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48

第48章 军事·兵制(4)

魏军果然中计撤回,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军十万迎击齐军。孙膑利用魏军轻视齐军、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采取避战示弱,退兵减灶,以示齐军兵力日减的策略,引诱魏军追击。庞涓果然丢下步军,只率领轻车锐骑兼程紧追。齐军退至树木茂密、路狭地险的马陵设伏。当经过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于日落后进人马陵的齐军设伏地域时,齐军万弩簇发,魏军大败,庞涓愤愧自杀。齐军乘胜全歼魏军十万,俘虏了太子申。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战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敌进入埋伏,达到歼灭魏军的目的。此战之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强国。

005长平之战赵军为何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是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围攻赵军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

周赧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61年)初,秦军远离国土作战,企图速战速决攻下赵国。秦军开始即发起猛攻,廉颇初战不利,固守不战。秦军不能速胜,遂派人持重金入赵离间,扬言廉颇不足为虑,必将投降,秦只担心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为将。于是赵国听信谗言,令赵括代廉颇为将。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向秦发起全线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攻,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46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5次不成,赵括战死,40余万赵兵尽被坑杀。赵括的失败,也被后人当作“纸上谈兵”的笑料。

此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性决战。白起采用示弱诱敌、迂回包抄、长围久困、待敌饥疲而全歼的作战指导,是取胜的关键。

006昆阳之战刘秀如何得以以少胜多

王莽纂位后,义军蜂起。当时最着名的就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乘王莽军主力东攻赤眉军之际,接连攻克昆阳、定陵、郾县,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军将领刘秀乘势率数干人出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进逼洛阳。王莽急遣大司空王邑赶到洛阳,会同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42万,号称百万,围攻昆阳,企图一举歼灭更始军。

五月,王邑、王寻取道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向宛城进发。刘秀部撤回昆阳。王邑大军进至昆阳城北,军阵绵延数百里。是时,昆阳城内更始军仅七、八千人,一些将领认为众寡悬殊,意欲化整为零,分散作战。

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拖住王莽军,以待攻宛大军前来接应。更始军遂以王凤、王常率众守城,刘秀率13骑,趁王邑军在城南尚未形成合围之机,乘夜潜出南门,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军。

王邑、王寻进抵昆阳后,恃众逞强,用撞车等攻城器械破坏城垣,并挖掘地道,企图强攻取胜。守城义军在民众支援下,奋力抵抗,多次击退官军进攻。此后,刘秀调集步骑精锐万余人前来救援,并以干余人为前锋,距王邑军四、五里列阵。

王邑、王寻恃众轻敌,只派少数兵力迎战,被击斩千余人,锐气大减。此时,更始军主力已攻克宛城三日,但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鼓舞士气并动摇王邑军,假传主力克宛战报,致王邑军军心动摇。刘秀乘机精选勇士3000人,迂回到昆阳城西,渡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出其不意地从王邑军侧后猛击其指挥部。

王邑、王寻仍视更始军不堪一击,同时又恐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令各营不准擅自出兵,自率万余人迎战。更始军勇猛冲杀,王邑军阵势大乱,王寻被杀。昆阳城内义军乘势出击,内外夹攻。官军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又恰遇大风雷雨,溃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暴涨,淹死渡河而逃者万余人,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此战刘秀充分利用敌方骄纵之弱点,攻心与奇袭相结合,以不足2万的兵力战胜42万敌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007官渡之战曹操是怎样以少胜多的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初,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发布讨曹檄文,率领十万大军向曹军进攻。曹操闻讯,决定集中2万精兵抗击袁军。建安四年二至六月,袁曹两军先后战于白马、延津,曹军胜,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袁军初战失利后,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

曹操为争取战争主动,率胜利之师退守官渡(古黄河流经今河南延津西北至滑县以北的一段)。七月,袁军推进至官渡,双方各施计谋,相持不下。

十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兵万人押送大量粮食,囤积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曹操得悉此情报,亲率精锐,冒用袁军旗号,乘夜取小道奔袭乌巢,焚毁了袁军全部粮草。

袁军得知乌巢被袭后,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操乘机进攻,大败袁军,俘敌七万,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三百余人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此战,曹操善于利用袁绍恃强骄躁、用兵无谋、指挥无术的弱点,后发制人,把握战机,焚毁袁军粮草,出奇制胜。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曹操的战争劣势,结束了他战略内线作战的态势,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08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怎样击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操水军的着名战略性决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意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迅速挥军南下,逼降荆州,击败刘备。轻易的胜利助长了曹操骄傲轻敌的情绪,亲率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大军,乘胜沿汉水与长江顺流东下,剑锋直指江南吴地。

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势,被曹操击败的刘备决定联吴抗曹。刘备退至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东北)后,派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孙权为确保江东,决心与刘备结盟抗曹,于是命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兵,联合刘备所部共约五万人,溯江而上,与顺流东下的曹军遭遇,战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

周瑜采纳黄盖火攻的建议,命黄盖诈降,用蒙冲斗舰十艘暗载燃烧器材驶向曹军水寨,纵火焚烧曹军战船,曹军大败。

曹操率残部由陆路向江陵撤退。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击至南郡。曹操命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率余部北退。次年十二月,曹军自动放弃江陵,退守襄樊。

至此,孙权占领江陵,东吴在长江中游的形势更加巩固;刘备也乘机略取了荆州在江南的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开始建立自己较巩固的立足之地,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弱势兵力战胜了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曹操,开创了在长江之上以水、陆联军作战的先例。

009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淝水之战是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着名战例。

前秦主苻坚统一北方后,他认为前秦可以动员97万大军,并准备亲自出讨,以统一天下。时朝臣多反对,唯冠军将军慕容垂等力主攻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夸口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坚持攻晋。

东晋太元八年八月,苻坚令苻融等将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自统戎卒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对东晋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前秦大军压境之下。晋廷调兵遣将迎击,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等率众8万抵御秦军。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名水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主持东晋朝政的谢安临危不乱,处置有序。

十一月,东晋与前秦两军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谢玄针对前秦军将士厌战、苻坚恃众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前秦军营,要求前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水决战。前秦诸将认为己众彼寡,应扼守淝水,阻其上岸,可保万全。苻坚主张待东晋军半渡时以铁骑突袭取胜。苻融亦以为然,遂下令稍退。

不料前秦军一退不可复止,东晋降将朱序乘机在阵后大喊“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军以为真败,争相逃命,导致全军大溃,自相践踏。东晋军乘势追击,大败前秦军,加之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苻坚逃往淮北,及至洛阳,仅剩十余万人。

此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最大的战争。前秦主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面临强秦进犯,一致抵抗,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010黄天荡之战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今南京东北)东西水域,截击金军归师的经典水战。

建炎三年冬,金太宗完颜晟以完颜宗弼为统帅,率军号称十万南下攻宋。南宋守将韩世忠为避其锋,自镇江引军退守江阴。次年正月,完颜宗弼迫降建康(今南京)后,迅速挥师南下。而韩世忠乘金军不备,率军八千、战船百余艘急趋镇江,欲阻断金军归路。

二月十二日,完颜宗弼获悉,恐归路被截,率军自临安沿运河北上,计划由镇江渡江北归。三月十五日,完颜宗弼引军抵达镇江,此时韩世忠已先机控制金山、焦山等有利地形,严密封锁沿江渡口,并用破船堵塞运江入江口,切断金军退路。

双方于是在金山脚下展开激战。韩世忠指挥水师迎战金军,其妻梁氏亲自擂鼓助战,声威大振。金军伤亡甚众,无法突破宋军防线北归,只得沿长江南岸西行,另寻渡江之路。

宋军紧追不舍,金军不谙长江水道,仓促驶入建康东北死水港黄天荡。待金军入港后,韩世忠挥军封锁入江水道。金军进退无路,只得悬赏问路。四月十二日夜,完颜宗弼采纳当地乡民建议,命金军利用老鹳河故道,开渠三十余里,连通江口,于次日冲出黄天荡,驶至建康附近江面。

韩世忠发觉后率军沿江西上追击堵截,至建康以北江中扼守,继续阻遏金军渡江。完颜宗弼突围无望,于是改换轻舟迂回至宋军上游。二十五日,完颜宗弼利用天晴无风,宋军船大难行,率机动小舟以火箭环射宋船,宋军大败。此后,金军渡江北撤,韩世忠亦率宋军还屯镇江。

此战,韩世忠正确审料敌情,先占有利地势,凭借长江天险,充分发挥水战之长,阻扼金军四十日不得渡江。完颜宗弼因势用兵,适时改造舟楫,利用火攻,终于突围北撤。

011采石之战中宋军为何打败了金军

采石之战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一月,在宋金战争中,宋军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江面上击败金军的一次重要水战。

绍兴三十一年秋,金帝完颜亮调集三十二总管之兵,大举南下,企图灭亡南宋。十月初,完颜亮亲率大军十余万,号称四十万,攻占两淮,进入和州(今安徽和县),拆民舍造战船,准备渡江。

宋高宗为挽救危局,命李显忠为建康府都统制,取代王权。中书舍人兼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连夜前往芜湖(今属安徽),催李显忠赴任,并往采石犒师。

十一月初八,虞允文抵采石,见江北金军列阵二三十里,鼓声雷鸣,正欲渡江。在李显忠未至的情况下,虞允文即率已退至江南的宋军和民兵一万八千人进行阻击,命步骑伏于江岸高地后。完颜亮令数百舟自杨林口涌出,冲破宋水军防御抵达南岸,突遭宋军伏击,金兵大乱。

虞允文往来指挥,身先士卒,激励斗志。宋军将士奋勇杀敌,全歼登岸金兵。水军以海鳅船猛冲金舟,并施放霹雳炮。金舟大部被击沉,士卒溺死四千余,被俘五百余。宋军为防金军反扑,连夜布阵,封锁杨林口,金军连续进攻,均受损而归。

金将见宋军有备,不愿再战,建议收军北还。时完颜雍在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完颜亮急于灭宋北归,强令将士三日内渡江。完颜元宜等将认为渡江必败,遂于十七日夜闯入御营杀死完颜亮,率军北撤。

此战虞允文在危急时刻敢于担当重任,组织指挥军民抵抗金军。由于部署周密,善于团结激励将士,凭借长江天堑,充分发挥宋军水上优势,从而转败为胜,使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012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因何失败

萨尔浒之战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三月间,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及附近地区大败明军4路进攻的重要反击战,是明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万历四十七年,明廷调集47万兵将向后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企图一举歼敌。具体部署为:总兵马林率所部从北面进攻,称北路军;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担任主攻,由西面进攻,称西路军;总兵李如柏由西南面进攻,称南路军;总兵刘綖由东南面进攻,称东路军。另有机动部队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杨镐自以为此次出兵大军会攻,胜利在握,在出师前的二十四日,竟愚蠢至极,派人向后金下战书。无异于将进军日期通知敌方。努尔哈赤多次攻明得手,判定明军必有大举,早已加紧攻防准备。

努尔哈赤得到明军分路来攻的消息之后,准确判断杜松等为主力,遂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据此,他将10万兵力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迎战。

努尔哈赤首先与明军杜松部在萨尔浒交战。至午时,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明军以火把照明,进行炮击,但杀伤甚微。后金兵则利用明军的火把,由暗击明,集矢而射,多数命中。努尔哈赤趁机以优势兵力发动强攻,并在大雾掩护下,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杜松军主力死伤甚众,无力反击,四散溃败。明军西路主力被歼,南北两路形孤势单,处境极为不利。

努尔哈赤歼灭西路军,转兵北上,集中力量对付北路军。北路马林军闻杜松败亡,不敢前进,将部队分驻3处。努尔哈赤根据马林军分扎三地的特点,分兵两路全歼明军。北路军至此全军履没。

刘綖所率领的东路军,由于沿途山路崎岖,进军十分艰难。因不知西路、北路失利,刘綖仍按原定计划行进。努尔哈赤击败北路马林军以后,立即移兵南下。一面令主力在阿布达里冈(赫图阿拉南)设伏以待;一面诈称杜松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綖速进,以诱其入伏。刘綖不明虚实,当即下令轻装急进,后金伏兵突然而起,刘綖中箭身亡,部队大部被歼。

南路军则迟迟不进,逗留观望。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对3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杜松、马林两路战败,他才慌忙调李如柏回师。李如柏回撤途中自相践踏,死伤千人。明朝l0余万大军终以惨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