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84

第84章 国粹·技艺(4)

魏晋六朝时期,在顾恺之等着名画家笔下,花鸟画已经从人物山水画中独立而出,到唐代,花鸟终于成为文献记载的名正言顺的画种。当时的代表人物有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

五代的花鸟画分成两种画法体系:即黄筌的重彩写生(设色)和徐熙的重墨写意。徐熙所画多为江湖汀花、野竹、水禽之类,而黄筌表现的则为奇花异草、珍禽稀兽。两人所画内容和表现手法迥异,但他二人都对后世、特别是宋代的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后期花鸟画步入全盛,这与宋徽宗“嗜玩”书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不仅自己兼长书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着称;而且还扩充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对绘画的发展,颇有功绩。

明代后期,水墨写意花鸟十分兴盛,花鸟画有了很大的突破性进展,其中以陈淳、徐渭为杰出代表,将水墨写意风格推向成熟的高峰。他们笔下淋漓奔放的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后如石涛、朱耷以至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无不深受影响。

045顾恺之因何有“三绝”之称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江苏无锡人,小名虎头,生平三绝。

第一是痴绝,他为人宽厚,遇事通达,诙谐有趣,但往往装糊涂。他有一柜画寄存在当时的一员大官桓玄家里,桓玄撬开柜的后壁把画偷走。顾恺之不愿得罪这种有权势的人,故装惊讶地说,我的画奇妙通神,不翼而飞,像成仙得道升天了。他这种装痴作呆的事很多,所以人们说他‘痴绝”。

第二是才绝,他的学问很好,善诗赋,一生好游山水,吟诗作画。

第三是画绝,他所画的《女史箴图》,《烈女图》等已达到艺术佳境,成为祖国艺术遗产的稀世珍宝。据说他画人物往往不点睛,一点睛就活了。

046吴道子因何被称为“画圣”

吴道子(公元680~759年),河南阳翟人,原名吴道玄,画史尊称吴生。

吴道子幼年贫穷孤苦,浪迹东京洛阳,学习丹青绘画,尤其专攻寺院的壁画制作,道教中人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开元年间吴道子以善画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以后一直为宫廷服务。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且画画时速度很快,一气呵成。他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其代表之作《天王送子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降生以后被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吴道子在历史记载中名声很大,但因为他大量创作的是壁画,所以很少有传世作品保留下来,无真迹传世,传至今的《天王送子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047擅长画人物的阎立本

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唐朝画家。

阎立本与兄长阎立德受其父隋将作监阎毗影响,皆机巧有思,也都擅长绘画。父子三人并以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所画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特别长于刻画人物神貌,笔法圆劲,气韵生动。

他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

现存相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会见的情景,是反映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

048“南宋四大家”是指哪四位画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对五代、北宋的山水、人物画进行了重大变革,创立了南宋的“院体”画风,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故被人称为“南宋四大家”,这其中又以马远、夏圭成就最高。

马远继承家学取法李唐而自成一派。他画山石用笔如斧劈木,方硬多棱角,画树木横斜曲折,画楼阁大都运用界尺加衬染,着重浓淡层次的变化,远近分明。其构图多以偏概全,集中强调画一角或半边的景物,打破了全景式构图,使形象更为突出,画面简洁。

夏圭与马远同创水墨苍劲一派,但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构图喜欢取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

049“元四家”又是指哪四位画家

元四家指指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他们继承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而有所创新,主要用水墨或浅绛画法,强调笔情墨趣,突出作品的画外趣味,画风简淡高逸、苍茫深秀,开创了一代新风,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常熟人,形成了“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

倪瓒(公元130l~1374年),无锡人,他的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简略旷远。他善用侧锋淡墨,干笔皴擦,作品笔墨精粹,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渔庄秋霁图》、《紫芝山房图》、《江岸望山图》。倪瓒主张绘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多为文人画家所称道。

吴镇(公元1280~1354年),浙江嘉兴人,博学多识,性情孤傲,他的画师承南唐着名的画僧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的特性,画风沉郁苍莽,传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图》、《水村图》等。

王蒙(公元1308~1385年),湖州人,生活于元末明初,作画喜用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春山读书图》等。

050以画花鸟、山水知名“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清代画家、僧人。原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一生字、号、别号极多,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

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以寄托愤懑。据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兼取黄公望、倪瓒之长,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051唐寅,“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明朝中期,唐寅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其中唐寅又独以风流才子之名着称于江南。

唐寅(公元1470~1523年),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江苏吴县人,制酒商之子。他在29岁上应乡试,是应天(南京)府中第一名解元,从此唐寅成为远近闻名的江南第一才子,备受众人的推崇。

春风得意的唐寅30岁时又入京参加进士考试,但这次因朋友案受株连,不愿作小吏。回故乡同师友诗酒往来,又潜心学字画,居然诗文书画,大为出色,成一代大家。

他又曾应明朝藩王之召,官未做成,只得又回到故乡苏州桃花庵饮酒吟诗,舞文弄墨,自命风流,生活上十分苦闷潦倒,又颇为放荡,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不顾旁人的议论,我行我素。所以有人将“三笑点秋香”的故事附会在他身上。

唐寅晚年思想愈趋空幻,皈依了佛教,自号“六如居士”,隐居在自筑的桃花庵内,靠卖字画维持生计。

052扬州八怪指哪些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一批在扬州卖画的“怪”画家,他们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正统画家不同,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和当时的习俗不大一样,因而后人称其为“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都有哪些人?历来说法不一,《天隐堂集》谓是郑燮、金农、高凤翰,李鱆、李方膺、黄慎、边寿民、杨法;《古画微》渭是李方膺、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郑燮、李鱆、陈撰、罗聘,《瓯钵罗宝书画过目考》谓是罗聘、李方膺、李鱆、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中国绘画史》谓是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李方膺、汪士慎、黄慎、李鱆。

“扬州八怪”的绘画,往往取材平凡,但能从平凡中画出不平凡。他们画作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奔放的笔调,抒写心灵。他们强调在笔墨上的个性表达,这是文人画在在这个时期具有一种朝气的反映。

053《洛神赋》,早期人物画的精品

顾恺之的传世精品《洛神赋图》是依据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植名着《洛神赋》创作而成的巨幅画卷。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采用工笔重彩技法绘成,笔法细劲古朴、延绵流畅,色彩鲜艳厚重、华丽富贵。所画人物神态安详自然,细致生动。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洛神赋图》与原作中以华丽辞句写无奈离愁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着名的早期人物画作品。

054《清明上河图》,宋代社会的民俗生活缩影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以全景式的构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景象。

全图约可分为三大段,开端一段写的是城郊景色:寒意尚未退去,树枝上却已露出了新绿,路上往来的行人,有的匆匆赶路,有的赶着毛驴往城里送炭,有的则是携亲带眷踏青扫墓归来。中段是全图最精彩的地方:以一座横跨的拱桥为中心,汴河上船只穿梭往来,一艘巨大的漕船正放倒桅杆准备过桥洞,船夫的吆喝声引来众多驻足观望的人们,呈现出一派运输、商贸的繁忙景象。末段绘的是城区繁华景象,各式各样的店铺作坊鳞次栉比,不仅药铺、旅舍、肉店、钱庄应有尽有,甚至看相算命等三教九流也无所不包。城区内行外人摩肩接踵,有官吏、士绅、兵丁、和尚、乞丐、苦力等,一应俱全。

整个《清明上河图》共绘有人物五百余人,可称得上是宋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整幅画面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

趣味链接:《清明上河图》为何绘秋景?

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北宋首都汴京清明时节的景物。然而这幅名画画面所显示的却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比如:画中人物带扇子的达10余人之多;有几个孩子光着下身在街头嬉戏;河岸小贩的桌子摆着切开的西瓜等。这哪里是北国春寒的清明,分明是带有一分“秋老虎”余热的秋景。

实际上人们将这幅画命题中“清明”二字误解了。“清明”并非指“清明节”。《后汉书》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这样的话,“清明”意为治平。作者张择端以“清明”为画题名,是为了称颂“太平盛世”。而画像选取秋景而不绘春色,则是因为汴城八景,素来以“汴水秋风”居于首位的缘故。

055《韩煕载夜宴图》因何富有节奏感

《韩煕载夜宴图》是画家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煕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

全图采用了中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煕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

地理堪舆

001“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和场合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最初的“中国”一词,本意是指“京城”、“京师”。如《诗·大雅·民劳》中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在解释这句诗时说:“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刘熙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中国一词也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政治名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

在我国古代社会前期,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要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发达得多,因此被视为“中华正统”。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习惯把自己和黄河流域的政权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中国”,而自己是“蛮夷”。

我国从秦开始出现了统一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号,直到清朝,还可以听到“我大清天下”等说法。19世纪中叶以后,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疆域也早已奠定,这时西方各国入侵,已完全是外国的侵略,和古代的与“蛮夷戎狄”的斗争性质完全不一样。这样,具有近代国家意义的概念——“中国”一词才开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002“华夏”这一称呼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夏朝是第一个正式建立的王朝,影响巨大。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因此中国就有了“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的意思,两字组合成“华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据《左传》记载,“有利益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这个解释便把“又大又美”上升到一个高精神文化,高物质文明的境界。

周朝时曾将国土称作“中土”,“中土”加上“华夏”,所以中国自古又有“中华”之称。此词较后出现在《三国志》,有“游步中华”句。

003“赤县神州”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赤县神州”是中国的别称。与“神州大地”意思相同。

战国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以借指中原或中国。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又天下万国凡有血气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县神州之民也。”

趣味链接:“九州”指的是哪些地域?

“九州”,也就是传说中的我国中部地区,相当于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此说出自春秋战国时代而上达夏禹。《尚书·禹贡》开头即是:“禹敷土,随山刊水,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夏代的开国君主禹,平定洪水后,跟着划定疆域。

九州计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所记有幽、并州,无徐、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记有幽州,无梁州。这九个“州”,实际上包括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淮海地区、华北、华南、华东、西北、西南、西北地区。

004《山海经》,最古老的地理奇书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自古就被称为“奇书”。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例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至今流传,表现了古代人民渴望光明、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