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64

第64章 文词·诗赋(2)

一是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二是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三是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四是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五是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013词牌的由来有几种形式

词牌,就是词的曲调名称。据统计,词牌共有1000余个。早期的词,曲调与内容差不多是一致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到了后来,曲调、内容才分开,词牌只标明曲调,不再作为题目。

词牌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取于原本的乐曲名称。如“清平乐”,它是汉代乐府中清乐与平乐两种乐调的全称;“菩萨蛮”相传是唐朝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使者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金冠,满身佩挂珠宝,像菩萨般来大唐帝国进贡。当时的教坊,谱成“菩萨蛮”曲来款待使者,后来,“菩萨蛮”也就成了词牌。

二是截取词中名句命名。如“忆秦娥”,李白用这个格式写出了第一首词,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词牌“忆秦娥”由此得名。“蝶恋花”是从南梁简文帝词句“翻阶蛱蝶恋花情”而来。

三是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浪淘沙”咏淘金人的劳动生活,“踏歌词”是一种合着脚步歌唱的曲调。“抛球乐”说的是抛绣球等。

四是直接用词的字数来命名。如“十六字令”全词共十六个字。“百字令”全词共一百个字。

五是以人名、事物名或故事为背景来命名。如“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名为“沁园”,后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念奴娇”因唐明皇有个歌女名念奴而得名。“浣溪沙”亦作“浣溪纱”,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趣味链接:常见词牌

忆江南27字,渔歌子27字,天净沙28字,如梦令33字,相见欢36字,长相思36字,生查子40字,点绛唇41字,浣溪沙42字,菩萨蛮44字,卜算子44字,采桑子44字,忆秦娥46字,清平乐46字,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醉花阴52字,浪淘沙54字,鹧鸪天55字,鹊桥仙56字,虞美人56字,小重山58字,钗头凤60字,蝶恋花60字,一剪梅60字,临江仙60字,渔家傲62字,如意令66字,青玉案67字,江城子70字。

满江红93字,水调歌头95字,满庭芳95字,声声慢97字,念奴娇100字,水龙吟102字,雨霖铃103字,永遇乐104字,望海潮107字,沁园春114字,贺新郎116字,摸鱼儿116字。

014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赋”通常是指赋体文章,是汉魏六朝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作为一种文体,它兼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制的特点。

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还有一个渊源,就是战国时代游士的“设辞”。游士们为了在各国君主面前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才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往往随意编造故事,以夸张的对话体来展开论辩,这就是“设辞”。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旧题为屈原的《卜居》、《渔父》,以及宋玉的《对楚王问》、《风赋》等,在精神实质上也受到了设辞的影响。

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即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所说的“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个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真可谓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

汉代着名的赋家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

汉以后赋产生了两个发展倾向,一是向骈文方向发展,二是进一步散文化。南北朝时,骈俪之风日盛,古赋变为骈赋(俳赋)。唐宋时,骈俪又变为律赋,徒趋形式,而价值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文赋,突破格律樊笼,成为骈散结合的自由体裁,取得较高成就,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就与普通的文学散文差别不大了。

趣味链接:左思与《三都赋》

西晋着名文学家左思,出身寒门,未成名时,欲赋三都,大文豪陆机听说后,写信告诉弟弟陆云说:“这里有一贱人欲作《三都赋》,待其写成,可用来盖酒坛子哩。”左思苦写十年,赋成,时人讥鄙,几乎一钱不值。左思无奈,以赋谒宰相张华,张嘱请名人作序。左思乃求序于大名士皇甫谧,谧撰序成,以前讥鄙者莫不恭恭敬敬地看待其赋。于是,洛阳人士争相传抄,纸为之贵。

015散文是如何产生及定型的

散文是文学的基本样式之一,散文和诗歌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散文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易经》中的卦、爻辞已经有了文学意味,《尚书》中一些生动的叙事说理和比喻笔法,可视为我国散文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散文逐渐勃兴,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优秀历史散文和《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诸子散文。

汉朝时,散文的品种更加繁多,而且文质相生,异彩纷呈。这个时期,贾谊、晁错等作家针砭时弊、笔锋犀利的政论散文,司马迁、班固的秉笔直书、爱憎分明的史传散文,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散文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受到压抑变得无足轻重。但骈文片面追求形式,文风轻浮奢华,虽有妙文奇句,但终难取得令人叹服的成就。在骈文显露出种种弊端之后,到中唐时,韩愈、柳宗元等掀起了一场反骈、复古的运动,使散文得以重新振兴。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把那些与骈文对立的文章称作散文。明清时期,散文一词流行起来,常与骈文对举。到了近代,散文才专指一切用散体写的文学作品,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016骈文是怎样一种文体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这种文体,起源于秦、汉,形成在魏、晋,在南北朝时期极盛一时。而“骈文”一词的出现,则始于中唐文人柳宗元,他在《乞巧文》中称这种文体为“骈四俪六”,简称为骈文。骈的意思是指两马并驾一车。

骈文全篇主要是双句(即俪句、偶句),讲究对仗和声律,崇尚夸饰和用典。因为它能根据汉语文字的特点组成整齐美观的对偶句式,词藻华美,色彩鲜丽,又注重声韵的和谐,再加上多用典故,使文章不那么直露,因此这种文体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比之前朝,在形式技巧上显得更加紧密。不但要求把对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类型;而且随着“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在声律上要求平仄配合,并且在文句的字数上也渐渐趋向于‘骈四俪六”。

起初,这种文体大都是由四四相对和六六相对的形式组成,如“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丘迟:《与陈伯之书》),继而发展到四字六字相间的形成,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世称之为四六文。四六文盛行于唐宋,后人作骈文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因此人们习惯上也将骈文称为四六文。

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有的文人往往为了声韵的和谐,而走入了形式主义、惟美主义的死胡同,造成了文风的萎靡和形式的僵化。因此,自唐宋以后,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逐渐归于平淡。

017散曲是什么样的诗歌体裁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体裁。由于这种诗歌样式在元代最为兴盛,故后人常以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民谣俚曲的音乐基础和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宋金时期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金末散曲已经成熟,元好问开始散曲创作是散曲正式成为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至元代,散曲进入繁荣时期。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的分别,小令如同词的小令,单独一阕,自成格局;套数则是集合同一官调的小令,在内容上可以连贯,铺叙一段故事或情节,如同诗词中的联章。如《西江月》、《四块玉》、《天净沙》等是小令,如马致远的《秋思》、关汉卿的《侍香金童》等是套数。

元代散曲的作家,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着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他们随物赋形、曲折尽意地抒发自己的感慨,风格质朴自然;后期作家以张可久和乔吉为代表,散曲创作总的趋势是讲究格律辞藻,走向典雅工丽。

018什么是诸宫调

诸宫调,是指宋金元代流行于民间的叙述体说唱文学形式。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中间插以简短的说白,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讲唱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或称诸般宫调,亦称“诸般宫调”。

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宗年间,诸宫调相传为北宋人孔三传首创。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南宋以后,诸宫调便十分流行了。

宋金诸宫调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烟粉、灵怪、朴刀、杆棒、神话、历史传说等内容。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后来的明、清人又称诸宫调为“口弹词”或“弹唱词”。

019传奇是什么样的小说体裁

“传奇”是小说体裁之一。在中国小说里,传奇一般是指那些唐代、宋代文人写的短篇小说而言。唐代以前,我国的短篇小说大多写鬼怪故事。到了唐代,小说创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作家们写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和刻画个性,故事曲折动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它们虽以现实人生为描写对象,但富有浓厚浪漫色彩。

因为这些唐代宋代的传奇小说大多成为宋元时代的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明清戏剧改编的题材,所以这些说唱本子和戏剧也被称为“传奇”。

所谓的“传奇性”也是指此而言的。是指文学作品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等。

020什么是笔记小说

所谓“笔记小说”,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的、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简单说,“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事、逸闻、传记、随笔之类的着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国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包罗万象。

“笔记”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两者的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

笔记小说历代都有表现,较为成熟的是魏晋、唐、宋时期。《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021什么是志怪小说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记述神仙鬼怪故事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兴盛,一方面固然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原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灾祸和死亡时时威胁着每一个人,于是宗教迷信思想得到了最适宜的时机而流行起来,这些都反映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

022章回小说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宋元时期“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谓“讲史”,就是艺人们讲述的一些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一般都很长,表演者们没法一次讲完,只好将其分为若干次来讲。每讲一次,就相当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我们可以从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词中,看出它和讲史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回”的意思就是“次”。通常我们听艺人讲说故事,往往到了紧要关头,他就会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即下一次。

宋元两代,是章回小说的孕育期,经过长期的发展,首批章回体小说在明朝初年开始出现。其中着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着名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篇目一般较长。

023话本有何特点

宋人小说中最出色的不是发展志怪或传奇,而是发展白话短篇小说,世称为“话本”,也是市井小说,即说书人所用的底本。

宋元说话艺术分为小说、讲史、说经等。小说家的话本称为小说,均为短篇故事。按题材又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

话本早在唐代已有,敦煌出土的敦煌卷中,便有少量的话本,如《韩擒虎话》、《庐山远公话》等。今人所传宋人白话短篇小说,以《本通俗小说》为代表,其中如《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拗相公》、《冯玉梅团圆》等八种,便代表了宋人短篇小说的面貌。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流行,有冯梦龙所采辑的《三言》:包括《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朦初所采辑的《拍案惊奇》初刻本、二刻本两部,以上五种,每种均收录四十篇短篇小说,共两百篇。后有个抱瓮老人从两百篇中,选出四十篇,命名为《今古奇观》,尤为脍炙人口。

024元杂剧是如何产生及定型的

元人杂剧13世纪前半叶在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基础上融合音乐、说唱、舞蹈、美术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主要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称北杂剧、北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