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49

第49章 军事·兵制(5)

此战,努尔哈赤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作战中集中兵力,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兵家谋略

001假道伐虢

春秋时,晋献公把大夫荀息叫到身旁问道:“我打算攻打虢国,而虞国肯定会救它;进攻虞国,而虢国又要救虞,你说如何是好呢?”

荀息说:“虞国国君非常贪婪,喜爱珍宝,请您把屈邑出产的千里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送给他,向他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献公说:“宫之奇是虞国的贤臣,他一定会进谏阻止这件事。”

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是:内里聪明而性格懦弱,他是虞国国君从小养大的。性格懦弱就不会强争劝谏,聪明通达则说话简洁,从小在宫中长大,就不会受到虞公的重视。况且祸患远在他国之后,而宝物珍玩就摆在眼前,虞公是个平庸之人,他不会预料这件事的后果。”

于是晋献公就派人到虞国,送上宝玉名马,宫之奇果然进谏说:“俗话说,‘唇亡则齿寒’,虢国和虞国互为屏障,相互依存,并不是能互相把对方当成礼品送给别人。晋国现在可以从我们这里借道把虢国灭掉,不久以后就可以把我们灭掉。”

虞公没有听他的劝告,坚持给晋国借路。晋灭掉虢国后,回来时就顺道攻打虞国,虞国国君只好牵着名马、抱着玉璧前来投降。

运用假道伐虢的计谋,重在“假道”。因此,实施这一计谋,要巧妙地找出“假道”的理由,掩盖自己的目的,不使对方怀疑。

002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范雎本是魏国官吏,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在魏国却因受诬陷遭到残害,不得已逃至秦国,受到秦昭襄王重用。

秦昭襄王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范雎向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兵力,认为秦国进展不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对外政策,建议秦王远交齐、楚、燕这些国家,攻打邻近的韩、赵、魏,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王采纳范雎的意见,对齐、楚、燕、韩、赵、魏逐步吞食,各个击破,打破六国合纵抗秦联盟,最终统一了中国。

远交近攻,就是当作战目标受地理条件所限时攻打近敌有利,攻打远敌有害,对远隔的敌人,如有利于己,也可以暂时联合。

003围魏救赵

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涌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

“围魏救赵”后被演化为三十六计之一,意指攻其所必救,迫其所必退,要击中要害,这样才能调动和消灭敌人,达到排围解难的目的。

004破釡沉舟

秦末,天下大乱。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秦将章邯打败项梁的军队后,以为楚地已不足忧虑,于是就渡河北上,攻击张耳、陈余等人。

当年秦国围困赵王歇、张耳于巨鹿的时候,越王向楚怀王求援,赵义军决定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

宋义率大军至安阳畏缩不前,项羽便杀掉宋义,用斧子凿沉船只,以示没有退路,表示决战。军队士气大振,直驱巨鹿,九战九捷,大败秦军,击杀秦将苏角,俘获王离。这就是着名的巨鹿之战,“破釡沉舟”的兵家谋略也由此而来,意指在敌我双方关键性的决战时刻,断绝自己的退路,把部队置于死地,以激励将士下决心拼死战斗,去争取决战的胜利。

005暗渡陈仓

秦朝被推翻后,企图独霸天下的项羽,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是刘邦,便故意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为汉王。而把关中(今陕西一带)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的地方,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以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忌。

公元前206年,刘邦准备出兵东征,先派了百余名士兵去修复栈道,佯装要从老路杀出。章邯听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在修复栈道,大笑刘邦糊涂,更加轻视刘邦,毫不作战争的准备。

就在章邯高枕无忧的时候,刘邦却率领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敌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汉军随即攻占了雍地、咸阳。章邯兵败,只得自杀。

没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个月时间,关中就变成了汉王刘邦的地盘。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故意暴露一种行为,利用敌人在这里固守的时机,悄悄在那边采取另一种行动。运用这一谋略,要把握好“明”和“暗”的奇正关系,明修栈道是迷惑敌人,掩盖自己行动企图的手段;暗渡陈仓才是真正的目的,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006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与张耳率领大军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歇及成安君陈余听说后,聚齐了二十万兵马,部署在井陉口迎击韩信大军。

赵王认为汉军只有一万两千人马,人少且疲乏,决定正面迎敌。韩信得知后,大胆前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休息。半夜传令出发,选出轻骑两千人,要他们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偷偷靠近赵军,监视赵军。

韩信对他们说:“赵军见我军撤走,肯定会从后追赶,那时你们就火速占领赵军的壁堡,拔掉赵旗,插上汉旗。”

接着,韩信又命令副将安排宴会,对诸将说:“我们今天要为打败赵军而用餐。”诸将领心中都不太相信,但都假装说“好”。

鉴于此,韩信一反常规,先派出一万兵马,在河边背水列阵,赵国的将士一见,都大笑不已,以为对手必死无疑。清晨,韩信命令万人军队大张旗鼓,擂鼓走出井陉口,赵军离开壁垒前来应战,汉军背水搏战,拼死抗击。此时预先潜伏的轻骑乘虚驰入赵军营垒,树起两千面赤旗。赵军进攻受挫而欲退兵,回望营垒汉军旗帜而惊惶。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此战,韩信背水设阵,貌似不合作战常规,实则深得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篇》)的精义,为世代兵家提供了灵活用兵的范例。

007以逸待劳

此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以佚待劳”,“佚”通“逸”,即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

善于作战的人,应该以逸待劳,以自己精锐严整之师对敌之疲惫虚弱,就可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尤其是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力量弱小,不要轻率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等条件,采取边防御、边养精蓄锐的办法,待进攻者疲惫不堪、士气沮丧后,再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夺取战争的胜利。

运用以逸待劳之计谋,要注意:“逸”,不是无所事事,“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充分准备,积极防御;“劳”,就是要巧妙地调动敌人、激怒敌人,以达到疲劳敌人的目的。

008反间计

《孙子兵法·用间篇》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即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为我用。反间计的手段就是以假乱真,迷惑敌人,达到己方目的。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敌间谍,并摸清他的来意,但不露声色,采用将计就计的办法,透露一些假情报,使敌人以假当真,借以利用敌人的错误达到目的。二是敌间谍被发现或被我捕获后,不是公开审判,而是暗中以重金收买,使他变为己方控制,给敌方提供假情报,以达到目的。

施用反间,无论是将计就计,还是重金收买,借问用间,都不过是巧施骗术。使用“骗术”,不在于制造完全的假象,而是要善于改变实际的景象或者转移其重点。反间计是一条可以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谋略,它充分体现了“上兵伐谋”的思想,运用得好,可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009知己知彼

此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战争指导者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r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失败的危险。

这里的“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就是要求战争指导者在作战前和作战过程中,对敌我双方涉及的方方面面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并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确定战略战术。这一思想揭示了战争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010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军争篇》:“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即军队要利用巧妙的方法隐蔽自己的意图,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把分散和集中兵力作为战略战术变化。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计为道。”兵不厌诈,意思是指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尽可能使用欺诈的战术。“兵以诈立”、“兵不厌诈”,都是“兵者,诡道”思想的反映,战胜敌人,要靠谋略、靠诈伪,这是历代军事家所推崇的重要的谋略思想。

古代兵书

001《孙子兵法》为何被誉为“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是我国古典军事思想成熟和大发展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来有“古代兵经之道”、“兵家鼻祖”、“兵家圣典”之称。

《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所着,亦称《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该书现在的存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近6000字。

《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它首先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和善战的战争观。强调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一定要郑重对待,认真其事。认为战争目的在于保全自己,又使战争获得完全胜利,因此不打无把握之仗。强调有备无患,力争做到“立于不败之地”。而要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善战。善战之道有三:一是“道”(政治);二是注重谋略,决策制胜;三是以诡诈之法取胜。

其次,《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将”、“法”并重的治军思想。它对将帅品质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即智、信、仁、勇、严。同时也强调以法治军,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既重视教育,又有严格的军队纪律和法令来约束士兵,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此外,《孙子兵法》还十分重视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就是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的。对战争的胜负也从作战双方的“道”、天时、地利、将帅和法制等方面客观实际的比较来加以判断,这反映了《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在特殊战法的运用方面,《孙子》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其中对“火攻”和“用间”的阐述,发前人所未发,引起很多研究者的重视。

趣味链接:孙武操练娘子军

据史书记载,孙武来到吴国帮助吴王图谋霸业,吴王为了试他的兵法,便将宫中180名美女交给他训练。孙武将她们分成两队,每队队长由吴王两个宠爱的妃子当任。可是这两人不守纪律,嘻嘻哈哈,于是孙武下令将她们处斩,另任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