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18

第18章 哲学·思想(6)

南宋嘉定十三年,宋宁宗赐谥号“明公”。淳祜元年,赐封眉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儒张子。

018“二程”,理学的创始人

程颢与程颐是兄弟,均为北宋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世称“二程”,洛阳人。

二程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十四五岁时便一起求学于周敦颐。程颢进士及第,程颐则在27岁上科举廷试落第,从此不再参加科试,大臣屡次推荐而不仕,在洛阳收徒讲学。

宋神宗朝时,程颢任御史。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于是也潜心于学术。与程颐一起在洛阳讲学。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兄弟俩自此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他们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阴阳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

在认识心理思想方面,他们承袭张载的“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划分,认为“闻见之知”是物交物而知,其中又有亲身经历的“真知”和间接获得的“常知”的差异。而“德性之知,不假闻见”,只要“知性”,便“知天”。考察了“得意可以忘言,然无言又不见其意”的言语同思维的关系。主张知先行后。

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二程深化了性善论,回答了人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二程认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故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通过“敬”和“唯思”等方式来“窒欲”。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程颢被司马光推荐为宗正寺丞,未能就任即病逝。后赐谥“纯公”,又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着作不多,见于《二程全书》的有《识仁篇》、《定性篇》等。

程颐则因新党执政被贬,徽宗即位得赦。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逝于家。着作较多,有《程氏易传》、《遗书》、《经说》等,均辑入《二程全书》。

趣味链接:程门立雪

北宋时,程颐为一代大儒,很受人们尊重。一天,杨时、游酢二人去向程颐求学,正巧遇上程颐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二人不敢惊扰程颐休息,就站在门外等候程颐醒来。谁知,这一等就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时,门外二人所处之地早已雪深盈尺了。

后来,人们就以“程门立雪”一词来比喻学生尊师重道。

019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时期着名思想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并寓居建州的崇安和建阳两县(以上三县今皆属福建)。

相传朱熹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此恐是后人附会,但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朱熹的出生地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自幼聪明过人,据说在他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19岁时,朱熹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任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主簿,聚徒讲学,后来罢官。孝宗即位的时候,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他被召见。朝廷虽然多次委任他各种官职,但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他都没有上任。

淳熙八年,朱熹重被任命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但不久辞归。此后,又经历了几次出仕辞归的官宦生涯,最终归建阳讲学着述而终。

早年,朱熹受业的两位老师分别好佛、道,朱熹亦出入佛、道之间。31岁时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逐渐发现佛、道之学的破绽,遂专心儒学。从此,朱熹开始架构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学。其核心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朱熹曾与吕祖谦、陆九渊等论学鹅湖寺。陆属主观唯心论,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客观唯心说截然不同。二人辩论争持,竟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鹅湖论辩之后,“理学”、“心学”两大派别开始分庭抗礼。

其后朱熹曾主持建阳书院;后建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也曾在岳麓书院讲学。

朱熹研究领域很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着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

朱熹知识渊博,着述宏富。主要着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楚辞集注》、《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等;汇集为《朱子遗书》(收入16种着作,103卷)、《朱文公文集》(加《续集》、《别集》,共121卷)。

趣味链接:朱熹读书法

所谓朱熹读书法是由朱熹门人归纳的六条读书方法,分别是:

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力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2.熟读精思:指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考相结合的原则。

3.虚心涵咏: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琢磨,反复体会。

4.切己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

5.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擞精神,下苦功夫,花大力气。

6.居敬持志:指读书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020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曾结庐讲学于信州贵溪象山,自称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江西三陆”。

陆九渊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中进士,历任靖安县主簿、崇安县主簿、台州崇道观主管、荆门军知军等职。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着,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

陆九渊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为核心,宣扬精神的能动作用。陆氏的学说在当时独树一帜,与朱熹的学说分庭抗礼。二人曾两次会晤,切磋治学方式和态度。

公元1145年,二人会晤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在这次会晤中,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结果谁都没有说服对方。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始终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陆九渊还在象山东坡筑亭讲学,阐释理学,“每天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

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确认封建伦理纲常。

公元1193年,陆九渊在荆门病逝,谥号“文安”。入殓日,官员百姓痛哭吊唁,送葬者达数千人。

陆九渊着有《象山全集》。他也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021王守仁为什么被称为“心学大师”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明代思想家,心学代表人物。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的状元,王守仁于是随父移居绍兴。据传,王华对儿子管教极为严格,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由于酷爱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王华屡次责备,却收效甚微,他一气之下,把象棋扔到了河里。王守仁深受震动,从此愈发刻苦努力,不但学业大进,骑、射、兵法,也日趋精通。

21岁时王守仁中举,28岁时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心中十分蔑视。一次,他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想让他出丑。结果王守仁提弓连射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张忠尴尬不已。

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王守仁以肺病告归,在会稽山阳明洞结庐。复职后,因上疏援救言官遭到权奸刘瑾陷害,被贬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驿臣,从此领悟心性之学,并在当地和贵阳的书院讲学。

刘瑾伏诛后,历任庐陵知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两次平定农民起义,并平定宸濠之乱。先后修建濂溪书院、稽山书院、阳明书院和南宁书院,讲学授徒,刻印书籍,从事着述。

在哲学上,王守仁可谓是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其学深受南宋陆学和禅学的影响,但比陆学精致完整和广泛得多。王守仁之学,经历了“学凡三变”的历程。在记载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的《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

一次,王守仁和他的朋友们一起讨论通过格物致知来做圣贤,大家决定先从自家花园亭子前的竹子格起。王守仁的朋友先格,结果用尽心思,不但理没格到,反倒劳累成疾。于是王守仁又去格,坚持了七天,结果同样是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生了一场大病。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和朋友没有做圣人的能力。后来才知道,他们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法上都搞错了。

嘉靖六年(公元1577年),王守仁又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重,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其一生着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大学问》为重要哲学着作。

总括王氏一生,其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以文官掌兵符,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可谓难得的全才。其政绩,其论述(发展为姚江学派)对明代及后世都影响甚巨。

趣味链接:理在心中

王守仁在贵州的万山丛中,整整待了三年,百难务尝,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程朱理学的研究,终日静坐,体验天理,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一天夜里,夜深人静。人们都熟睡了,他却彻夜不眠,坐在桌前久久冥思。想着想着,他突然激动地大喊大笑起来。人们以为发生了什么事,都赶来看望询问。

只见他喜形于色,慢条斯理地说:“朱熹提出‘格物穷理’,说是万事万物都由‘理’派生出来,因此,在外界事物中,都存在着天理。我曾经格过物,穷过理,对着竹子格了七天,结果什么理也没有穷出来。现在我才发现,朱熹说的那一套是错误的。原来,这个‘理’就在心中。只要从自己心里去寻找,就可以悟出当圣贤的道理。”人们听了他的解释,看他那股孜孜不倦的憨劲,都笑了。

王守仁对自己苦心经营的这套理论非常欣赏,于是,他一面在龙场山洞着书立说,一面开始筹建龙冈书院,准备招收弟子,宣传与推广自己的理论。后来,这套理论被称为“心学”。

022李贽何以称自己为“异端”

李贽(公元1527~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林载贽,中举后改姓李,又因避明穆宗朱载重讳而改名贽;号卓吾、笃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

李贽为福建晋江人,出身于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其性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

12岁时,在李贽的作文中,就提出了一些比较异类的看法,他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时,李贽中举,30岁至45岁为官,历任县教谕、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等职。

为官期间。李贽曾与王守仁弟子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言行上多有“狂诞不经”之处。他53岁时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因像和尚一样光头履职而被上官“勒令解任”,愤而去职。

离职后的李贽寄居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同大官僚耿定向的二弟耿定理探究学问,并于“天窝书院”讲学论道,他“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颇为引人注目。

耿定理死后,耿定向屡次来信指责李贽,二人后来发展为公开的激烈论战。李贽只好移居黄安邻县的座城,过着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后来干脆把妻女送回原籍,自己在座城龙湖芝佛院落发,同友人周友山等知己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

李贽的《焚书》即是这时在座城刻行的。书中收入了几封与耿定向论战的书信。耿定向得知,一口咬定是李贽对他的“诽谤”,并以此为借口,指示其门徒烧毁了该院,并驱逐75岁高龄的李贽出境。

随后他住在通州好友马经纶家,当地官员闻讯上书万历皇帝,声称通州距京城仅40里,若李氏一旦进入都门,将惑乱人心,后果严重。万历帝亲拟圣旨,缉拿李氏,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下狱;不久,李贽在狱中自杀。

在思想上,李贽对宋朝以来理学家吹捧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宣传不以为然。针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观点。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士的有力鞭挞。

此外,李贽也很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主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当然,在封建统治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时代,它无疑像一把利剑刺到了封建思想的痛处。这亦是李贽之死的必然。

023王夫之是怎样的一位哲学家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问家。字而农,号薹斋,别号卖薹翁、一壶(瓠)道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王夫之为湖南衡阳人,自幼熟读经史,14岁入县学。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肄业。在书院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