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60

第60章 语言·文字(1)

汉字演变

001汉字是怎么起源的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它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

《世本》、《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的《说文解宇》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我国文字的产生应当还在黄帝之前,这些传说并不可信。

还有古人认为是伏羲造字代替结绳记事,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但这也仅是传说而已,并没有可证明的事实。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发掘距今已有6000年的半坡氏族公社遗址时,发现出土的陶器上有刻画的符号,经研究认为是汉字的原始形态。

从这些出土的实物资料看,汉字的产生至少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从“结绳记事”到使用文字,是经过“观夫天地万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而逐渐创造的,也就是说,人们经过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深刻观察,然后才“依自然万物之类(所)象形”逐渐创造了文字。

几千年来,汉字在造字方法、字体结构和书写形式上几经演变,日臻完善,不但是中华民族一种独有的完整的记事和交流表达感情的符号工具,而且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种类和审美现象——书法,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趣味链接:中国汉字究竟有多少个?

汉字的历史仅就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甲骨文算起,大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也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长,淘汰了一些旧字,但更多的新字又出现了,因此汉字总的趋势是日益增加。其实世界是所有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字、词、句组都在不断的升级变化。

从有文字的时代算起,从夏商的500余字发展到现在,已有5万多字了,整个的扩大了100倍。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夏商陶文约500余字,商甲骨文约有3500一4500字,汉扬雄《训纂编》选收了5340字汉,许慎《说文解字》选收了9353字。

发展到魏国时突破了1万字。魏李登《声类》选收了11520字,魏张揖《广雅》选收了18151字。突破2万是在梁国时期,梁顾野王《玉篇》选收了22726字,宋陈彭年等《广韵》选收了26194字,宋张麟之《韵海镜源》选收了26911字。到了宋朝时就迅速突破3万大关了。宋司马光等《类篇》选收了31319字,明梅膺祚《字汇》选收了33179字,明张自烈《正字通》选收了33440字,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选收了47035字,民国欧阳溥存等《中华大字典》选收48000字,今《汉语大字典》选收54678字。

002“六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六书是指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的六种类型。关于六书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称:“古者八岁人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称:“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认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的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与造字无关。

003甲骨文,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中国目前所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就是殷王朝的甲骨文字。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指龟甲,骨指兽骨。因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也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首次发现这种形状奇特的文字。

甲骨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用锐利的铜制刀雕刻的,极少数是用墨或漆写的,还有的则是刻好后再填以朱砂,可见殷代已出现了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

殷代后期,即从盘庚迁都(公元前1300年)至殷亡的273年间,殷王室都是以甲骨文作为占卜记事的文字。卜辞内容上至王室祖先的祭祀、农作物的丰歉、雨水的有无、外夷的入侵,下至帝王之梦、王妃妊娠分娩等生活琐事,极其广泛。

004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殷代后期,随着制铜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刻在金属上的铭文,甲骨文的使用急剧衰退,铭文逐渐流行起来。因古人把“铜”称作“金”,所以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而这类青铜器又以钟鼎为多,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

现在所见的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的物品。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而且字数不多,一般二三个字,整个商代晚期铭文字数也不超过50字。

在金文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西周金文,现能见到者,总数约有2000件。前后时期有着继承和发展,大致字体习称、舒展、行坚方整圆习,结构紧密、平正、稳定,且字数越来越多,有的竟达四五百字。如代表作《毛公鼎》载文500字,为现存字数最多的西周遗物。

东周时期的金文,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金文在初期接受西周后期的书风,没有多大变化,但已逐渐显示出地方的特色。开始各国分化。特别是南方的吴、越、楚诸国,铭文字体有的故作波折,有的把字形装饰成鸟虫一样的花纹,即后人所称的蝌蚪文、鸟虫书。

战国时代的金文,已起明显的分化,这是由于王室的衰微,列国势力的强大。铜器的制作,移于诸侯及其巨族。证据为不用王室年号,而改用列国纪年。

金文一般先在陶土做的模子上书写并刻上铭文。然后将陶土用火烧硬,制成陶范,再把熔化的青铜浇到陶范里,待冷却后拿掉陶范,青铜器就铸成了。然后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加工修磨,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战国时期的金文,有些是直接刻在器皿上的。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又称“款”,凸起来的叫“阳文”,又称“识”,合称“款识”。

005大篆、小篆有何区别

篆书按先后顺序。可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广义的是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狭义的专指周定王太史定的文字,即“籀文”,代表作为《石鼓文》。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为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谨严浑厚,平稳端凝,疏密匀停,较大篆整齐。其代表作品有六,相传都是出自李斯手笔,为秦始皇歌功颂德而作。

006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为文字是刻在鼓形石头上的,所以称“石鼓文”。

唐代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出土十块鼓形石,每块石上均刻有四言诗一首,由于诗歌内容多记录和歌颂渔猎之事,因刻在石鼓上,人们称为“石鼓文”。又由于石形如柱础,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原有600多字。因年久磨灭,现仅见270字左右,其中第9个鼓已一字无存。石鼓文的书法雍容和穆,笔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字体略带方形,端庄凝重。过去,有人称之为我国“书家第一法则”。杜甫、韦应物、韩愈等诗人都有诗篇题咏。

石鼓文的原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07帛、文、简、牍,纸张发明前的重要文字载体

除了甲骨、钟鼎和砖瓦以外,木牍和锦帛也是重要的文字载体。

所谓“简”是狭长的条状物器,竹制的称竹简,木制的称木简。“牍”是用木头做的,但比木简要宽,呈板状,故称“版牍”。帛是纺织品,柔软轻便。

用竹木简来书写文字,可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象形文字,就像古代的“册”字,意思是把一根根竹木简用绳编串起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竹木简开始大量使用,据古籍记载,战国哲学家惠施家中的竹木简,甚至可以装满5辆车子,“学富五车”也就因此而来。

古往今来,古代的竹木简时有发现。这些竹木简,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战国简、秦简和汉晋简。

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由于简的长短不同,因此字数也多少不一,少者一两个字,多则40多个字,一般为20多字。系绳处上下两字空出距离,常用刀刻一小缺口,使简排列固定、整齐、不易滑脱,用绳编串成册后,就可以书写了。简文用毛笔书写,笔锋起落有序,一般为落笔重,起笔轻,笔画多带弯钩,与甲骨文、金文大不相同。

至于帛书文字,大体与简牍文字相同。《墨子·鲁问篇》已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可见当时用帛来书写文字已与竹简文字一样普遍。

后来,在纸张发明以后,以简牍帛来书写文字的方式也渐渐被淘汰。

008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成的字体

隶书也名“佐书”、“史书”等,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普遍使用于汉魏。

创造隶书的人是秦朝下杜(今陕西省渭南)人程邈。隶书的“隶”字本来就是低级官吏的意思,程邈创造的这种书体很有利于小官们书写之用,所以称它为“隶书”。

隶书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删繁就简,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进的最重要转折,这一过程也叫“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摆脱了象形“随体诘屈”的桎梏。

隶书字体庄重,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也称“古隶”和“今隶”。隶书的代表作有《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等。

009飞白是由谁创造的

飞白是一种别具风格的书法艺术,笔划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发,给人一种美感。如果出自大书法家之手,飞白的形态美和书法的意境美,相辅相成,别有情趣。

相传飞白的创造者是东汉时候的蔡邕。汉灵帝熹平年间,皇帝命蔡邕撰写《圣皇篇》,蔡邕完稿以后,前往鸿都门(是当时皇家藏书的地方)交差。正好碰到工匠在修葺鸿都门,蔡邕在门外等候诏见。这时候,他看见工匠们用刷石灰的刷帚在墙上写字玩耍,蔡邕很喜欢这新鲜的玩意儿。在他交完回家之后,精神十分兴奋,便在工匠的启示下,创造出了飞白的书体。

传世的唐宋御制碑有以飞白题额的,如《晋祠铭》、《升仙太子碑》等。

010行书,介于草书和正书之间的字体

行书是介于草书、正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省便,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谨严。

行书分为两种: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行书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代表作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分别被古人评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此外,着名的作品还有杨凝式的《韭花帖》、黄庭坚的《松风阁》、米芾的《蜀素帖》等。

011草书分为哪三种

草书是继篆书、隶书之后的又一大书体。从隶书到草书的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关于草书的起源于何时,古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衰一是。东汉末年的蔡邕认为草书始于秦代,而北朝王肽却认为草书始于汉朝。

草书主要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以简捷和草率的笔法出之,笔画有些连缀索带,但每字不相连属,收笔常像雁尾似的往上挑。章草的名称,是在今草这一新体出现之后,人们为了便于区别,才给它冠上“章”字的头衔。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楷法发展而成的草体。它继承了章草书法,加强了笔画与笔画间的萦带,唐人张怀瑾这样描写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王羲之父子为今草的代表,另外还有智永和孙过庭。“今草”之名就现存文献所载,似以宋明帝刘或所说的“羲献之书,谓之今草”为最早。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渊源于今草,又与今草字多作独立的所谓“独草”的体势形体不同。狂草开始于唐代张旭。他的草书特喜连绵回绕,线条偏于丰肥圆劲,甚是神异,人皆以“张颠”称之。另一代表人物为张旭的学生、僧人怀素。他改张的丰肥为瘦硬,风格为之一变。

012楷书的发展有哪三个阶段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末。到两晋时期,楷书已基本成熟,在晋代初具规模以后,发展到今天,已有差不多1500年的历史了。楷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繁荣期和宋元至今的变化期。

在魏晋南北朝,楷书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抄经、墓志、碑阙、摩崖和造像论,经过这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许多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

到隋唐时,楷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涌现出了很多楷书大家,且风格各异。如唐朝初期欧阳询,他的楷书点画劲挺,结体瘦削;唐朝中期的颜真卿,他的楷书则与其相反,点画浑厚,结体宽博;到了唐朝晚期,柳公权则写得雄秀挺拔。

唐楷发展到宋代已青春不在,但宋代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都深受唐风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变通和改造,使其或潇洒飘逸,或跳跃跌宕,或纵横开阖,已大异其趣。

013宋体字为何以朝代命名

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宋体字横平、竖直、撇如叶、捺如刀,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因此印刷业刚开始,宋体就被出版商选择为印刷的标准字体。

我国历代书法字体都是以书法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如柳公权书法为柳体,颜真卿的书法为颜体,怀素的书法为怀体。惟有宋体字却以朝代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人秦桧。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奴颜婢膝、残害忠良的奸臣。至于他的字,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

014字典的来历是怎样的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我们学习时如果遇到难字,找本字典查查十分方便。那么,字典是谁发明的呢?

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句编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以说是字典的雏形。

我国最早的字典要算《说文解字》,它是由东汉许慎编撰的,全书共15篇,共收字10516个。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540部,开创部首编排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原本已失传,现行的《说文解字》是由宋代徐铉兄弟重新整理的。

但是把字书真正叫成字典的,并非很远的古代,是从清康熙年间才开始的。

公元1710年,清朝康熙皇帝令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为首负责编纂一部包括所有汉字的书。这部书一共经过6年才编撰成功。全书42卷,共收字47035个。康熙皇帝认为这部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赞扬此书可当作常备的经典法则。字之典常,被人们缩减之后,造出“字典”一词,康熙很喜欢这名字,就将这部收入了四万多字的书,命名为《康熙字典》了。

015《说文解字》,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部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