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好巡游,一次在鼎湖生病后到甘泉视察,发现甘泉官道坎坷难行,事先未及整治,不禁心生恼怒:“难道义纵觉得我必定驾崩鼎湖。连甘泉也来不了了吗?”
这件事本是义纵的疏忽,但情急之中竟难以置辩,不久,汉武帝就找借口杀了义纵。同样是这个汉武帝,好骑马游猎,一次大病之后,猛然发现宫中御马竟比以前瘦了许多。他喝令叫来管马的上官桀,骂道:“你是不是以为我该病死,连御马也看不到了?”说罢便要治罪。
上官桀非常机智,急忙申辩说:“臣万死不辞也,惟知陛下圣体欠安,臣日夜忧虑,无心喂马。臣确实已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言未毕,泣不成声。结果,上官桀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受到重用,累官至骑都尉。
没有养好马与没有修好官道一样,都是不尽职,但是上官桀却很聪明地将失职转成尽忠的表现。言语之间,使汉武帝觉得他极为忠诚。可见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把握住要害,一语中的,在危急时刻不仅能扭转形势,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将语言表达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诗人海涅也曾经说过:
“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人,把巨人彻底打跨。”可见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掌握语言的精髓,善于灵活地运用它,以最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为自己加分。
智慧之源
能言善辩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人士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语言交流作为社交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
因此,我们要有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善于总结自己的观点,凡事语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巧问话,掌握主动权
一样的话两样说是一门艺术,决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问话恰是这门艺术的最好体现。问话更需要口才,关键场合,问话问得巧,就等于取得了主动权,相反,如果问得过于直白,不仅很容易遭到拒绝,而且还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提问的方式是否有技巧,有时会决定一个人做事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据说在某国的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责。然后又有一位教士,他也犯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会时,我们经常听到主持者这样发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听,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等呢?就算是高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如果换成“各位有什么想法呢”
这种问法一定会被很多人接受,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提问时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提问过于唐突非常不礼貌,不可轻视。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
“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晚来了半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生硬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容易发生冲突,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要想问得巧,就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有针对性的问题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似是而非的回答。
某地有两家挨着的煮面馆,每天的客流量几乎相同,但是营业额却相去甚远。
原因是效益不好的那家煮面馆在煮面时问顾客加鸡蛋还是不加鸡蛋,而效益好的那家煮面馆,在给客人煮面时,会问你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同样的问话,效益好的那家煮面馆自然缩小了顾客的选择范围,在潜意识里形成的是加一个还是两个,而大大减少了不加鸡蛋的可能性。可见问话的技巧真是一门学问。
另外,还可以运用选择型提问,这种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的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作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于是可以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牛排还是火腿?”
婉转型提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位男士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孩子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就不会使对方很难堪。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你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就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比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是否妥当?”这样会更好。值得注意的是话题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要使对方乐于答话,应该挑他擅长的来说,这样他才会对你的提问感兴趣,接下来的谈话也就会越顺利。
智慧之源
说话提问的方式是否有技巧,有时会决定一个人做事是成功还是失败。
有些场合,问话问得巧,就等于取得了主动权,但如果问得过于直白生硬,不仅很容易遭到拒绝,而且还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在问话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场景采取不同的问话方式,让提问更有力度。
有些话不能直言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讨厌直言不讳的人,因为这种人太尖锐。他们往往没有分寸地脱口而出,让人听了之后觉得别扭甚至反感,那样势必会影响到交际效果。
这绝不是智慧者所为。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渐渐地,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
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没有头脑的人!所以,你还是走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故事中的“直言者”运用的就是伤人伤己的剑,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他们举着“直言快语”的旗子,有时扮演成了愚蠢的角色,最终会得罪所有的朋友。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合直言不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