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251400000023

第23章 别让孩子囿于自己的天地(2)

现象:不敢表现自己

韩刚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倒是很活泼开朗,爱笑爱逗的很是可爱,可是只要出了家门,有时候叫他和邻居阿姨打个招呼都不好意思,而且他特别不喜欢出门。尤其是在学校,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虽然每天上学韩刚从来不迟到,也没有早退过,成绩也很优异。可是,他在学校里,总是很少和其他同学一块儿玩,常常独自坐在一边,看着其他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玩游戏,他几乎很少参与其中。无论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小比赛、活动,他也从不报名参加,好像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老师好几次给他父母打电话,问他们韩刚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

星期天,父母带他去英语培训班学习,当初是他要求去学的,他说喜欢学英语。可是,在课堂上,他却不够积极,虽然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但是举手之类仍是不积极主动,因此老师也不提问他,只是在全体接龙回答的时候才有机会发言,发言的时候也不自然,声音也放不开。下课的时候,妈妈向老师提了意见,希望孩子们机会均等,不要只是给胆大的孩子机会很多,表现差的机会就很少,学习不只是为了几个单词去的,也是希望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可是老师说,不是没有给韩刚机会,只是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却总是沉默。

探因:家长剥夺了表现的权力

孩子表现自己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的飞机模型、图画等,从不愿意给别人看,也从不保存。有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明明觉得很好,就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家长剥夺了表现的权力。日常生活中,孩子处处受到父母约束、支配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

例如,当孩子看到父亲写字,他忙着找一支笔想要写写画画。母亲浇花,孩子也提一个玩具桶来帮忙时,父母会对孩子说:“这些事你怎么能做呢?放着,我来吧!”如孩子想帮助父母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又如,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制作的某种营养食品,孩子不吃,父母却强迫孩子吃,如不吃还会受到“体罚”。凡此种种,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操纵在父母手里,孩子完全无主动的选择权。

缺乏自信。孩子不喜欢表现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了,害怕失败,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弱点,认为自己不行。因此,时时小心翼翼,事事躲避退让。经常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真正的想法。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正常发展。

例如,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大家一起玩游戏时,他们总是在旁边看,从不参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呢?”他们回答说:“我们不会玩。”“我们玩不好,怕别人笑。”

没有自我意识。不同儿童的表现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缺乏自我意识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长期下去不予以矫正,就使孩子在别人、众人面前,或被人注意时心里感到不自在,出现回避、不情愿与人交往,当有人对他非常热情的时候他一点都不习惯,甚至有时会有厌恶的感觉,而且还会表现出伤害别人的倾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在课堂发言或工作上做报告时会感到害羞、胆怯、紧张,甚至有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两腿发软、嗓音都变了调,手和脚不知道放到哪里好,浑身不自在,每次在必须要表现自己的场合来临之前都感到如临大敌的恐惧感,而不是一种期待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愉悦感。他们虽然自认为喜欢独处,回避和离群,但事实上,心中却又常常感到压抑、孤独和焦虑。长久这样,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建议: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弹古筝有了进步,或进步很大时,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参加各种比赛,让自己的孩子在大舞台上得到锻炼。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不一定都是现实的。如果孩子具备了条件,可大胆地鼓励孩子去表现,去进取。

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的。许多平时看起来不喜欢表现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不想表现自己,而是由于一些诸如自身条件不足、无法和别的孩子竞争、没有合适的环境、得不到别人的赏识等客观原因,才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

当然,对于年龄稍小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忙来忙去。因为孩子小,我们似乎责无旁贷地要走过去帮他们,特别是当我们看见他们有困难时。但是我们必须制止这种冲动,因为我们习惯去帮助孩子,常常没有认识到这种帮助有时是没必要的,孩子们早已掌握了技巧。当我们替孩子们做完事后,经常会受到孩子们的抵制,他们会说:“我自己来”,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如果他们有机会去表现,照顾自己,帮助父母,他们会为自己有能力而感觉良好。这样当孩子成长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愿意去为自己做事情,为别人做事情。

鼓励孩子表现自己。鼓励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奖赏。孩子有了成绩给予鼓励,遇到困难需要鼓励,考试失利需要鼓励,家长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奖赏。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一天,思淳高兴地回到家里,大声地对妈妈说道:“妈妈,老师让我报名参加拼写竞赛。”妈妈说道:“太好了,你去报名了吗?”“还没有。”“为什么呢?”妈妈问,“我有点害怕,台下会有很多人看。”思淳很激动,“我想你还是报名吧,这样你可以锻炼锻炼自己。不过这事情你还得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看法。”

过了两天学校老师打来电话,让思淳的妈妈说服她报名参加拼写竞赛。思淳回家后,爸爸妈妈跟她谈了话,爸爸说:“首先,我们不是强迫你一定报名,这事还是你来做决定,但我们可以谈谈参加竞赛的利弊。参加了竞赛可以锻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赢了更好,没得名次,也无关紧要,爸爸妈妈不在乎。因为你在爸爸妈妈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这点不需要用竞赛的名次来证明。”妈妈说:“老师打电话来说,她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你的老师,都不会以比赛结果来重新评价你。我们对你的比赛结果并不太关心。关心的是你是不是用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有开明的父母这样鼓励和支持,最后思淳不但报名了,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保护孩子的表现欲。保护孩子们良好的表现欲,就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当孩子们的表现欲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父母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即使不能使孩子们的表现欲付诸行动,父母也要表示赞赏、支持然后给予解释,绝不能对孩子们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两句“你不行”、“就你会瞎胡闹”之类的话语给孩子泼冷水,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别剥夺孩子交友的权利

现象:父母剥夺了孩子交友的权力

小丹是一个性格温顺内向、成绩优异的好孩子,可她在学校里却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原来小丹的这种情况与她的父母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小丹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嫌外面空气污染严重,很少抱孩子出门玩。再往后抱着小丹出门的时候,妈妈也不太愿意让别人碰孩子,一怕孩子沾染上细菌,二怕孩子以后没有警惕性,被陌生人拐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小丹见到陌生人常吓得哇哇大哭。

父母的做法,使小丹从小就养成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的习惯,平时总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虽然偶尔也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但玩一会儿很快就吵翻了。上学以后,小丹对周围的环境极不适应,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不爱参加集体游戏,而小朋友们也觉得她是个“怪人”,不愿与她亲近。父母原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慢慢学会与他人交往,但现在看来,小丹虽然都上四年级了,依然没有改正一个人独来独往的习惯,没有要好的朋友,也很少与同学交往。

探因:家长的过分保护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与优秀的同学交朋友,可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便会感到惊恐万分,生怕成绩差的学生影响了自家的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的交友权力。

家长的过分保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小皇帝”、“小祖宗”往往采取过分照顾、过分疼爱、过分保护的方式。显然,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

有的家长出于怕发生危险的心理,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奔跑、爬高、过多地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有的家长因自己的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对孩子更是加倍保护、照顾,总是处处不放心,剥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依赖、胆小,对新环境难以适应,与人交往则显得十分笨拙。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孩子失去朋友。

生活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居民住房多为单元结构,这本身就减少了孩子间交往的机会。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紧张,邻里间互不往来,这必然影响孩子。孩子间即使偶有交往,也被某些家长的癖好所影响。如:有的家长特讲干净,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清理得整齐有序。当孩子朋友来玩时,由于孩子天性好动,难免弄乱弄脏。家长不懂得儿童渴求朋友,当面指责孩子的朋友这也弄脏了,那也弄坏了,或者限制孩子们在家的某些活动。这样,既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影响了孩子与朋友间的友谊,结果是朋友再也不愿来玩了。因为,你的家不能成为孩子们无拘无束、愉快玩耍的地方。

小兵对于母亲剥夺他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满溢于言表:“一天我带了几个小朋友到家来玩,刚进门妈妈便脸色一沉。我让小朋友玩我的新积木,新的玩具枪,一起办家家,我们团团坐在地板上正玩得开心,妈妈的‘高音喇叭’叉响起来了:

‘瞧地板又给弄脏了,玩具弄坏别想让我再给你买!’小朋友吓得灰溜溜地走了,我气得几乎哭出声来。妈妈为什么不欢迎小朋友上我家来玩?”

一个中学生也在日记中写道:“妈妈用自己的爱在给我编织着一张网,我成了网中的鱼、笼中的鸟,让我与世隔绝。”

教育方法不得当。造成孩子交友上的困难,有很多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方法不得当。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长强求孩子叫人、表演等。孩子因缺少心理准备或紧张而不愿意时,受到父母的逼迫、责备,造成孩子怕交往。家长平时对待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做错了事就受训斥,孩子因怕失败遇事退缩。父母过分照顾孩子,什么都包办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环境,孩子丧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规范的约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投入群体中,与家里的差距太大,不能适应,产生胆怯。

建议:允许孩子结交新朋友不少家长怕自己的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索性不准孩子与他人来往,甚至把其禁闭在家。这种封闭式的做法是断然行不通的,它既难办到又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呢?

允许孩子结交新朋友。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生活节奏快捷的社会,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或者一个不懂得交友的人,那必将被社会淘汰。再说,一个长期“独学”的孩子,不仅会造成性格的孤僻,而且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结交朋友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找到几个帮助自己理解生活、共享欢乐、分担痛苦的伙伴。事实证明,交往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所以,家长不但不应阻止孩子交友,而且应该支持孩子交友。

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指出:一个孩子只有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才能增进友谊。因此,父母要为孩子交友牵线搭桥。例如,可以把别人的孩子请到家里来一起玩,发展到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刚开始时,最好先把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请到家里来。因为内向的孩子在和外向的孩子在一起时,容易产生自卑感,经常会冷冷地在一旁观看,不积极参加游戏。因此,应当等自己的孩子在和内向的孩子的交往中产生了愉快体验之后,再扩大交往,过渡到和外向的孩子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