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科学栽培平菇
9005800000090

第90章 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为害平菇的杂菌很多,常见的杂菌有木霉、青霉、曲霉、链孢霉、根霉、枝孢霉、黏菌、鬼伞类以及酵母等。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1)环境污染。栽培场所不经过清扫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或禽畜禽舍、垃圾堆、粪堆等污染源较近,空气中杂菌基数高直接造成污染。大部分污染都是由此引起的,而多年连续栽培,污染会越来严重。

(2)原料变质。无计划大量采购原材料,而不得不长期堆积,甚至露天存放任其日晒雨淋,从而引起原材料发热、发霉、变质,引起严重污染。

(3)配料不科学。培养料营养搭配不合理,有的菇农为了增加营养,添加过量麸皮、米糠、玉米粉等含氮物质,然而这些物质却是杂菌最好的培养基,所以加多了极易招致杂菌感染的机会,而且还可能导致菌丝徒长,造成减产。此外,配料时水分过多或过少、拌料不均匀pH值不合适,均会使菌丝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从而为杂菌侵入带来可乘之机。

(4)用药不当。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平菇,料内需要加入适的杀虫杀菌剂,但选用的药品及其浓度要恰当。加0.1%的多菌拌料,效果较好,但其用量不能超过0.15%,否则对菌丝有毒害作用。此外,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菌剂进行拌料或消毒,容易使木霉、青霉、链孢霉等杂菌产生抗药性,这样,常规的用药量就起不到应有的杀菌作用,也容易造成污染。

(5)灭菌不彻底。熟料栽培一般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时常常因蒸汽灶结构不合理,如灶内有“死角”,装锅排袋过紧或过满,升到100℃所用时间过长,或保持100℃时间过短,或中途掉温等都会导致灭菌不彻底,从而造成污染。

(6)微孔染菌。有些低质的塑料袋韧性差,本身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孔,或者在装袋、出锅、转运中操作粗放造成微孔。这样,栽培环境中大量杂菌就很容易通过微孔侵入造成污染。

(7)菌种低劣。不讲究菌种质量,使用长期存放的老化菌种,或者为了省钱方便,买来一支母种就无限制地转管扩繁,致使菌种生活力逐渐衰退。而这种老化和衰退的菌种生活力极差,抗杂菌的能力也随之降低,间接造成了污染。更有甚者使用已经感染的菌种,直接造成了污染。

(8)接种操作不严。虽然平菇的抗杂菌能力较强,但如果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接种也会造成污染。

(9)通气不良。装袋时料压得过紧过实,或培养料水分过多,易造成袋内氧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抗杂菌能力降低。同时,酵母菌和厌气性细菌大量发生从而引起污染。

(10)对杂菌污染处理不当。若被污染的菌袋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彻底,易造成杂菌传播蔓延,使栽培环境杂菌基数增高,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引起更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