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47

第47章 军事·兵制(3)

在作战实践中,霍去病注意学习锻炼,迅速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的将领。一次战斗中,霍去病凭着一身虎胆,独自率800骑兵,远离主力几百里袭击敌人,斩俘匈奴军几千人。汉武帝发现霍去病是个难得的将才,遂破格封其为冠军侯,放手让其领兵作战,使之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卫青的青年统帅。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任骠骑将军,先后两次率军击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敌四万余人,收降了匈奴浑邪王所部四万余人,控制了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夏,他与卫青各率五万骑兵从东西两路进军大漠(今蒙古草原大沙漠),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两千余里,歼其部众七万余,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

霍去病作战勇敢,用兵灵活,注重方略,出奇制胜,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

008郭子仪对巩固唐王朝起了哪些作用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唐代着名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在其父的影响和教育之下,自幼饱读兵书,勤于习武。他不仅武艺超群,阵法娴熟,而且为人正直,不畏权贵。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率部平叛,与李光弼部进军河北并击败史思明,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等十余郡。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以关内、河东副元帅名义,统兵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因功升至中书令,又进封为汾阳郡王,后因兵败,遭人陷害,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吐蕃、回鹘兵相继攻唐,郭子仪被朝廷重新起用,再度领兵并呈绝妙御敌之策,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月,在回鹘与吐蕃兵压境之际,他率领几名骑兵出城至回鹘阵前,与回鹘议和,共同抗击吐蕃兵。吐蕃首领闻讯后连夜引兵逃遁,郭子仪乘机派唐军精锐骑兵与回鹘兵一道追击,在灵台(今属陕西)西大败十万吐蕃军,稳定了关中局势。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

郭子仪用兵持重,长于谋略,治军宽严得当,深为部下敬服。他虽功高望重,但从不居功自傲,被后人视为名将典范。他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着。历事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勤于职守,身系国家安危二十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009狄青本是罪犯,他是如何成名的

狄青(公元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名将。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宋朝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成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时间内,狄青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皇佑四年(公元1040年),狄青因功封为枢密副使。就在这一年,文本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奉命征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使军威大振,接着又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侬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但随着狄青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八月,仅做了四个月枢密使的狄青被罢官,不到半年,即发病郁郁而死。

010岳飞与金军战,未尝一败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勤奋好学,武艺高强,身先士卒,事母至孝。十九岁投军抗辽,不久退伍还乡守父孝。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多次升职。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完颜兀术继续南侵,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六战六捷。次年,岳飞在牛头山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但因无援兵粮草,无奈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绍兴十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45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不敢出战。岳飞招兵买马,联络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这时高宗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他只好挥泪班师。回临安后,岳飞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

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岳飞死后二十年,宋孝宗继位,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官复原职,以礼改葬。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着称。他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多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011韩世忠是怎样一位抗金名将

韩世忠(公元1089~1151年),字良臣,南宋名将,陕西绥德人。

韩世忠出身贫寒,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十八岁时,韩世忠应募从军,在战场上,韩世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宋钦宗即帝位后,韩世忠升为武节大夫,率部屯滹沱河。

当时,宋室孱弱,北方大部沦于金人之手。韩世忠往援真定,被金军围困,部下劝他突围而走,他不许。夜半下大雪,他命敢死士卒300人突袭敌营,致敌军自乱,互相攻杀,金兵主将竟被刺死,金兵尽退。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授韩世忠御营左军统制。平灭苗傅、刘正彦叛乱后,高宗手书“忠勇”二字赐予韩世忠,授检校少保。

后金军大举南犯,韩世忠引兵至镇江,屯兵焦山寺,与金兵大战黄天荡48天,取得最终胜利,史称“黄天荡大捷”。

宋、金停战期间,韩世忠晋为少保,他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遇害而鸣不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012徐达,明朝第一开国功臣

徐达(公元1332~1385年),明朝大将,开国功臣,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家世务农,少有大志。

徐达少时,全国各地反元义军频起,徐达也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加入朱元璋部,跟随朱元璋南略定远,夺取滁、和二州。次年又渡长江、拔采石,克太平。十六年下集庆、镇江。徐达因功被封为统军元帅。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争中,徐达统兵克庐州(今安徽合肥)、江陵、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诸路,湖湘平。二十五年冬,又率军取淮东,克泰州,攻高邮,至次年三四月间,濠、徐、宿三州相继下,淮东平。同年八月,拜为大将军,与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同张士诚进行决战。先下湖、杭二州。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吴地平。论平吴功,进封为信国公,右相国。

南方基本平定后,徐达又受命率步骑25万北伐中原,并连战连捷,将蒙古残余势力赶回了漠北。朱元璋即帝位后,以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太傅,后又封魏国公。

徐达治兵严明,且谦虚谨慎,能与部下同甘共苦,行军持重,不妄杀戮,士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功勋卓着,为开国功臣第一。

013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着名军事家、武术家。

戚继光指挥抗倭作战,机智勇敢。戚继光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又于三十二年荐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任参将,分部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当时卫所驻军将骄兵惰,军纪松弛,兵不习战,战斗力低,遂于三十八年亲至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三千余人,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教以击刺枪法,长短兵器兼用,因地形练阵法,创编了鸳鸯阵。同时,他更置战舰,制造各种器械,选用当时最精良的火器。戚继光以“岳家军”为榜样,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敢杀敌,爱护百姓,终于练成一支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四十年,在浙江等地九败倭寇,又率兵入闽,大败倭寇。四十二年,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升福建总兵。是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前往驰救,以内外配合、各个击破之策,解仙游之围,追歼逃敌数千。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奉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之事。他在蓟镇练兵十六年,边备整饬,军容整肃,蓟门晏然。万历十一年被调任广东总兵官,十五年后病逝。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赞颂。其所着《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着均被列入中国古代经典兵书,还有一些有关的奏书丰富了中国兵法智慧的宝库。

014屡立战功保住明朝边关的袁崇焕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有明一代最后的“长城”。字元素,号自如。

袁崇焕本为一介书生,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后金无法攻破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遂绕过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但在得胜之后,崇祯皇帝却听信谗言,认定袁崇焕是内奸,袁崇焕被逮,并被处以凌迟极刑,一代名将就此被无罪枉杀。

着名战役

001涿鹿之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炎帝族沿黄河向东扩展其领域时,进入约今河南北部地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

双方在涿鹿交战后,蚩尤族不仅打败了炎帝族,而且占领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被迫向黄帝族求援。于是炎、黄两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在今河北境内)同蚩尤发生大战。

蚩尤战败被杀,黄帝族遂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次战争使黄帝在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各部族的融合,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帝则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002牧野之战中商纣为什么失败

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率精锐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战车三百乘伐商,进抵牧野。纣王派守卫国都的军队及临时武装起来的大批奴隶迎战。周武王历数纣王罪行,激励将士斗志,申令不杀降者,以瓦解商军。

作战开始后,商军士气低落,多不愿作战,队形混乱。武王见此情,便命姜尚率百夫长的大卒精兵首先向商军发起冲锋。商军阵中大批奴隶纷纷倒戈。周武王乘势挥军猛攻,商军大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周军乘胜攻占商都灭亡了商朝。

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着名战例,周武王在战前争取与诸侯联合,作战中又以正确的谋略、周密的部署、不杀降者,对作战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003长勺之战鲁国如何后发制人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于齐鲁之间的一次后发制人而取胜的着名战例。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为助齐公子纠争位。率军攻齐,被齐军在乾时击败。为报复鲁攻齐之举。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干十三年亲率大军南下攻鲁。

鲁庄公决定发兵御敌。颇具胆识谋略的鲁人曹刿进见庄公,在对时局进行分析后。认为鲁国能够上下一心抗击齐国的侵略,并请求随同庄公出战。

齐、鲁两军相遇于鲁东北部的长勺。双方列阵后,齐军击鼓出击。鲁庄公亦欲按传统战法下令击鼓对进,被曹刿谏止。庄公采纳其敌疲我打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直至齐军三次擂鼓,迫近鲁军阵前时,方下令击鼓进攻。

齐军经连续前进,业已疲惫、而鲁军以逸待劳,士气高昂。交战不久,齐车败走。

庄公急欲下令追击。曹刿恐齐军有诈,下车察看敌车辙痕迹,继而登车眺望齐军战旗,发现其辙乱旗靡。队形混乱,才建议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大状全胜,一举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着名战例,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

004马陵之战孙膑用了什么计策

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两国争霸中原的一场重要战争,地点即在马陵(今河南范县)。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兵攻韩,一举攻克韩国腹地梁、赫(今河南临汝及西南),似有包围韩国之势。韩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答应救韩,使韩坚持抗魏作战,同时又不立即出兵,以便韩、魏久战兵疲之时,再出兵攻魏。

韩国仗恃有齐国相援,倾全力抗魏,五战皆败,只得于前341年再次向齐求救。齐威王才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从韩国撤围,回师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