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65

第65章 文词·诗赋(3)

元人杂剧,每出包括四个套曲,每一套曲,称为一折,因此元人杂剧的基本架构,每本为四折。一折又可以分几场,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位置不固定,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开场楔子;置于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不用套曲演出。每一折都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数,且要求用韵相同。

每出戏由一人主唱,就是说,每个剧本,只为一种角色(行当)安设唱腔。由女主角主唱叫“旦本戏”,由男主角主唱叫“末本戏”。

元杂剧剧本前多有题目正名,整出戏要求用北方音乐演唱。元杂剧的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范组成。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一般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宾白是剧中人物说白,主要用于交代情节。科范简称“科”,是对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演和舞台效果的提示。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4类,正末、正旦是元杂剧中主唱的角色。

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元杂剧按题材可分为婚恋戏、公案戏、水浒戏、历史戏、神仙道化戏、教化戏六类。在当时非常繁荣,知名作家的作品有500种之多。

025南戏的演变情况是怎样的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唱赚、宋词及里巷歌谣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戏曲形式,宋元时代流行于南方,用南方的语言和南曲来演唱,和北方杂剧、院本对称,故称。

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宋时南戏风行一时。在元代南北统一之后,南戏逐渐北上,出现了南北戏剧艺术交流的局面。

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就更加成熟,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高峰,当时产生了“五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在戏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左右,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等。

南戏的体制比杂剧自由灵活,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一出也不限于一个宫调,还能换韵;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题目则在剧本前面,演出时还有副末“开场”,报告剧情梗概。

026评点是怎样一种文体

评点意即评并圈点(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常用形式。评点时,评论家即兴、随意地将自己的意见批在书眉或内文中,或圈点出自认为精彩的词句,然后公之于世。

在文章不同位置做批注,名称也不同,在书眉上落笔称“眉批”,在内文中下评语称“行批”,在文末称“总批”。

据说评点始于宋代,如刘辰翁曾评点《世说新语》,宋代后,评点的形式流行开来,评点的对象十分丰富,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无不可评。像《红楼梦》即有“脂评”(脂为脂砚斋),唐诗、宋词的评点更是数不胜数。

文学流派

001建安文学为何有“建安风骨”之称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公元196~220年)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是指以建安时期为主体并且下延到魏明帝太和七年(233)这近四十年的文学。

这一时期,在当时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场、刘桢是他们的代表。与汉末儒生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个性鲜明,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他们的诗或反映社会动乱,或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大都情辞慷慨,格调刚健遒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特色。后人称这种特色为“建安风骨”。唐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亦即指此而言。

趣味链接: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七子”对于造成当时“后才云燕”、“彬彬之盛”的文学盛观和“建安风骨”的形成,促成五言诗体的确立,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人中,以王粲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七哀诗》和《登楼赋》。此外,孔融的散文,刘桢的五言诗,阮瑀、陈琳的檄文等,也曾显赫一时。

002正始文学有什么特点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8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泛指魏国后期的文学,以其开始出现于魏齐王正始年间而得名。

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庄子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当时,有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为代表,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这一时期是魏晋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司马氏掌权,对国内实行高压政治,文人们不能保全生命和全家。正始文人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发展了建安文学中“忧生之嗟”,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们,用诗歌来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发内心的苦闷。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是它的基本特点。

003南朝宫体诗有什么特点

南朝时以女性为描写题材的诗派称“南朝宫体诗”。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梁朝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在东宫相互唱和,专门描画女性,抒写男女之情,辞采艳丽、风格柔靡、情意婉转。由于该诗体首倡者为太子及其东官僚属,故人称“宫体”,后来有人把艳情诗叫做宫体诗。

虽然萧纲做的大张旗鼓,但描写歌咏女性与男女之情的作品却并不是由他发端,早在《诗经》中就随处可见这样的诗篇,比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其描写不可谓不细腻。到了南朝时,民间专歌男女之情者。如雨后春笋,不胜枚举。甚至如简文帝、陈后主也精于此道,“宫体诗”遂成为梁、陈两代文学的主流。

宫体诗情调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宫体诗在声律上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对声律要求极其精致严格,它对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内容上咏物描摹,没有什么寄托,不表现高尚志趣,把纤丽的诗风发展至裱丽甚至淫靡。宫体诗的风格,为后来的吴歌西曲奠定了基础。

004田园诗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田园诗指以田园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产生于东晋末年。代表人物为陶渊明,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饮酒》(之四)等为代表作。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形成了田园诗派。宋代杨万里、范成大也创作田园诗。此后各代均有田园诗杰作面世。

他们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大自然秀丽的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总的来说,田园诗具有平淡自然、意境深远、语句凝练、形象生动等艺术特点。

005山水诗派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南朝晋宋之际,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刘勰概括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时,一些文人失意退隐山林,寄兴自然,因此玄言诗中已出现描绘山水的内容,孙绰的名句“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中已露山水文学的端倪。

而真正以山川景物之美为主题,意境清丽,开创山水文学这一新的流派,则自谢灵运始。南齐谢朏继出,与灵运并称大小谢,使山水诗更趋成熟,更加讲求词句的锤炼和文字的工巧。在小品文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描绘山水的名作。山水逐渐成为我国文学的主题之一。

齐梁之后,山水诗题材不断扩大,风格日益繁多。到了唐代,其创作空前繁荣,山水诗派开始形成。

盛唐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富足的生活加上佛老思想的盛行,为诗人隐居、闲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寄托。这时的山水诗人也因此增多,成就最高的则是王维和孟浩然,世称“王孟”。

山水诗派主要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创作题材,在山水中展现诗人幽独的心灵。可以说,以山水取景,以禅心、空灵入境,辅之以淡远的风格,即是我们所定义的山水诗。

006边塞诗派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边塞诗指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于盛唐时期,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数亲身经历过边疆军队生活,如高适曾弃官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岑参曾两度从军,为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边塞诗在内容上常常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表达慷慨从戎、不畏艰苦、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抒发驰聘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高适《燕歌行》等,都是边塞诗的名篇。此外,有些边塞诗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有些也反映了唐代内部的各种矛盾。

边塞诗大都气势奔放、情辞慷慨,苍凉悲壮。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把大漠风光与艰苦的战争交融在一起,既激昂奔放,又苍凉悲壮。

007西昆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55)秋,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奉真宗诏命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他们修书之余往来唱和,后来杨亿将这些诗编成一集,定名为《西昆酬唱集》,西昆体也由此而得名。

《西昆酬唱集》的创作内容狭窄,多是宫廷宴游,流连光景之作。在艺术风格上,以师法李商隐为主,兼学唐彦谦,崇尚精丽繁缛诗风,追求用典的贴切、属对的工巧、音节的和婉,仿效李商隐无题诗的隐约朦胧。这确实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凝炼美和深幽之感。但由于西昆诗人的生活内容贫乏,又只是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采巧丽和唐彦谦的铿锵韵律,所以难免在创作中要为文造情,钻故纸堆,以编织故事争胜。

西昆体在宋初诗坛影响很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这种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前期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

008唐诗派因何推尊唐诗

唐诗派指明清时期的宗唐诗派。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达到极盛,唐诗在读者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非常推尊唐诗,对有宋以来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论调不以为然。

元时,唐诗仍相当有影响。到了明代,唐诗一跃被诗坛奉为典范,以何景明、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前后七子,认为“诗自中唐以后,皆不足观”,倡导“诗必盛唐”,将唐诗(尤其是盛唐诗作)尊为诗的极则。由于倡导者是当时的诗坛领袖,其影响可想而知。到了清代,像王士祯、沈德潜这样的大家亦以唐诗为典则。

宗唐诗派追求的是唐诗非凡的气象和情韵,他们的作为扩大了唐诗的影响,由于他们的推介、解读,唐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009宋诗派因何推尊宋诗

宋诗派指清代的宗宋诗派。诗坛在宋代,有了新的气象。宋诗和唐诗各领风骚,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

宋人作诗喜欢议论,严羽概括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和唐诗相比,宋诗缺少气象、情韵,多的是学养、理趣。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相比唐代诗歌的雄浑大气、气象万千,考究、理性的宋诗很难在广大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清人沈德潜甚至认为“宋诗近腐”。但也仍是在清代,宋诗迎来了复兴。乾隆、嘉庆时期,崇尚博学,诗坛受其影响,宋诗开始赢得好口碑,翁方纲曾评道:“宋诗妙境在实处。”这里的“实处”即指学问义理。直至近代,宋诗仍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010中唐文人为什么推行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它形式自由,内容翔实。“骈文”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当时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骈文,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韩愈等人首先举起“复古”的旗帜,还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道,即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积极实践自己的主张,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其后又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创作,唐后期古文写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终于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值得一提的是,韩愈的古文,本有“文从字顺”和“怪怪奇奇”两种风格,后追随者们片面发展了韩文奇崛艰深的一面,古文运动开始走向衰落,骈文重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011为什么会出现新乐府运动

唐朝贞元、元和年间,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即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倡议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在《新乐府序》中,他又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理解:说话要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词句要通顺,能合声律,可以入乐。这种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

新乐府诗中,着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李绅的《悯农》诗等。

012花间词派是如何形成的?代表人物是谁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为《花间集》,这些作家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称他们为“花间词人”或“花间派”。

花间派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五代十国时,中原动荡不安,蜀中地区则相对稳定,经济十分繁荣。由此文人荟萃,济济一堂。偏安西蜀的小朝廷终日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花间词由此流行开来。

花间派的主要代表是晚唐的温庭筠。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旧唐书·温庭筠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他的词现存六十多首,多写闺情。部分词对一些妇女的不幸遭遇有所同情,同时也流露了他因被排挤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温词风格浓艳,声律谐和,词意含蓄,耐人寻味。

可以说,在词的艺术方面,温庭筠有很高的成就,这有助于后来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他的词题材比较狭窄,表现过于柔弱,词句也过于雕琢,给当时和后世,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