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
8943100000005

第5章 敦煌遗书被封之谜

20世纪初,冷冷清清的敦煌奠高窟再度为世人所瞩目,因为看管这个地方的一个姓王的道士从中发现了大批的经文和绢画。

作为中国汉唐时期中原与中亚、南亚以及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的敦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会合点。随着商路的开通,一批批的宗教信徒,一批批的宗教经典纷纷云集在敦煌。

那里曾是一个繁荣的宗教圣地。宋代以后,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达,曾经十分辉煌的敦煌逐渐为人所忘却。王道士发现的这些所谓“古董”就是“敦煌文书”或“敦煌遗书”,其内容包括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献,有官私文书,有儒学经典,还有藏文等现已成为“死文字”的多种文字写本,是公元5~11世纪敦煌繁荣的历史见证。如此丰富的文书是何时被封上的?又是因何原因而被封的?这些问题从藏经洞被发现至今,一直是一个谜。

有人持“废弃说”,认为洞中的文书是被敦煌各寺院集中在一起的废弃物;还有人持“避难说”,认为洞中的文书是因为避免战乱而被有目的地藏起来的。

主张“废弃说”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他是第一个来掠取这批宝物的外国人。他对其中的物品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写本和绢匦及佛教法器等,都是宗教用品,但都是当时敦煌各寺院中的废弃物,因为具有神圣性,是不可随意毁弃的,于是,宗教人士就把这些没多大用处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保存起来。同时,根据所见到的写本和绢画上所题写的时间最晚是11世纪初,斯坦因断定这个藏经洞封闭于11世纪初。主张“废弃说”。的还有日本学者藤枝晃。但他认为废弃的原因是随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印刷的佛经取代了卷轴装的佛经。因为图书馆的重新布置,所以原来的卷轴佛典遭到废弃时间是在公元1002年以后不久。

主张“避难说”的代表是法国人伯希和。他是一位汉学家。他认为这些文物是为了避免当时的战乱而被封起来的。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驻扎在敦煌的军队被调入内地平定叛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乘机占领了敦煌。

唐宣宗时,敦煌一带的人民建立归义军举行起义,摆脱了吐蕃的控制。此后,敦煌又一度被沙州的回鹘占领。公元1036年党项攻占敦煌,随后又被沙州回鹘赶走,在公元1068年又被党项建立的西夏占领了。伯希和认为在第一次党项攻打敦煌时,为避免兵灾,当时僧人匆忙将这些东西堆入洞中,封了起来。所以藏经洞中的藏品,没有西夏文书,而且藏品的堆放也没有一定的顺序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