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20

第20章 哲学·思想(8)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是最古的本子。甲本应该是刘邦称帝以前的抄本,乙本则在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即位以前。此外还有项羽妾本、河上丈人本等等。明代《正统道藏》搜集的《道德经》本文和汉、魏、唐、宋、金、元、明的注本,多达41种。

008《庄子》为何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为庄周及其后学的着作集,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52篇,今本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庄子》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强调天道无为,万物一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本来无有边界差别。所以圣贤政治要效法道体,无为而治,反对一切压迫人性的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扰乱人心的文化知识。应该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进入逍遥无为的大自在境界。这种观念,对魏晋的玄学和佛教的禅宗、全真道的修炼,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另外,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最富于文学性的,庄子汪洋恣肆、意出尘外的文风,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的论说,使其成为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趣味链接:《庄子》中的成语

《庄子》的奇妙寓言和生动词语在长期传诵中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白驹过隙、每况愈下、卤莽灭裂、得鱼忘筌、得意亡言、捉襟见肘、无病自灸、分庭抗礼、大而无当、不近人情、求之不得、孟浪之言、莫逆之交、一曲之士、傥来之物、大方之家、相濡以沫、藏舟于壑、善始善终、虚与委蛇、用心若镜、水静烛眉、不可言传、得心应手、满坑满谷、吐故纳新、望洋兴叹、推舟于陆、东施效颦、井蛙之见、管窥锥指、劳而无功、终其天年、夏虫不可语冰、化腐朽为神奇、鹏程万里、越俎代庖、大相径庭、杭木死灰尘、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不见全牛、刃发若新、薪尽火传、安时外顺、螳臂当车、山木自寇、膏火自煎、肝胆楚越、褚小怀大、绠短汲深、呆若木鸡、送往迎来、目击道存、亦步亦趋、失之交臂、天高地厚、哀莫大于心死、索我于枯鱼之肆、姑妄言之,姑丈妄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等。

009《商君书》,商鞅派法学思想的汇编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商鞅一派法家着作的汇编,又名《商子》。《汉书·艺文志》着录29篇,今存24篇。

《商君书》反映商鞅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沦。

《开塞》篇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所以,在当今之世,首要的任务是生存,但要生存就必须增强国力,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而不能实行儒家主张的“王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商鞅遂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即变法要根据现在的具体情况,不能因循守旧。

《商君书》也提出了重农重战的思想。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靳令》说:“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是农不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人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此外,《商君书》中还有重刑少赏、重本抑末等内容,反对儒术。其中,“本”是指农战,“末”是指商业和手工业。

010《韩非子》为何代表了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韩非子》又叫《韩子》,是战国末期法家韩非的着作。20卷,55篇,《汉书·艺文志》着录55篇,与今本同。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在书中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代表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不仅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当时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主张复古,他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由于力倡法治,韩非子还提出了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政策。他还提倡君权神授,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提供借鉴。

此外,《韩非子》还反映了韩非的其他思想观点。《解老》、《喻老》两篇,是中国最早注释和解说《老子》的着作,集中表述了他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

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人生意义和文学价值。

趣味链接:矛盾说

“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个卖长矛与盾牌的人,夸他的盾牌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透它。”又吹嘘他的长矛说:“我的矛异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对他说:“用你的长矛来刺你的盾牌,那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回答不上了。

韩非在讲完这则寓言后,感叹说:“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用这个故事,说明事物的矛盾对立现象,这是中国哲学史上首次用“矛盾”来概括事物间的对立现象。

“矛盾说”的提出,反映了韩非对事物矛盾属性的认识。但韩非不只是强调两者“不可同世而立”的对立属性,他还认为“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则是对老子祸福相依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阐发。

011《公孙龙子》,名家唯一传世的着作

《公孙龙子》,又名《守白论》,《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公孙龙子》14篇,但留存下来的仅有6篇。此书也是名家唯一传世的着作。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末年赵国人。善于辩论,曾与儒家的孔穿、阴阳家的邹衍进行过辩论。本书是针对社会上名不符实的现象所作。

《公孙龙子》首篇《迹府》是后人编辑的有关公孙龙的简介,其余5篇是公孙龙的作品。其中《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体现了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是其主要内容,并且夸大这种矛盾,再否认两者的统一,最后自然会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也是可以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的。

《指物论》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二者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既提出了“类”和“变”的思想,也提出了“二无一”、“鸡三足”、“青以白非黄”等论辩命题,《名实论》提出了正名理论,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之名必须专指此之实,初步阐述了任何一类事物都具有确定属性和属于确定范围的逻辑思想。这五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012《孙子兵法》包含了哪些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现有日、法、俄、英、德等多种外文译本,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该书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军事辩证法思想。

春秋时期,人们大都认为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知的,要预知只得祈求鬼神,借助巫觋。孙武则提出“胜可知”。他把“知己知彼”看做是指导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他不仅论述了“胜可知”,而且还探讨了“胜可为”与“不可为”的问题,也即是探讨了如何发挥指挥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夺取胜利的问题。

《孙子兵法》在论述战略、战术的指导原则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它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宝库,而且至今还在启迪着人们,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013《墨子》,墨翟言行的写照

《墨子》是战国末期墨家后学汇编该派的着作而成的一部作品,是墨子言行的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汉书·艺文志》载该书七十一篇,今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的墨家思想;另一部分含《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

墨子思想的根本是自苦利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薄丧、短丧、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兼爱为核心;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兼爱非攻。这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主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自苦为极的精神,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此外,《墨子》书中还包括了机械、数学、物理、几何、光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有较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墨翟把这些知识和思想教给弟子,使之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当时其他各家,也使墨翟成为中国最早见诸史料的科技教育家和逻辑家。

014《吕氏春秋》,先秦思想文化的总结

《吕氏春秋》是由秦朝宰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杂家着作。署名吕不韦,又名《吕览》,实为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相传《吕氏春秋》初成之时,吕不韦不知价值如何,便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辕门上,吸引天下文人墨客前来斧正,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

书在辕门挂了很久,也招来了很多贤士,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有人能增删书中一字。由此,便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语。

《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总结,以儒家为主流,以道家基础,旁采名、法、墨、兵、农、阴阳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

在自然观方面,《吕氏春秋》提出太一是产生大地、阴阳、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方面,吸收了宋尹学派的别宥思想和《管子》的静因之道的方法;在历史观方面,提出知道现在就认识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认识未来,古今前后本来就是一体;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倡尊敬人民与约束君王,认为君王如有能够替人民着想的,天下百姓一定会归顺他。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公天下和道家的贵公思想,提出天下不是君王一个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要限制君主的权利。

形式上,该书体例统一,语言生动,常用寓言故事说理,富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其中的一些寓言,如刻舟求剑,至今脍炙人口,其哲理意义颇能给人以启迪。

015《春秋繁露》是怎样解释《公羊春秋》的

《春秋繁露》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研究解释《公羊春秋》的着作,十七卷,八十二篇。或以为是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关于书名,有人认为“繁”是“多”的意思,“露”是“润”的意思。

《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挥。在此书中,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认为天有意志,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天造出万物,所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往往会神秘感应。天会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天子便是代替天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即君权神授。

天不但为人世安排秩序,还密切注视人间万象。如果人间违背天理伦常,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即是谴告。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就会出现符瑞。统治者必须调整自己的政策,才能导致祥瑞的出现。正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一定要有伦理纲常来安定社会,和睦家庭。

可以说,这是一套神秘的神学政治理论。但在论述具体时政时,董仲舒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还是有相当的现实性的。

016《淮南子》是杂家着作,其主题是什么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集》。鸿,指意广大,烈,指意光明,意即包含光明宏大之理,21卷,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着。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帝之间。

刘安,汉高祖刘邦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死后,袭父爵为淮南王。其人素有野心,屡图谋反。后阴谋败露自杀。史载“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聘,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汉书·艺文志》将《淮南子》列为杂家,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今只流传内2l篇。全书博奥深宏,孔、墨、申、韩之说间杂其中,尤以老子思想最为突出,因此有人认为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淮南子》之通篇主题为“道”,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提出法制要与时势变易,礼制要与风俗转化;衣服器械,各要方便自己的使用;法度制令,各要合乎自己的方便。只要有利于百姓,不必去效法古人;只要适合于事情,不必去遵循旧制。所以变革古制未必可去贬低,而遵循风俗也未必值得赞美。

在最后一篇《要略》中,概括全书以阐明宗旨,“言道”与“言事”,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与考究社会历史变化规律,此外,还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唐代刘知己称其“牢笼天地,博极古今”,近代梁启超则盛赞“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着述中第一流也”,“为两汉道家之渊府”。

017《论衡》,东汉着名的无神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