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欧阳修散文
8896800000019

第19章 丰乐亭记

【题解】

本文是作者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贬官滁州之后不久所写,具体时间当同《醉翁亭记》相去不远,是它的姐妹篇。

文章通过记述修建丰乐亭的情由始末以及滁州的山川形势和历代兵家“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等情况,抒发了作者对和平宁静“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乐生送死”生活的向往和陶然山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与民同乐“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盛而喜与予游”的桃源理想。文章在写景与叙事中,也流露了作者被贬抑郁的淡淡哀愁和人事沧桑之感。

【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1],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2]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3],下则幽谷[4],窈然而深藏[5],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6]。俯仰左右[7],顾[8]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壁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9]之际,用武之地[10]也。昔太祖皇帝[11],尝以周师破李景[12]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13]、姚凤[14]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15]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16],升高[17]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18]。而故老[19]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20]久矣!自唐失其政[21],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22],何可胜数[23]!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24],嚮[25]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26],百年之间,漠然[27],徒[28]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遣老尽矣[29]。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30],四方宾客之所不至[31]。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32],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33],休养生息[34],涵煦[35]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36],又爱其俗之安闲[37]。既得斯[38]泉于山谷之间,乃[39]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40]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41],四时[42]之景,无不可爱。又幸[43]其民,乐其岁物[44]之丰盛,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45]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46]也。夫宣上[47]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48]之事也。遂[49]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1]修:欧阳修,此作者自谓。明年:第二年。[2]问诸:问之于,向人发问。诸,之于的合音。[3]耸然:高高直立。特立:独立。[4]幽谷:深谷。[5]窈(yǎo)然:深远、幽静的意思。深藏:隐蔽。[6]滃(wēng)然:泉水涌出的样子。仰出:向上流出。[7]俯仰:低头或抬头,比喻一上一下。俯仰左右:即上下左右之意。[8]顾:回头环视。这里指上下左右反复观看的意思。[9]五代:此指宋以后所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宋史·太祖纪》:“五代诸侯跋扈。”干戈:古代战争常用兵器,亦是兵器的通称。这里指战争。干,盾。戈,戟。[10]用武之地:使用武力,施展才能的场地。[11]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12]尝:曾。以:用。周师:后周的军队。李景:即李璟,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皇帝。公元943年嗣位。他生性懦弱平庸,宠信佞臣冯延鲁等,致使国势渐衰。公元956年,后周来攻;败后献江北十四州,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13]生擒:活捉。皇甫晖:南唐魏州人。初为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军士。唐庄宗失政,他与裨将赵在礼作乱,夜焚贝州……晖为人骁勇无赖,到明宗即位时,他自军卒擢拜陈州刺史,后仕江南。李璟以为江州节度。周世宗征淮,皇甫晖败被擒。[14]姚凤:《宋史·太祖本纪》:“三年春从(周世宗)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15]遂:于是。平:平定。[16]图记:即地理志。这里指图册记载。图,图册。[17]升高:登高。[18]就擒之所:被活捉的地方。[19]故老:年老多阅历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这里指旧时的父老。[20]盖:大概。平:太平。[21]唐:唐王朝,唐代。失政:失去治理。[22]所在:指所有地方,即各地,到处的意思。为敌国:彼此视为敌国。[23]何可:哪能。胜数:数不尽。胜,尽。《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4]圣人:原指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此指真命天子,君王。四海:天下。一:统一。[25]嚮:通“向”。[26]刬(chǎn)削:铲除。刬,通“铲”。削,删、除。消磨:消除,削灭。[27]漠然:寂静无声。《汉书·冯奉世传》:“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28]徒:只,仅。[29]尽:竭或死之意。《后汉书·皇甫规妻传》:“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30]商贾(gǔ):商人。商,贩卖货物的人(行商)。贾,居货待售者(坐贾)。[31]所不至:不到这儿来。[32]畎(quǎn)亩:田地,田间。《庄子·让王》:“(舜)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畎,田间的水沟。畎亩,在这里指的是种田地。[33]孰:谁,哪里。功德:功绩与德行。[34]生息:生殖蕃息。[35]涵煦:滋润覆育。涵,沉浸。《管子·度地》:“水之性……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36]事简:事少。[37]又:更,再次。《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俗:风气,习俗。安闲:安定舒适。[38]斯:此,这。[39]乃:于是,就。[40]掇(duō):采摘。《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幽芳:幽香的山花。[41]刻:雕刻,削刻。露:显露。清秀:清峭秀美,洁美。[42]四时:指春夏秋冬。[43]幸:庆幸。[44]岁:年。物:物产。[45]本:根据。《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46]幸:幸运,幸福。无事之时:指太平时候。[47]上:指朝廷。[48]刺史:官名。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后刺史成为太守的别称。宋制设知州,以朝臣充任,虽仍有刺史一官,仅属虚衔。[49]遂:于是。

【译文】

修去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到了夏天,方才饮滁州的泉水,觉得十分甘甜。我问滁州人关于这泉水的由来,结果是在滁州城南边约百步远近的地方。它的上边有一座丰山,耸然独立,下边有一道深谷,幽深隐蔽,中间有一股清泉,从地底滃然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对它反复观看,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就通泉凿石,开辟地方,修建亭子,并与滁州人一起常来这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战乱时候,是兵家用武之地。过去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凭靠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战败南唐李璟的十五万兵力,并在滁州城的东门外,活捉了南唐将官皇甫晖和姚凤二人,就此平定了滁州。修曾考察过滁州的山川形势,并按照有关的图册记载,登高瞰望清流关,想寻找到皇甫晖和姚凤当年俯首就擒的地方。然而终究未能实现,因为旧时的父老没有一个在世的了,大概是天下太平久了吧!从唐朝政治失修以来,天下四分五裂,各路豪杰同时崛起,争相侵夺,彼此看成敌国的到处都是,哪能细数!直到宋朝受上天旨意,出了真命天子,天下才归统一。向来所凭靠的险要地方,几经铲除消磨,近百年来,早已消声灭迹,只能看到山高水清的宁静和平景象。要想寻问这中间以往发生过的事情,却因遗老都已死光而无从得知了啊!

现在,滁州处在江淮的中间,乘车坐船的商人和四方的宾客,都不来这里。老百姓一生见不到外边的事物,因而安于种田地求衣食来乐享天伦,养老送终,有谁晓得朝廷上的功德,休生养息,滋润覆育百姓,之远久已在百年以上呢!修来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并且公务不多,更爱它民风纯朴安适。现在既已在山谷之中找得了这股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民抬头看山,低头听泉;春来采摘清馨的野花,夏天就在大树下乘荫歇息,到了秋冬时候,风霜冰雪,将山形雕削,显得更加清峭秀美,春夏秋冬四季景致,无不可爱。更庆幸这里的百姓欣喜这年岁物产的丰盛,并且高兴同我游玩。因此,以这里的山川为根据,说明此地风俗的淳美,让百姓知道其所以能安享这丰年的快乐的缘故,以及生活在这太平世界的幸福啊!至于宣扬那朝廷上面的恩德来与百姓共享快乐,可就是刺史的责任了。于是就写了这篇记,用来定这个亭子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