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王羲之的真迹虽难寻觅,但传世的摹本和刻本却为数不少,如今草书《十七贴》,行书《快雪时晴贴》、《兰亭序》,楷书《黄庭经》、《曹娥碑》,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后代书法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各种书体中,以行书最好,笔迹遒润,天资自然,继钟繇之后,臻于顶峰,草书虽圆丰妍美,却缺乏神气。
王羲之字写得好,对书法理论也很有见地。他提出,书法创作一定要经过充分的酝酿构思,做到“意在笔前”。王羲之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榜样。但效法失当,不得右军神韵,徒然讲求形态的姿媚,成为一种“馆阁体”,就会流于唐代韩愈所批评的“俗书”。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其艺术特点是非常突出的。他博采诸家之长,草、隶、八分、飞白、章、行诸体皆精,尤其以行楷见长。
王羲之的书风妩媚多姿,颇具神韵美。其落笔之字气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难怪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在王羲之的字中,古朴、潇洒、妍美三者相结合,又各具所长。
030张旭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着名书法家。曾官金吾长史(一说右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
在书法上,张旭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张旭喜欢喝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当时的名士合称“酒中八仙”。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之后也大为惊奇,这恐怕有夸张之嫌。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
031以草书着名的怀素
怀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市)人。怀素7岁时到零陵县城河西20华里之外的“书堂寺”为僧,后到东门外的“绿天庵”为僧。但怀素性情疏放,对佛门戒律时有违反。常常吃鱼吃肉,又喜豪饮,一日九醉,每至酒醉兴发,即振笔挥洒。
因无钱买纸练字,怀素就在寺旁空地种下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经长期勤学精研,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旁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现永州的绿天庵、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千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属中国书法珍品。
怀素最擅长草书,他的草书继承了张旭草书的特点,气氛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他的草书在篇章布局上讲究疏密、斜正、大小、虚实、枯润的对照,线条瘦劲凝练而圆转自如,富于弹性。前人有“藏真妙于瘦”的评语。至其晚年,书风逐渐超于平淡雅致,但圆熟丰美,又有一种神韵。
怀素的书迹传世的很多,其中着名的有墨迹《自叙帖》、《苦笋帖》和《食鱼帖》。
032因“善行、草书,楷法自成一家”的黄庭坚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是宋代一位着名的大书法家。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宋史》本传称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书法艺术风格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新奇。他有句话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很能反映他的艺术思想。
黄书中最奇伟、成绩最突出的是草书。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奇姿危态百出,笔力丰遒婉畅,渗入篆意,自成一格。其草书主要代表作品《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花气诗帖》、《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氏的行书,更是别具一格,小行书挺透自然,大行书落笔奇伟,面目清新,风神俊挺英杰,极具气魄,用笔圆厚沉着,得折钗屋漏之妙。其代表作品有《山预帖》、《苦笋帖》、《松风阁诗》等。
至于黄庭坚的楷书不但行笔稳健,结体严谨,而且落笔奇伟,丰筋多力。真可谓“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荟萃百家书艺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真、行、草、隶、篆都乐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咀英嚼华,得心应手,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终于自成一家,创为“黄体”。
033被誉为“当世第一”的宋代书法家蔡襄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住。为北宋名臣、大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一起被后人誉为“宋四家”。
蔡襄是宋四家中年最长,名望最高的。他不仅是北宋一代名臣,而且蔡襄的书艺,在宋代被誉为当世第一。宋仁宗对他的书法十分欣赏,年辈稍长蔡襄的梅尧臣则把蔡襄与王羲之、钟繇相提并举。
蔡襄的书法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书意晋唐,恪守法度;二是神气为佳,讲究古意。前者体现在作品的点画用笔、字体间架,通篇意法等“形”上。后者体现在作品中的书家个性、气质与书写时的思想感情等“神”上。
蔡襄的传世作品中以楷书为最,兼有行书和草书。其楷书或气势磅礴开宕,字体宏壮道丽。或秀丽自然,淳淡婉美,风格各具。
034以行书闻名的米芾书法
米芾(公元105l~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中岳外史,世称“米南宫”、“米襄阳”,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是北宋四大书法冢之一。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的成就最高,他以晋人的风韵为根基,又参以唐代李北海、颜真卿、沈传师、徐季海等行书大家的优点,再吸收六朝风骨,从而形成姿容俊美的个人风貌。
米芾的刷字,运笔劲健、迅速、率意、挥洒自然。字体结构严谨、自然、妥帖、分行、布白恰当,整体气韵生动活泼。米芾的刷字在重视技法的同时,也注重“意”的表达。书势任意纵横,神气飞扬,淋漓尽致,被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的书法艺术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也影响了后来人。宋高宗赵构,范成大乃至现代的书家郭沫若都受到米芾的影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035《兰亭序》因何又称“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这篇文字作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贴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道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036《中秋帖》因何被誉为“一笔书”之祖
《中秋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殉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与其父一样同为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妍媚流变的书体,故与其父合称“二王”。
王献之注重情感的宣泄,似乎更近于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但传统审美观历来重中庸平和,献之书风虽精魄超然,神采照人,为时人所喜爱,却也由此遭唐代帝王贬斥,只能屈居父后,甚至遭到冷落,直到宋以后才得人们珍视。
《中秋帖》是王献之所书我国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人们称此帖为“一笔书”之祖。“一笔书”所体现的是一笔下去连绵无尽的审美特质,是书法美的魅力所在。
037“写意”是怎样一种中国画技法
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为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
038“工笔”是怎样一种中国画技法
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为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下笔画的特色,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工笔画的技法有:描、分、染、罩。所谓描指的是白描,画者分别用浓墨,淡墨描出底稿;分是指用墨色上色,用清水分蕴开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染和分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用的不再是墨色,而用彩色来分蕴画面;罩色指的是整体上色,比如整片叶子上的绿色。
039“皴法”,表现粗糙脉络的中国画技法
“皴法”是一种中国画技法。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以线条勾勒,但线条勾勒对表现大自然中山石树木的纹理形貌、山岳的凸凹明暗等有一定的局限,随着画法技艺的发展,能够更形象地表现粗糙脉络的皴擦笔法逐渐广泛地使用开来。
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石树木的明暗(凹凸)。因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同,皴法的使用分为诸多种类。清朝郑绩把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如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等;表现山石、峰峦的有披麻皴、雨点皴、解索皴、折带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荷叶皴等。
040“泼墨”是怎样一种绘画手法
相传,唐代王洽醉后以酣饱笔墨,泼于纸素,或点或刷,应手随意,绘出云霞风雨,而无墨污之迹,宛若神巧,被人称为“泼墨”。
泼墨的绘画手法即用毛笔吸足经过调制的水墨,以酣畅淋漓的墨色、豪放疾速的笔势快速作画。讲究笔墨的干湿、浓淡,或先以淡墨泼卷,再根据绘画需要,在淡墨一定干湿度时泼以浓墨,以增加绘画层次或表现墨迹的韵致;或蘸满淡墨之后,笔尖稍蘸浓墨,一笔即见浓淡相渗渐变的墨色。
041“白描”,一种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
白描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有单勾和复勾两种。以线一次勾称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叠一次,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物象更具神采。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
物象之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大。因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中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042为何古代绘画中山水画影响最大
在我国古代绘画各科中,山水画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也是影响最大的。
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以前,那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将大川河流的形象广泛用于工艺装饰,于是山水画也随之逐渐崛起,如南商周铜鼎上的山云纹等。
魏晋六朝尽管山水画有所发展,但绘画中的山水还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上的。以表现景物为主的山水画,大约始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笔下,山水成了构图的主体,并且注意到客观物体之间远近、大小、高低的比例关系。它的出现,是山水画成为独立艺术的标志。
到唐朝时,山水画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青绿山水,也就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笔法工整,着色浓重,金碧辉煌。代表人物有展子虔和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水墨山水是当时创立的新兴画派,其特点在于以墨的浓淡变化和层次交融来展现大自然的空间深度及韵致。主要代表人物有张桑、王维等。王维将诗的意境熔铸在绘画之中,是和他在创作技法上的创新分不开的。传说他的传世作品有《雪溪图》。
山水画创作的全盛时期是五代和北宋,当时涌现出不少名画家。以他们所处的不同地区,划分为两大画系: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作品较多表现出雄壮峭拔的风格。此外,还出现了以泼墨为法,追求“意似”之“简”的米芾、米友仁父子,他们画山画树重在墨法,墨中见笔,以浑然之水墨来写空蒙云雾中的烟雨景象,达到“满纸淋漓障犹湿”的境界,开创了山水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境界。
元代出现了许多山水画家,其中成就很大的有钱选、赵孟頫、高克恭和“元末四大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尤其是元末四大家,他们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在题材选择和审美意识上都表现出文人摆脱仕途烦恼,思想孤高,隐逸山林以寻求内心平衡的心态。
明代,初期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明中期则有被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打破了以往画家拘守一科的局限,既画山水也画花卉、人物,虽然审美风格各有特点,但总的倾向是注重抒发文人潇散淡逸的意兴,发扬光大了文人画的传统。
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四画僧”,即渐江、石溪、八大山人和石涛。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当时复古的风气,主张师古而不囿于古,强调“师造化”,即以自然为师。石涛更明确提出“我自用我法”,在艺术上要有自己的创造。
043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是中国书画中的一个大科目,通常就称为“人物画”。
在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人物画是较早出现并较早趋于成熟的。1949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风帛画》,是至今见到的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墓壁画中,也有不少人物作品。
魏晋时期,一代宗匠顾恺之,是一位杰出的人物画家。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等艺术见解,为人物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图卷》等,至今举世闻名。
人物画在唐代发展到高峰。阎立本、吴道子是唐代人物画的杰出画家。阎立本的许多人物画作品都是奉唐太宗之命创作,其中有不少是肖像画。传世的《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吴道子被人们誉为“古今独步”的“画圣”,主要从事壁画创作,题材以释道人物为主。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
唐代值得一提的还有以张萱和周祗为代表的宫廷仕女画。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祗的《簪花仕女图》,着意描绘的是民间社会的女性,体态丰腴,体现了唐人的审美观点。
五代、两宋以后,人物画转而以社会实践为内容,在人民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044古代花鸟画的特点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其渊源可上溯到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植物形纹饰以及鸟、鱼、花、草类的图案。商周铜器、战国秦汉的漆器上,更离不开花鸟。花鸟在那时因负有与上帝神祗交通的使命而更具神秘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