酒使性,舞刀弄剑,并且疏财仗义。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到陈慥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挂满两壶箭去游西山。一次乌鹊在前面飞起,他叫随骑追上去射它,没有射中;陈慥猛鞭坐骑,独自狂奔飞驰,一箭就把乌鹊射下来了。于是他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打仗的道理和古往今来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自识为是当代的英雄豪杰。回想起来,似乎还是不多几天的事,那精明强悍的神采还可以从他眉宇间隐约看到,这哪里像是山中的隐士呢?

陈慥出身在贵勋世族的家庭,如果补荫做官,现在已经通显闻名了。他的老家在洛阳,宅第的宏伟园林的壮丽同公侯人家一样;黄河以北还有很多田产,每年可收租税布帛上千匹,也足可以过富裕欢愉的生活。但他把这些全部放弃了,独自来到这穷山沟里,这难道没有他独到的修养就能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他们往往装成疯疯癫癫,浑身污秽,一般见不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见到了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