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今后还会不会发生大地震?如果再次发生大地震,我们能不能从容应对?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能不能保证更少的学校建筑坍塌和更少的学生伤亡?目前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来应对将来的灾害?从某一个角度上讲,未来抵御地震的能力是由今天我们的防震准备决定的,今天的努力才能换回明天的回报。学校的防震准备工作,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灾害教训不可谓不多,但是转变成社会常规防御机制者尚少。社会具备灾害防御对策能力与事后反应能力一样重要,而且更加体现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吸取地震灾害中的教训,改变我们的灾害反应与对策机制的整治和建设,也是我们改进防震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学校防震工作也应该有这个意识,除了注意加强临震和震后的应急快速反应,更应该在地震灾害防御对策水平的提高上多下工夫。与其在地震发生以后进行学生生命的抢救,不如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不让学生在地震中处于危险境地上来。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学校在防震工作的思路上,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节学校地震防御能力的提高
学校的地震防御能力,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地震防御中的经验教训认识深刻与否有关。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校注意营造和谐的地震安全教育课堂并创新地震安全教育的方式,与家庭和社会一道努力,才能为学生创造安全的环境,才能有效地防御地震。
一、吸取地震防御工作的经验教训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一些人渐渐淡忘了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性,真切感受到自然的巨大威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面对现有技术无法准确预测的地震灾害,面对人力不可扭转的地裂山崩的现实,我们真的是束手无策了吗?同样是地震多发国家的日本,他们所采取的一些地震防御工作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对我们的麻痹大意和错误做法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地震防御工作。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防震减震。从硬件上看,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内部是石棉一类的填充物。对于老旧建筑,则采取钢筋牵拉框固定,“以力制力”牵引抗震。近年还运用“柔能克刚”原理,在建筑物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结构具有弹性,甚至能抵御7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当时仅有的2栋“免震建筑”毫发无损,可以证明此种技术的可靠性。
日本在软件上防御地震的方法就是防震教育。日本的居民一般都很清楚所住楼宇的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物品通常不会放在无遮挡的地方。家中无人时,日本人习惯关闭煤气总阀。每个家庭须准备维持2~3天的饮水和食物,并且定期更新。除了掌握地震中火里逃生的常识,家中灭火器常备常检查,未成年孩子也少不了被教授地震逃生术,学校不时组织地震演习。家长还会向孩子灌输一种信念:地震虽然可怕,怯懦更为可怕,地震中能够幸存的,往往是敢于面对厄运、顽强坚韧者。
在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学校都掀起了一股检查学校建筑质量的热潮,并对存在质量问题或是设防标准不够的校舍进行加固或拆除重建,这是从硬件上对地震中的安全进行防御。至于软件上的灾难教育,快速补上地震等天灾危机防御知识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平时做好大洪水、台风、地震等天灾造成的危害宣传,将应急防御措施充实、完善到已有的预案中,特别是地震频发区、沿海等天灾易发地区要制定详细的防御措施,做好物质、人员准备,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当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等天灾突然来袭时,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
在各种场合张贴避难导引图也是值得我们向日本学习的一条经验。在地震发生时,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形和处所,选择快速跑出建筑物还是就地躲避,选择合适的逃离路线进入安全地带,导引图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里,一些街道等地方也都设置了各种避难指引路标,然而在建筑物内部这样的导引就比较少见,且路边的有些导引标志指向不够明确,这些都需要改进和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地震教育课堂学校的地震教育课堂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地震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场所,同时也是学校地震防御能力得以建立和提高的保障基地。唯有通过营造学生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掌握地震安全教育的知识系统和教学技巧,才能构建和谐的地震安全教育课堂,才能提高学校的地震防御能力。
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对地震安全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通过地震知识课堂和防震演练活动来让自己成长起来。在地震安全教育中,课堂教学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立足点,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心理负担重、顾虑多,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表露见解”的现象随处可见,进而形成封闭心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安全心理环境是指建立一种不受传统束缚,不屈从于权威,敢想、敢说,没有威胁、批评,而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
陶行知说:“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之间应确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相互依赖和依存的境界。只有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阐述不同的见解,才敢大胆地质疑问难,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尤其是地震安全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如果不敢对自己不明白和不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那就让地震安全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当地震发生的时候,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也就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去了。
教师要富有爱心,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学生,以慈祥的面孔、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用自己的亲和力来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对待学生,摒弃教学“权威”。教师不能处于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地位,而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考虑学生的心理感觉,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倾听、合理地接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可信赖的朋友形象,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在地震安全教育中,要让同学们觉得自己是和所有的学生一起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而不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教师的教学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认识: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地震发生时才会将伤亡降到最小。
教师在地震安全教育中,还应该注意“多渠道”地创设交流平台,使地震安全知识和地震自救互救技能真正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比较外向的学生,也会有过于内向、沉默寡言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交流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地震安全教育,除了尽量让他们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意课下的专门辅导与交流。通过友好的沟通,解开他们的心结,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耐心,要有进行反复辅导的准备。
除了进行学生的安全学习环境创设外,地震安全教育中还必须注意教学课堂的精心设计,关注教育细节,激发学生对地震安全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地震安全教育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重视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过分重视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和获得相比,地震安全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要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更加注重直接经验带给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尤其是防震安全演练更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直接感受。
地震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特征,教学内容上除了进行地震安全教育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注意与其他文化知识课程的相互迁移,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面,强化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地震教育的课堂环节设计要比其他文化知识课程的课堂环节设计要求更为苛刻。地震本身是一件与学生生命安全休戚相关的事情,因此采用比较引人的开端环节,在切入时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就算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为只有学生对地震安全教育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才会是积极主动的,才会最有效果。
另外,地震安全教育也应该注意教育内容的容量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会以愉快的心态去接受它,如果超过这一限度,人们的心情会因此变得烦躁不安,思维发生紊乱。因此,无论是地震知识教学的课堂,还是防震演练项目的进行,都要把握一个适量原则,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就不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了。
最后,防震演练活动中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品质,因此在演练中可以通过组建友好的同伴关系的方式来实现。在学校里,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重要的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同伴关系,可以说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伴随时间最长的关系。因此,同伴关系是否友好和谐,是地震安全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同时也是地震发生时能否很好地实现避震减灾、减少生命伤亡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地震安全教育的方式我们知道,在学校的门上或门口贴上一张课程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我们再在它的旁边贴上一张“安全疏散行走路线图”,路线图上标出该教室在楼层的位置,并用红线标出安全疏散路线,这样简单的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对地震安全教育的创新。有了这样的一张图,一旦发生地震或是其他紧急情况,学生们就能够按照预定路线有序逃生,可以避免乱跑和拥挤而酿成不必要的事故。一张简单的图,就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安全疏散的知识和方法,这比单纯的说教方法效果明显更好。
我国中小学生的地震安全知识,主要是来自学校上的课堂教学和家长的叮咛,然而有调查显示,学校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和家长的“唠叨”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因此,创新地震安全教育的方式已经刻不容缓。青少年活泼好动,只有课堂上的讲授可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或是对相关讲解并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因此地震安全教育中课堂教学与防震安全演练活动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
地震安全教育,尤其是防震安全演练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或是对地震安全教育中的陌生事物不够了解,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举动或是产生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其进行纠正,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应该以正面鼓励为主,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营造轻松的地震安全教育过程。
学生在接受地震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对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非常突出,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利用好这个原理,通过适当的评价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于较好掌握所学地震知识的同学和防震演练中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当然,对于那些存在错误认识和演练中表现较差的学生提出批评也是必要的。但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要是都能遵循延时评价的方式的话,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课堂上,对于学生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忙着去表扬,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也不急着去否定,而是详细了解学生的答案是怎么来的。通过这种了解使学生明白哪怕是错误的答案,对每个人认识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不急于评判学生所回答的问题的对错或是行动的正误,可以减轻学生怕说错做错的心理压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地震安全教育的目的。
在地震安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全体学生的地震安全知识水平和防震演练技能的提高工作。无论是地震知识的课堂教学,还是防震演练活动的进行,每位学生都会因个体的发展不同而存在着接受速度的快慢,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身体缺陷的学生,在防震演练中不能很好地贯彻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要注意区别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允许他们在地震安全教育上进度的不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的地震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