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乡情岁月
89023400000011

第11章 庙会

马秋和两个弟弟在爷爷的呵护下,走在早春二月的田野上。风很硬,吹在脸及脖子上,仍然能感觉到阵阵的寒意。一顿饭的工夫,爷孙四人来到了堡子镇的大槐树下。道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堡子镇,急匆匆地赶路。青石板街上马多、人多,人烟稠密处有做生意的、看街景的、骑马的、说书的,还有满面灰尘沿街乞讨的乞丐,用手捧着布满污垢的碗,那碗几乎分辨不清是瓷碗还是搪瓷碗,在颤巍巍的手上几乎要坠落。近瞧碗内还有一小块黑麸子馍,馍表面干裂。

入继续前行到街东头附近,一头乡下毛驴正静静地立在车辕内,等待车夫们卸货。突然,这头驴发出嗷嗷的叫声,扭头向对门面馆门前拴着的另一头驴冲过去,这是公母驴们的“一见钟情”,它撒开四蹄带着货车狂奔,吓得四周逛会的人惊叫、躲闪。幸亏车夫手疾眼快,一把揪住驴缰绳,狠狠地赏了驴两鞭,狂奔的四蹄一下子立在了地上,纹丝不动,只是脖子还仰伸得老高,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扩张的鼻孔冒出了两股直直的白色雾柱,表现出极不情愿的样子。真险啊,马秋爷爷紧紧地护着三个孙子,眼盯着驴,向后退缩着。当然,爷爷知道这是为了啥,三个小娃娃不知真伪,还以为驴要打架呢!爷爷大声骂了一句:“骚?驴!走,爷带我娃去镇公所后面看戏去。”

他们折回到石板街中央十字,顺土路向北走去,沿途爷爷给仨孩子称了半斤冰糖。放一块冰糖到嘴里,甜丝丝、凉飕飕的,一下子从嘴里甜到了心里。两个弟弟活像两只蝴蝶一样,快乐地绕着爷爷撒欢。爷爷吮着烟嘴,两唇微微上翘,显得欣慰而满足,脚步也好像轻快了许多。似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唤醒了老人沉睡许久的童年记忆,也好似自己回到了从前。唉,人就这样怪,隔代亲!

不一会儿,眼前突然变得豁亮了许多,一个大的露天戏楼突显在眼前。只见广场最北端一座高高的戏台迎面耸立,台两侧矗立着两根粗大的大红柱子,柱顶是高大的青瓦房顶,戏台后用蓝色的帷幔遮着,戏台上空无一人,只是帷幔后侧有穿着红红绿绿戏服的人,忙乱地来回穿梭走动,做着开戏前的准备工作。

广场周围有多根用细砂石雕刻的拴马桩,石质坚固耐磨,任凭牲畜碰撞、挣拉、蹭靠,都岿然不动。拴马桩桩头被雕刻成狮子头,圆鼓鼓的双眼外凸着,似乎要掉下来,蜷缩的两条前腿留出了两个鸡蛋大小的卵形孔,是用来拴缰绳的。桩身呈四方形,通体表面被雕刻成云水波纹,桩根牢牢地埋入地下。广场的四周被这样的拴马桩包围着,错落有致,丝毫不显得凌乱、繁杂。

有集会的日子,每根拴马桩几乎都不空着,拴着牛、马、驴等各类牲口,这些可都是庄稼汉的家当,当然也是他们最休闲、最愉快的时候。

人们穿着一身尚未换掉的冬装,似乎挂念着早春的寒意,骚动着、挤挤簇簇拥向密密麻麻不知围了多少层人的舞台前方。广场周围不远处的树杈上趴着许多顽皮的孩子,也有半大的小子,浑身是土,灰头土脸的,但稚嫩的脸上始终显露着兴高采烈、活泼可爱的天真劲。

马秋爷爷眼瞅着人群的缝隙,手牵着几个孩子,也朝着戏台的方向簇拥着。整个广场就像农家二月二炒豆子一样,炸开了锅,人声鼎沸,驴嘶马叫……

锣鼓家什响起来,霎时间,戏台下马上变得鸦雀无声,个个都静静地立在原地,翘起头,仰着脸,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面的舞台,焦急地等待角儿们的出场。这一天唱的是《铡美案》。马秋印象最深的是剧中黑脸包公,当时她想,这包公咋这么亲切啊!猛然间,她联想到爷爷平时教训爹时的铁青脸,唉,怪啥呢……马秋爷爷看得最入神了,时而高兴、时而气愤,时而还跟着剧情补上几句:“没良心的东西!”再就是戏台上那些跑龙套的,有的在戏台上如钉子一般一动不动,有的手持门旗,几番舞动,来回穿梭,变化队形,一会儿登殿,一会儿审堂,红红绿绿的戏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马秋这是第一次看戏,脑子里乱乱的,没看明白这戏演的是啥意思,只觉得热闹、开心。看见爷爷和弟弟们高兴,她心里比啥都快活。

戏台上鸣锣收金,人们又像开了锅似的,向四周散去。他们爷孙四人也被人群半推半搡挤出了广场,几乎都顾不上再看一眼戏台子,顺着人流人喊马嘶地朝着青石板街挤去。

这时,他们觉得肚子里刚才吃下去的冰糖好像都已化成了糖水,在肚子里翻腾着,时而还会有一个嗝从嘴里溢出,略带着丝丝的甜味。爷爷说:“娃儿们,饿不?”此时,他们真的感觉到肚子饿了,争先恐后地说:“饿了,饿了,饿了……”“不急,我带我娃开洋荤,吃羊肉泡馍去。”爷爷说。

街西头有一家羊肉泡馍馆,是蓝布做底用白字打出的招牌。他们进屋后,坐在高出地面不多的小凳子上,桌子是木质黑漆的,类似家里的炕桌,桌面油光发亮,有些地方油乎乎的,已经凝固的油脂泛着白色透亮的光。爷爷给每人要了一碗羊肉汤,又让伙计用馍篮端上十个热烧饼,端上来时还都冒着热气呢。爷爷吃了三个,马秋和弟弟各吃了两个,直吃到汤干肉净后,他们来到杂货铺,当看见五颜六色的丝线时,马秋爱不释手。爷爷看在眼里,当下就买了红、黄、蓝、绿、白、黑各色丝线六吊,让她学绣花和扎鞋垫。日头西斜时,爷孙四人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