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31

第31章 宗教·神话(3)

最后,等天不能再高,地不能再厚时,盘古也累死了。他临死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化育了万物,丰富了乾坤。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干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涵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志士仁人所效仿。

022伏羲为何成了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他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相传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地理之象,不论近远,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又编定书契,取代结绳记事的蒙昧状态,使得文明发生重大转变。并且开始制定嫁娶的礼仪,以教化人类情感,规范伦理道德。他还作为渔民的祖先,教他们结网,故称宓羲氏。

并且相传伏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建都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0年,位列三皇之首。

023女娲是人类创世神吗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盘古开天辟地后,她在天地间到处游历,时间久了,热爱生命的她感觉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于是就产生了创造人间生灵的想法。

据说女娲在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六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在黄河边洗手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倒影,突然来了灵感,应该造一些管理这些动物的人类,于是她就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黄泥,放些水进去揉合揉合,仿照自己的容貌捏成头部,她又觉得依照自己的身体捏造的有些不好,就就把小泥人的下半身捏成了两条腿的形状,希望人能够直立行走。说也奇怪,刚把这小泥人放在地上,泥人就活了起来。

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繁衍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为了让新生的人类活得更快乐,女娲又用竹子制作了笙、簧等乐器。看着在音乐中跳舞歌唱的人们,女娲自己也觉得很快乐。

又有女娲补天之传说:相传当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忽然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天地支柱——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致使天水下落,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她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痕迹:天还是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而地上的一切江河都向东汇流。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代名词。女娲也成了人类的创世神,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即有:“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尤为苗人所崇拜。也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之一,部分文献将其位列三皇。

024祝融为何被尊为“火神”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为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亦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相传祝融教化民众使用火,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女娲补天时,女神亦助之,所以亦有圣人之德。

025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怎样形成的

神农尝百草也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许多典籍对此有记述。记述的版本不同,但大致情节是相同的。

据说,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害腹胃,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寿命很短。

炎帝神农氏为“宣药疗疾”,使百姓益寿延年,便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

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他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使百姓不复为“疾病”所困扰。

后来,炎帝神农氏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历来有很多争议,但是,抛开这一点不说,神农氏这种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受到了各个时代人们的尊敬,先民封他为“药神”,就是敬仰他的一种表现。

佛教

001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佛教源于古印度,大约在汉朝时传入我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也极为深远,久而久之,佛学也不免成为了我国国学的一部分了。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方面,不少人都相信“金人入梦,白马西来”,说是汉明帝梦到金人,所以派人迎佛法,和尚摩腾、竺法兰才以白马驮了《四十二章经》等来中土,在洛阳建了白马寺。现在洛阳白马寺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缘于此。

但有学者指出,竺法兰其实是三国时人,摩腾则是刘宋以后的人物,白马寺之名也始见于晋,整个故事至齐梁时才成形,因此,汉明帝说并非事实。

后来,又出现有东汉初的说法,唐韩愈在上唐宪宗《论佛骨表》中说,“佛者,……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但此一说法仍有商榷之处。由是观之,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倒并无定论。

002佛教是如何中国本土化的

佛教是传人中国甚早而又传播最广的外域宗教,在儒学与道教的影响下,渐渐地蒙上了中国色彩,成为适应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和满足一般中国百姓精神寄托的汉地佛教,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人民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末期,汉译佛经大量出现,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得到迅速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大流行,诸朝君臣大多信佛,中国佛教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高潮。北魏都城洛阳城中有1367座佛寺,其中以永宁寺规模宏大,僧房达1000余间。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则反映了六朝江南佛风的弥漫。

到隋唐时期,统治者普遍对佛教采取利用政策,佛教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并形成了若干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及三阶教,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形成了亚洲佛教文化圈。

佛教不仅在汉族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公元7世纪初,大乘佛教由汉族地区,印度和尼泊尔分别传入西藏地区,经过长期传播与发展,至10世纪后期,形成了既区别于东南亚、日本甚至印度的佛教,又与我国汉地佛教有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唐末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宋、元、明、清,佛教更是每况愈下。各宗思想,由于诸宗间及“三教”日益融合,其界限已愈来愈模糊。

趣味链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接触过一些佛教的人,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这样的名词。那么,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乘”是梵文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普度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大乘佛教是北传佛教(指传入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地的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定为目标。

小乘佛教是南传佛教(指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塞,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的主流,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他们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

003大肚弥勒佛的原型是谁

大腹便便的“皆大欢喜”大肚弥勒佛在我国各地寺庙中都可以见到,他袒露着肚皮,成天笑眯眯的,似乎在让你把世界上的忧愁烦恼忘个精光。

佛教认为,弥勒是释迦牟尼佛婆婆国土中的一位大菩萨,原来在兜率天宫内院说法度生,后来降生到下界,又继承释迦牟尼成了佛,是释迦牟尼的继承人。

弥勒虽是佛教人物,但他的形象却是以真人作原型来塑造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真名叫契比,五代时吴越(今浙江奉化县)人,他自号“长汀子布袋师”。常常袒胸露腹,寝卧随处,成天用一根拐杖挂着布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他在岳林寺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自称是弥勒化身,然后去世。

此事传开后,人们以为他真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塑其像作为供奉的偶像。五代以后,很多寺庙由原供奉的头戴五佛冠天人相状的天冠弥勒塑像逐渐变为供奉布袋和尚塑像。

004观音菩萨因何得名?原型是谁

观世音,又称“观音”、“观自在”,是中国化佛教信仰的重要的菩萨之一,民间对她的崇拜极盛,老百姓称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间菩萨”。

唐朝时候,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才将观世音菩萨之“世”字免去,改称“观音”菩萨。

观世音这个名字是释迦牟尼给取的。因为释迦牟尼要她随时观听世人的声吝。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字,就可以得到她的拯救和超度,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观音殿堂的匾额上,有所谓“普渡众生”、“慈航普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等字符,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说观音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妙善,生而素食,后来楚庄王病重,只有用亲生女儿的肉做药,才能治好。楚庄王的大女儿、二女儿都不肯,只有妙善舍身救父,她的这份孝心感动了天上诸神,终于成为了菩萨。

现在寺庙里的观世音塑像,大部分是披着白大氅的女士,叫白衣大士;也有的塑着很多手臂和眼睛,叫千手千眼观世音。

005文殊菩萨的身世形象是怎样的

文殊的全称为“文殊师利”,是梵文Manjusri的音译,意译有“妙德”、“妙首”、“妙吉祥”等。文殊形象开始是非男非女的,宋代以后成为面目秀丽、腰肢窈窕、乳房丰满的美妇人形,常骑一青狮、持一柄宝剑,顶结五髻。据说以青狮为座骑是表智慧威猛,手持宝剑是表智慧锐利,顶结五髻则表五智。

文殊的身世来历众说纷纭,其最流行的一说出自《文殊师利涅檠经》:文殊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有大慈心,成人后投奔释迦牟尼处学道,成为其弟子,后被释迦佛推为众菩萨之首。但实际上文殊“菩萨之首”的地位未能保持多久,观世音信仰流传以后,文殊的地位便降而处于次了。

五台山被佛徒公认为文殊圣地开始于唐代,李渊起兵太原而得天下以后,便将太原府境内的五台山视为“龙兴之地”,于是,唐时五台山上佛寺建有三百余座,僧民上万。至今,历史悠久的五台圣地仍文物荟萃,趣典繁多。

006“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尊什么“佛”

经常看到“南无阿弥陀佛”一词,那么,“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尊什么“佛”呢?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依,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阿弥陀佛”本是一句梵语(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佛号。“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佛”即指佛主。故“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即“无量寿佛”或“无量光明佛”。当和尚或佛教徒进行祈祷或感谢神灵或请求佛主宽恕的时候,就口头诵念着“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合起来就是一种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依”,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007佛家“四谛法”是指哪“四谛”

四谛法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法,是大小乘各宗的共修必修之法。“谛”即真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即所谓的“苦海无边”。“四谛”说就是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方法的学说。“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苦”是身心逼迫义。佛教认为众生生命的根本特征就是苦。这些苦又分为“四苦“和”八苦”。“四苦”指生、老、病、死;“八苦”是在生老病死外加四痛:怨憎会(不愿相见的敌对的人偏偏在一起)、爱别离(亲爱的人在一起又往往分离)、求不得(物质生活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五阴盛。

集谛:“集”是招集义,即招感集起苦果的因,包括一切烦恼和由烦恼所生的业。

灭谛:“灭”即寂灭义,即圣者以无漏智慧的简择力,灭尽惑业苦,究竟证会静妙安稳的境界,即涅磐果。

道谛:“道”即能通义,由此道能通往涅磐城,是证得灭果的因,通常指佛教最常见的八正道。

008五欲和六欲各有哪些

这两个词都是佛教专用语。

五欲是指由声、色,味、香、触引起的相关情欲:即声欲、色欲、味欲、香欲、肉欲。也有的是指财欲、色欲、食欲、名誉欲、睡眠欲这五欲。

六欲,佛家所说人的六种欲望,指由六根引起的欲望,即:1.色欲,2.形貌欲,3.威仪姿态欲,4.言语声音欲,5.皮肤的嫩滑光洁欲,6.人相而引起的情欲。

009佛教“六字真言”是哪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