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8940700000006

第6章 王昭君

王昭君,原名嫱,湖北秭归人,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

昭君自幼貌美惊人,四乡八邻慕名前来王家瞻看的人流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汉元帝继位,旋即颁下诏令在民间广泛搜罗美女,充实后宫。

一幕幕家庭悲剧上演了,妻离儿散,惨不忍睹。

求婚不遂耿耿于怀者,趁机报复,从中作梗,向官府密告,17岁的王昭君不幸被选入宫。

王昭君与父亲王穰,洒泪而别,坐上了驶往京城的马车。

汉元帝竟宁元年,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栾提稽侯(左犬右册),率领大批人马,缓缓抵达边界五原要塞(今内蒙古包头市),派人进关,表示愿意呈献国宝,并于明年正月,前往首都长安,朝见汉元帝。这实际上便是向汉皇朝表示投降。

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呈献国宝等丰盛贡品后,跪倒玉阶之下,请求说:“吾愿娶汉公主和亲,永远称臣,乞望吾皇恩准。”

汉元帝慷慨允诺:“朕恩准,并择日赐你与公主完婚,望你永记君恩,忠于朕,忠于大汉朝廷。”

退朝回至后宫,汉元帝呼来大监,诏令:“看看宫中彩女,谁愿意去匈奴,朕就当她是公主看待。”

王昭君虽然身居深宫,但对于汉匈两族关系,还是了如指掌的,她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呼韩邪单于求亲的消息传来,满腹愁怨的王昭君为了寻求个人生活,摆脱孤独寂寞的后宫生活,她毫不犹豫地主动找到管事太监,表示愿意前往匈奴,扮演一个“和亲使者”的角色。

由此可见,三年间王昭君内心的幽怨与愤懑的程度,与其幽居深宫,终老一生,不如抓住机会,跳出这一阴森可怕的皇宫后院。远嫁匈奴虽然难以想像的可怕,但总比一辈子闷在这汉家宫阙中好得多。

汉元帝闻报宫女王嫱主动请缨出塞,龙颜大悦,没有见面便允诺加封她为昭君公主,并且吩咐太监总管准备丰厚嫁妆,选择良辰吉日,为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完婚、送行。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大婚之日,汉元帝在宫中筵开数百席,大肆庆祝。

酒过三巡,呼韩邪单于一手牵着王昭君,来到汉元帝的跟前双双跪下,拜谢君恩。

汉元帝不禁看呆了眼,他没想到王昭君竟是个如此芳容绝代的女子,后悔莫及,心中不舍,但皇帝开金口,覆水难收。如今木已成舟,无法挽回,惟有破例地搀起王昭君,慈父一样手握住她的柔滑纤手,久久不愿松开。

参加喜宴的文武百官,亦无不为王昭君的美色倾倒,皆啧啧称羡。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王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然有点像,但完全没有王昭君真人那样可爱。

汉元帝仔细一想,问题肯定出在画家毛延寿的身上了,一定是他欺君!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再说呼韩邪单于欢欢喜喜地谢过汉元帝厚恩,携上娇妻王昭君离京城返回漠北。

王昭君随同呼韩邪一行,在汉宫韩昌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京城,离开栖身数载的深宫大院,真有鸟儿逃出鸟笼的感觉。

送亲的队伍长途跋涉,经过汉朝的左冯翊(今陕西西安)、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西河(今内蒙古东胜)、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等地。

这时,王昭君头戴红肯兜(即后人所称的“昭君”套),身穿红斗篷,骑着白马,怀抱心爱的琵琶,冒着刺骨的寒风,一路上见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大草原风光。

队伍缓缓而行,王昭君望着愈来愈近的单于廷,一种难以言说的愁绪涌上了心头。

世人哪里知道,昭君出塞离京之时,是根本不会唱什么幽怨的《出塞曲》的,她只会欢快地歌唱,庆幸自己脱离皇宫大院,庆幸自己能够重获自由。只是当她到达匈奴中部的单于廷后,面对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她才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弹唱幽愁苦怨的《出塞曲》的。

王昭君终于到达了夫君的国度。

在恢宏、霸气的大帐里,呼韩邪单于加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匈奴称妻为阏氏),即匈奴王后。

从此,王昭君开始了她住穹庐(即毡制帐幕),披毡裘,食畜肉,饮乳酪的塞外游牧生活。

聪明伶俐而又性格坚毅的王昭君,慢慢适应了匈奴族的生活方式。

善良勤劳的王昭君,把汉朝的文化介绍给匈奴人,匈奴人都很喜欢她,尊敬她。

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结束了匈奴20余年以来的分裂状态,统一和安定了匈奴政治的混乱局面,他的成就,与王昭君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呼韩邪单于在王昭君的影响下,开辟了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接受汉朝中央领导的先河,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匈关系和平友好,关市畅通,开创了汉匈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婚后一年多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伊屠知牙师。呼韩邪死后,大阏氏所生的雕陶莫皋继位,号复株累单于。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生母除外)”的习俗,王昭君会被她丈夫的儿子或者兄弟继承为妻妾,使她不能脱离夫家的氏族共同体。

王昭君左右为难,便上书汉成帝要求归汉。

汉成帝却敕令她“从胡俗”。

接到成帝的敕令后,王昭君体会到汉朝的用意,尽管她思念故土,思念亲人,还是打消了归汉的念头,忍受了“子蒸其母”(虽然不是亲子)的委屈,再嫁给了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

此后,王昭君又与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称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次女嫁给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

王昭君的儿子伊屠知牙师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

岁月无情,王昭君老死在异乡匈奴,始终不能叶落归根。至于她死于何年何地,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记述说她死后被埋葬在河套以北的阴山与黄河之间。

昭君出塞带来了北方边境两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后人为了纪念王昭君,在内蒙古地区修建了十几个昭君墓。

传说昭君墓附近都是无边无际的黄沙,惟有她的墓头上青草碧绿。

著名杜甫曾著诗凭吊:“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而在伊克盟北部的黄河岸上,也有昭君墓,据说是衣冠冢。

王昭君这个平凡的民女,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的出塞和番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