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34

第34章 宗教·神话(6)

炼丹是道教的一项主要宗教活动,为中国古代道家寻求升仙与长生不老的方法。它源于先秦方士的神仙方术。据资料记载,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统治者招致方士寻求“不死之药”之事。方士们认为“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因而研究以丹砂冶铸黄金之法,若“黄金成,以为钦食器则益寿”,这就是所谓的“金丹术”。

实际上。由于丹丸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等有毒物质,吃了之后非但不能长生不老或成仙,反而会中毒而亡。秦汉时期不乏有人直接服用金屑而丧命的例子。于是方士们转而讲求炼制神丹,或直接饵服,或用以点化药金,再饵服以求长生,于是方士的炼丹方术中,就有了“金丹术”和“黄白术’’之分,在炼制“黄白”的人中,也有的不是为了长生,而想以此谋利发财。

约在此前后,道教开始兴起,神仙方术被道教承袭,作为宗教修炼之法,创五斗米道的张陵即曾以《黄帝九鼎丹经》传弟子。

中国的炼丹术还具有世界影响,大约在唐代中期甚至更早,即已通过阿拉伯人传往西方,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的来源之一,就是中国的炼丹术。

006五斗米道为何又叫“天师道”

五斗米道是在先秦方仙道和黄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族信仰,由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早期教派。

张陵(公元34~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相传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代,东汉顺帝时入蜀,在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作道书(或称符书),说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来给百姓们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以为人治病为名开始传教。因那些想要入道和请求治病的人要先交五斗米作为“信米”,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太上老君还降命他“天师”的称号,所以又叫“天师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衡殁,孙张鲁继之。祖孙三代,世人统称“三张”,儿子张衡为“嗣天师”,孙子张鲁为“系天师”。后来,“天师”也就成了对少数道士的尊称。

张鲁当政时,自号师君,他教人民诚信不欺诈,特设“静室”,宣称有病的人去静室里“思过修善”,病就可以不治而愈,还专门设立了“鬼吏”为病人祷告。

张鲁还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雄踞巴汉近三十年。至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降曹,而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道教流派。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就曾加入五斗米道。

后来,南朝刘宋时期的陆静修、北魏时期的寇谦之在士族所信奉的五斗米道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元朝以后都归于正一道。

007张角如何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同五斗米道一样,也是道教早期的教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东汉末年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因崇奉《太平经》而得名。关于《太平经》的来历,传说是汉顺帝时的方士于吉,在曲阳泉水之上巧遇太上老君,得到一本神书《太平清领书》,有一百卷之多,这就是道教最初的重要经典《太平经》。这本书把老子神化为至尊天神九玄帝君,宣扬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提出建立公平而没有灾害的“太平世界”的政治理想。

东汉末年,这本书被张角所得,他于是以此书为经典,创立了太平道,教练弟子,以符水咒语、跪拜首过给人治病,收了很多信徒。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遣弟子到四面八方去传教,在十多年间,就有了数十万信徒。

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乙”为其主神,崇尚黄色,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为基础,宣称要建立“黄天”之治。张角率领徒众起义后,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这就是东汉末年着名的黄巾军大起义。

由于起义的准备仓促和张氏兄弟的先后病故和战死,这次起义最终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以后,太平道的教团组织渐渐散落沉寂,传授不明。其信徒一部分加入到五斗米道,也有一部分在民间秘密流传着。

008全真教是如何创立的

全真教是道教的一个教派,始创于金代初年,兴盛于金元时期,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公元1112~1170年),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入道。他自称于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号其穴为“活死人墓”。

大定年间,王喆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

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教得到大发展。元中期至元末时,教风有变,趋于蜕化,教内高道缺乏,开始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着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教,但终难挽救全真教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009古人是怎样尊崇玉皇大帝的

在《西游记》里,我们看到富丽堂皇而又等级森严的灵宵宝殿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简称玉帝,道经中全称做“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他被道教尊为最崇高的神,天上的神、地上的仙、水中的龙王、人间的君王,不论是太白金星,还是如来佛祖,都必须向他致敬朝拜,听从他的召唤。

据道经记载:玉皇大帝是昊天界上光明妙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的儿子,出生之时,满身的宝光火焰,全国都可以看到。他从小就很敏慧,长大了又非常仁慈。在国王驾崩后,他登上王位,治政有方,但他还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于是舍弃了国王之位,去普明香岩山修道,历经无数劫而得道成真,最后得了“玉帝”地位。

信仰玉皇、玉帝最早于公元四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南朝道士陶弘景所作的《真灵位业图》中记载有玉皇、玉帝道君这样的神灵,列右位第十一位,仅是元始天尊的辅佐。信奉玉皇大帝最盛的是在唐宋之时。不过,唐朝的玉皇、玉帝主要还是一位神仙,还没有获得天上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北宋时,宋朝皇帝多尊玉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上帝”和“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这样,玉帝就被官方尊为至上神,变成了天上人间的主宰,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玉皇有制命九天、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掌握之中。

玉帝住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那里有三十三座天宫和七十二重宝殿,“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谢的名花;炼丹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玉帝手下十代冥王管人间生死:四海龙王管天气变化;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神勇盖世;太白金星、二郎真君、五方五老各路神仙,个个法力无边。

道教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圣诞日。这一天,道士们要举行祝寿道场,诵经礼忏,称“玉皇会”。每年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都要出巡天上人间,考察众生的善恶祸福,所以道教徒要在这一天开设道场,隆重接驾。

010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吗

在道观的大殿正中一般都供奉着“三清”的尊位,其中的太清就是太上老君(其他两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他们统领所有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后来被道教尊奉为始祖,并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老子与道教其实并无关系,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着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后来道教奉他为始祖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道德经》正合道教宗旨;二是老子出生年代早;三是老子有许多神奇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