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87

第87章 国粹·技艺(7)

此外,《农政全书》还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农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扩大了传统农学的研究范围,系统总结了南方稻田的旱作技术,全面总结了棉花和番薯的栽培经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对棉花栽培技术最早、最全面的一次总结。

006《花镜》,我国较早的一部园艺学专着

《花镜》,清代陈溴子撰,是我国较早的园艺学专着,主要阐述了花卉栽培及园林动物养殖的知识。

《花镜》与历代农书以粮食作物、蔬菜为主要内容不同,仅限于观赏植物及果树栽培,并对前人经验有较多的科学总结和精辟的见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园艺专着。

全书共六卷:卷一“花历新栽”中,除占验和占候外,授时部分共分十项,列举各种观赏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卷二“课花十八法”,属栽培总论,包括课花大略、辨花性情法、种植位置法、接换神奇法、扦插易生法、移花转垛法、浇灌得宜法、培壅可否法、治诸虫蠹法、变花摧花法、整顿删科法等等内容。主要记述观赏植物的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是全书的精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与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三至五卷是栽培分论,着重叙述各种花木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产地、用途及栽培。卷六附录若干种园林中常见的禽、兽、鳞介、昆虫等观赏动物的调养方法。

007勾股定理因何又称“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直角的对边的平方。这是几何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定理,用途很广。

我国古代称直角边为“勾”与“股”,斜边为“弦”或“径”,因而将这条定理称为“勾股定理”。这条定理是谁首次在理论上阐明的呢?

据《九章算术》记载,勾股定理是在距今3000多年前周朝的商高发现的。据说周公听说商高精通数学,就问商高:古时候伏羲观测天制历法,而天无台阶可攀,也难用尺寸度量,请问数从何而来?商高回答说是通过测量计算而得出的。而测量工具“矩”是将一条木头按三、四、五比例分为三段做成的直角三角形,“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周公又“请问用矩之道”,商高详细讲解了各种用矩测量的方法。最后周公叹服地说:“善哉。”

由于这个典故,在我国,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

008古代最精确的圆周率是怎么发现的

圆周率是指圆的周长和同一圆的直径的比率。它的应用范围很广,现在差不多涉及到圆的问题,都需要用圆周率来推算。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开始应用了圆周率。最早求得的圆周率值是“3”,这当然是很不精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越来越进步,西汉末年时,刘歆又得出3.1547的圆周率值;东汉张衡算出3.1622的圆周率值,但这些仍然不够精确。

三国末年时,数学家刘徽创造了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求得3.141024的圆周率值。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圆周率研究中的一个光辉成就。

后来,南北朝时期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3~500年),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l5927之间,还保留了两个用分数表示圆周率的数据,其中较精确的称密率为355/113,还有约率为22/7。这与现代求得的圆周率的真值很相近,是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

祖冲之算出来的结果有7位小数,科学家们推测,他在运算过程中,至少保留12位小数。12位小数的乘方,尤其是开方,运算起来极其麻烦。没有技巧和毅力,是无法完成这上万次繁难复杂的运算的。在欧洲,到公元1573年,德国的奥托才求得了这数值的近似值,比祖冲之晚1000年。

009《九章算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些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着,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成书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九章算术》问世以后,受到很多数学家的推崇,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九章算术》的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次提出了分数的概念;提出了整套的比例理论;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引进和使用了负数;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提出了各种多边形、圆、弓形等的面积公式。

010《畴人传》的内容及其贡献

《畴人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历代天文、历算学家的传记,清阮元撰,凡46卷,33万多字。“畴人”是中国古代对具有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专业知识学者的泛称。

《畴人传》收有自上古至清乾隆末年的天文、历法、算学家四百多人,包括域外41人,叙述他们的事业和贡献。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许多方面;星占之学则未予采收。

所叙事迹、论说及着作,均摘编自有关典籍的原文。除人物姓名、籍贯、生卒年月、曾任主要官职外,其他政治与文化成就都略而不载。有些传后附有编者的评论。历代知名数学家及其贡献传入中国的外国数学家均被收人,是为研究中国天算的重要参考资料。

《畴人传》是通过编者搜集资料、荟萃别人的作品而来。一般说来,选材精当,但其中“西学中源”说的认识片面不足取。1898年,黄钟骏又撰《四编》11卷,补270余人,但所收之人或无着作,或着作失传,影响不大。《畴人传》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方面具有开创性、启发性的影响,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崇高赞誉。

011“司南”的构造是怎样的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样子样子像一只勺,由整块的天然磁铁琢磨而成,底圆,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地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刻有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上四维(干、坤、巽、艮)共二十四向,用来配合司南定向。

012火药是怎么出现的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火药的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伐木烧炭的技术。大约在西汉年间,我国湖南发现了丰富的硫黄矿。以后,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陆续发现了硫黄矿。硝石也是一种矿物,大约也是西汉时候发现的,出产在四川、甘肃一带。

到了唐代初期,炼丹方士们找到了提炼硫磺、硝石、木炭的方法。他们夜以继日地炼丹,想炼就使人们长生不老的‘仙丹’,没想到却炼出了有爆炸性的火药。

唐初着名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着的《丹经》一书中,记载了配制火药的方法。将硫磺、硝石的粉末放在锅里,然后加入点着火的皂角子,就会发生焰火。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据此推测,我国火药最迟在唐朝初年就已经发明了。

火药发明后,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到我国宋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到元代,因为有了火药,就发明了火炮和火铳。14世纪,我国火药西传,在欧洲开始大规模推广,使之发明枪、炮、弹药等。

013印刷术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仁宗时,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到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活字印刷术分为三道工序。

首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这是活字印刷的基本工具。然后在印书的时候,先预备好一块铁板,板上敷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合制的药品,铁板四周围放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将铁板放在火上烘烤,使铁板上的药品稍稍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

在这一过程中,制字、排版、印刷现代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骡都已具备了。

后来,元代着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改进。

014造纸术源于何时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在其历史发展中有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所有这些材料均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书写材料的需要与日俱增,最后导致造纸术的发明。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袭公元六世纪的历史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然而1957年在西安市郊灞桥发掘的古墓中,发现88片古纸,化验证明系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年代不晚于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故称灞桥纸,比“蔡侯纸”要早200多年,科技人员认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不过早期的西汉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公元2世纪,在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朝廷,和帝大悦,在嘉奖蔡伦的同时,立即通今拿国采用。由于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后人便把他组织监制的纸叫作“蔡侯纸”。

015《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年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历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着。”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活坐标”,所着《梦溪笔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这部书是沈括毕生研究的科学结晶,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门,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逸事,约占全书的46%。

本书反映了11世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之典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016《天工开物》,我国古代举世瞩目的科技名着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着,明朝宋应星着。宋应星(1587一1663),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年间举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等职。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分3编。上编包括谷类种植、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硫黄、榨油、制烛、造纸等;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农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在编撰中,作者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书中不但如实地记载、总结了当时已有的科学技术,而且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进行了澄清。另外,《天工开物》还提到了某些国外的技术成就,例如对日本和朝鲜的船只,葡萄牙、西班牙的枪炮等,都做了大概的描述。可以说该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晶,它的许多生产经验及技术不但对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迄今为止,《天工开物》全书已被翻译成日、法、德等多种文字,成为举世瞩目的光辉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