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59

第59章 教育·科举(5)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成书时间早于《三字经》和《百家姓》,是“三百千”里唯一一部能够确定作者和创作时代的蒙学经典。

其编定者为南朝梁时的周兴嗣。据载梁武帝命周兴嗣从王羲之书帖中选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排列成文,周侍郎一夜白头,作出“千字文”,包举天文、地理、历史、人伦等各方面知识,四言成韵,对仗工整,条理清晰,义理明确,文采斐然,流传至今。

《千字文》全书均四字一句,共250句,1000个字。《千字文》既讲述了人类早期的历史,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还有描述上层社会的奢华、下层普通百姓的恬淡田园生活的。全书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琅琅上口。

该书在隋唐之际大为盛行,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常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004《千家诗》收录了一些什么样的诗作

《千家诗》,为南宋诗人刘克庄编选的诗集,他收录唐宋律诗和绝句二百二十六首,包括了一百二十四位作者,上至皇帝、宰相、名人学士,下逮和尚、牧童、无名氏,不论门第高低,只以内容为选录标准。

所选诗作按时令、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等十四个方面进行选编,通俗易懂,雅致清新,是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的过渡,成为流传时间最长的诗歌基础教材。

005《弟子规》包括哪些内容

《弟子规》又叫《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全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节,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的。语言浅近简炼,易于蒙童记诵。在清代极为流行,其影响甚至一度超过《三字经》。

006《增广贤文》,中国古代的民间谚语集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种民间谚语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该书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后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今日流传的样本。

《增广贤文》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涉及了对人际关系,人生命运的看法,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和孝义的可贵。

该书语句通顺、易懂。所选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流传至今。

007《声律启蒙》,培养儿童应对的启蒙读物

《声律启蒙》是旧时学校启蒙读物之一,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为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着。

该书按韵分编,分为上下卷,包罗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不一而足,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儿童可从中可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

《声律启蒙》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趣味链接:《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的作者是清初着名文学家李渔,这本书是其仿照《声律启蒙》写就的一本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内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如唱如吟,十分优美,对加强初学者语音、词汇、修辞方面的训练很有裨益。

008《幼学琼林》,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一般认为,最初的编着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认为编者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嘉靖年间时,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人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共分四卷,涉及着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全书为骈体文,全部以对偶句写成,书中有大量的成语、警句、格言,至今仍传诵不绝。

009《龙文鞭影》,一本典故与格律的蒙学教材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的一本典故与格律方面的蒙学教材。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

所谓“龙文”,原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据说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编者的寓意是,读此书可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

《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分类,每类一章共三十章,上下卷各十五章,主要介绍自然知识和中国历史上的典故。

其中典故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着名人物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问世后,深受百姓喜爱。人们认为它不仅有益于童蒙,也有益于童蒙之师,所以民间大量刻印,版本众多。到了清代中晚期,《龙文鞭影》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

010《列女传》,古代女子的家教读物

《列女传》亦称《古列女传》,古代女子家教读物,西汉经学家刘向编。

《列女传》原本共8卷,现存的本子是7卷,每卷15人,共105名妇女的事迹,每一事迹有四言赞语,附图解说明。

全书按其编排顺序依次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母仪传》,主要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标准,选取那些言行仪表中合封建礼仪道德的母亲,以兴教化。

后该书屡经传写,到宋代已非原本,其后续写本有《列女后传》十卷,高氏《列女传》八卷,皇甫谧《列女传》六卷等。它为研究古代妇女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011《蒙求》,第一部将识字与掌故相结合的孟学课本

《蒙求》为古代蒙学课本。唐代李瀚着,宋代徐子光注。全书广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故事,编为四言对偶韵文。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掌故,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胤聚萤”。

该书自宋代至清初广为流传,是蒙学史上第一部将识字与历史掌故相结合的教材。后代仿此创作了多种“蒙求”续作,如《十七史蒙求》、《名物蒙求》、《纯正蒙求》、《春秋蒙求》、《唐蒙求》等。

012《五字鉴》,专述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五字鉴》原名《鉴略妥注》,是明代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撰的一部蒙学读物。

该书以时代为序,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将我国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以简明的五言诗句韵文形式进行了总述和概括。可以说,《五字鉴》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万余字,叙事分明,脉络清晰,行文言简意赅,在当时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一样,有着很高的声誉。

013《颜氏家训》是谁的家训

《颜氏家训》为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着作。北齐颜之推撰。7卷,共20篇。

颜之推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颜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于是,颜之推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后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该书在隋灭陈(公元589年)以后完成。

颜之推士族出身,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60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

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诸如对南北士族风尚的异同、治学为文之方法,乃至语言杂艺都进行比较,求其得失。谈到梁代子弟之脆弱、邺下读书人教子之方法等,都是密切有关南北朝史事的。《书证》、《音辞》两篇,反映了颜之推的学术成就。

趣味链接:《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冶家格言》为清代家教读物,亦称《朱子家训》,清人朱用纯(号柏庐)撰。内容为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恪守陈规,有相当一部分格言警句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在清至民国初期具有广泛影响。

014《曾国藩家书》,一部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的翰苑和从武生涯中的近1500封书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十分详备。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洒自如,在平淡中蕴涵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不仅生动有趣,更具价值的是,这些书信中包含了许多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曾国藩家书》就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的为人处世的教科书。所以,从清代末年以来,这部书就已广为流传,民国年问更是畅销风行,很多人都争相购买作为家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