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表现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了,害怕失败,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其实,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如果他们有机会去表现自己,帮助父母,他们会为自己有能力而感觉良好。这样,当孩子长大了之后,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
现象:有强烈的自卑感
我的个子比较矮小,也很自卑,总认为自己不行。再加上我性格比较内向,没有几个好朋友,有什么事情也不太愿意跟她们交流,班上的同学都很少注意到我的存在。
在班上,我不是一个出众的学生,有的任课老师竟然叫不出我的名字。虽然每天我也像其他同学一样上学、放学,可我总感到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成绩又不好。我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我现在的生活很消极也很乏味,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能怎么做呢?
前几天我过16岁的生日。生日那天,爸妈祝我“努力学习,早日成功”,可在我的脑海里,只有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叱咤商海的企业家才算得上成功,我想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进入高中以来,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虽说我也经常给自己打气,可还是无法扭转。以前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是班上的佼佼者。而现在呢?
竟然有许多科目,我都无法达到及格的分数。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才能恢复我的自信心。
探因:他人的消极评价
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等。自卑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孩子一生下来,并没有自卑心理,而这些自卑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人的消极评价。孩子还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他们更多是通过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因而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对于自卑心理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诱发和强化作用。因身心缺陷或家庭因素而招致他人的歧视或嘲笑,很容易激发孩子的自卑心理。另外,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如在孩子学着独自解决某问题时,父母或催促或嫌弃孩子做事拖拉;再如当孩子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父母将成功的原因归于机遇、巧合或任务难度低,而贬低孩子的能力等,这些做法都有可能使孩子自卑。
父母的过多指责。在赏识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喜欢批评孩子,或者说批评多于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正比。
孩子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记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赏识心态。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们使用如下的字句:“你看你,连碗都端不好!”“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真没出息,脑子用来做什么的?”
这些语言是一种负面的暗示,说多了,便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痕。每当尝试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不行,还是不去做了吧。”
久而久之,自卑感便会导致形成孩子胆小畏缩、’懦弱谨慎、优柔寡断的性格。当自卑感像根一样植人孩子的心灵,并影响孩子的行为时,他已是个被自卑打败的孩子了,自信在他身上荡然无存。
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在幼小的孩子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母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他们原本有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建议:让孩子勇敢地面对自卑
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比成功更重要。自信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让人持有的是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因此,我们从小就应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一切,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去尝试、去表现,支持他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培养和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呢?
让孩子勇敢地面对自卑。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给自卑的孩子多表扬,但同伴、老师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要告诉孩子,对这些批评不能害怕,更不可回避。应该知道,让孩子一味地生长在表扬的环境中,对他的心理健康并不有利。因此,当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受到批评时,父母不妨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是认识到错处,承认并改正它。绝不能垂头丧气,因为改正了就会有进步,此外你还有很多的长处。”这样,使孩子既看重别人的批评,又不背上包袱,最终能帮助孩子成功地实现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认可自己,在内心产生前进的动力。
大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只上过三个月学。在通往科学顶峰的艰难道路上,数不清的失败、暴风雨般的冷嘲热讽并没挫伤他的信心,而是一如既往,步履艰难地往前走。
及时给予激励。孩子其实是很脆弱的,有一颗玻璃心。如果这颗脆弱的心承载太多的来自父母的负面语言,这将会碎裂成无数的自卑因素,刺伤孩子。谁也不喜欢总是受父母的数落、指责。孩子是越表扬越上进,越批评越下滑。因此,只要孩子有了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老师和家长都应及时给以恰当的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到他们的弱项,更不能吝啬我们的赞辞。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面。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老师和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甚至夸张的表扬鼓励。例如,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的时候,家长也需要及时地鼓励孩子,“你进步了”,“希望下次多考几个A”,如此让他树立起自信心。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父母和老师,要相信孩子会尽力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一味督促、一味施压,要求孩子做超过其能力所及之事,孩子就不能产生满足感,从而影响其自信心的建立。
在我教的班上有个学生记忆力很差,每次到了背诵的时候,他总是背不下来,因此许多老师都认为他是一个差生而对他不太关心。致使他因而感到非常自卑,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决定帮助他。我告诉他,其实背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别人都能够做到,你也一定可以的。当我要求其他学生背诵一篇课文的情况下,我只要求他背诵其中的一段;要求其他学生当天背会时,他可以在三天之内背会。
久而久之,他一段一段地慢慢背诵下来了。当他能够背诵一段课文时,我就在全班面前大张旗鼓的表扬他。当他慢慢地体验到了成功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也就增强了。一个学期下来,他竞成了班上的背书能手。
因此,老师和父母要从日常生活人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能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现象:不喜欢阅读
丁丁长得特别高大强壮,但贪玩好动,不爱学习,当然也不喜欢看课外书籍。
他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也认为看课外读物,是多此一举,说只要孩子把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搞懂就谢天谢地了。因此,每逢中午集体阅读,这孩子不仅自己不好好阅读,还常常恶作剧,破坏读书环境:或是藏起同学的书,或是逗引同学说话。
探因:孩子不喜欢看书
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展览馆、博物馆、植物园等地进行参观,还可以带孩子参观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通过参观可以使孩子从中了解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使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有关科技、天文、历史、文物等方面的知识及学习兴趣。
孩子不喜欢看书。读书是开阔孩子视野、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看书。现在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丰富,广播、报纸、电影、网络,特别是电视,都给孩子提供着信息源,书籍已不再是唯一的来源。,据调查,我国儿童2003年图书阅读率为51.7%,比1998年有所下降;而2004年第三次儿童书籍的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孩子的阅读率在持续走低。许多孩子除了专业书刊,更关注的是网络阅读,以及休闲、娱乐和时尚阅读,对经典阅读,包括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的中外文学、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几乎是微乎其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经典阅读的经历。
孩子不喜欢与人交往。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在过分保护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从幼儿时代开始,就很少与外人接触。所以有些孩子养成了内向、沉默寡言的习惯。特别是儿童时代,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自信心也不易建立起来。
文文8岁,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很怕文文出事,所以很少带他出去。每次文文还没有开口,父母就猜测出他的意图而满足他。在学校里,老师反映文文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不爱说话,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是不开口的,而且,即使说了也往往表达不清楚。在课堂上,即使遇到知道的问题也不举手回答,除非老师点名,他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想参加班上的兴趣小组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说出来;不能在众人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与外界接触少。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保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游玩,不让孩子到别人家去串门,孩子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几个家里人。结果不但使孩子无法开阔视野,还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胆小、内向、孤僻,不会和别人交往;有的孩子一到陌生环境、见到生人就会哭,到公园也不敢玩游乐设施。
建议:营造阅读氛围
孩子总是充满着好奇心,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需要了解自然、社会等各种各样的知识,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探寻这大干世界的内涵和真谛。
营造阅读氛围。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家庭读书氛围好。
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本身都有阅读习惯,言传身教,自然能给孩子良好的影响。
不少家长没有这样的素质,可也不能因此而不有所作为。比如,双休日常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就是一个好办法。这些地方特殊的读书氛围就像气功的“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平时留心孩子的交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和爱读书的同伴来往,同伴的言行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另外,孩子周围的资讯太丰富,电视节目、电脑网络、游戏等,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弊大于利的。家长如果在假日带孩子出去郊游,在撇开这一系列干扰的情况下,拿出一本孩子爱看的书,孩子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这种读书的氛围不是也很别致吗?
多与孩子交流。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的交流欲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与孩子说说话、谈谈心,也让孩子把心里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对孩子的谈话做出积极的应答,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成长着的孩子是快乐的,成长着的父母也是快乐的。我们家长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见闻汇报,这样可以一边帮助孩子整理思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见闻,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带孩子走出家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与读书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日本等国一直以来就有修学旅行的传统,我国许多家长在寒暑假都会带孩子出去旅游。旅游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增长孩子的见识,拓宽其眼界,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品质及增进亲情。因此,父母不应该整天将孩子锁在家中,而应该利用双休日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
孩子们平时在学校读书,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而寒、暑假正是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的家长可以试着带孩子外出旅游。在旅游中,可以向孩子介绍许多东西,如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看见了什么?它像什么?鼓励孩子利用各种感观去感知、接触大自然,去摸摸、闻闻、看看、说说,增长孩子的知识。旅游可以让孩子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性情,扩大眼界,以此增长知识。同时,旅游时还能吸进大量新鲜的空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肌肉和关节得到锻炼,增强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