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251400000006

第6章 让孩子在学习中“当家作主"(2)

不给孩子机会。我们都曾听到过这样对话:“妈,我自己的事情我都能处理好,你就不用操心了。”“我怕你做不好,还是我来帮你做吧,你这么小,怎么能做这样的活呢?”每当孩子对父母讨论的某一件事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父母总是对他们说:“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操什么心,你什么都不懂,不要瞎操心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这个机会呢?有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会更细腻,更出人意料。

可是我们的家长却不那么想,他们总觉得孩子始终没有长大,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更好的看法,对什么都不如自己了解。

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权利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前途。

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能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别人设计好的框子限制住。

给予孩子自由。孩子有自己的喜怒与好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要老是凌驾于孩子之上,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要心甘情愿地做孩子的听众。鼓励孩子在学习中的讨论与争论,鼓励孩子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就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见解,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对话变成一种平等的对话。

生活中,许多家长喜欢替孩子做计划或者安排日常生活,即便孩子有能力自己安排,家长也因为觉得孩子的安排欠妥当,而擅自改动。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尊重,也很难培养孩子的自立。但是,能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一种表现,喜欢独立做事,善于自我决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力。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学着安排生活,即便有不合理的地方,也应用商量的口吻,给他提一些建议。过多地干涉孩子会使其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欠缺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适当做家务。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生的通病,甚至上了大学的“大孩子”,也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家务,在一些人眼里也许只是婆婆妈妈的琐事,但这类琐事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不能不学,不能不懂,不能不会的。有资料显示,让孩子适当地做些家务劳动,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早饭后,我正在收拾桌子准备去洗碗,7岁的外甥女湘湘来到我面前,支支吾吾地说:“小姨,我来帮你洗碗吧。”

“洗碗,你会吗?”

“我没有洗过,不过你就让我试试,好不好啊?”

看着她热切的目光,我想了想,对她说:“好吧,那今天早上的碗就归你洗了。”

得到了许可,小家伙立刻来到厨房,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抹布,倒上洗洁精,一个碗一个碗地洗了起来。你还真别说,小家伙洗碗的姿势还是有模有样的。一会儿,碗洗好了,让我检查。我看着小家伙的样子,连声赞叹她。得到了表扬,小家伙更是喜滋滋的到处炫耀。

放手让孩子去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帮孩子做了多少事:做孩子的闹钟、帮孩子叠衣服、再帮孩子把叠好的衣服收到衣橱里、每晚帮孩子整理书包、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穿裤穿袜穿鞋……这些事,是孩子真的都没有能力自己完成,还是孩子早已习惯“小太爷”的生活了?说到底,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家长不给孩子机会,不愿意“放手”。

放暑假了,我问女儿有什么打算,女儿说她想去学游泳。她爸听了后说:“学游泳好,能锻炼身体,这做菜嘛,就算了,一来危险,二来你不够细心,干不了这细活。”女儿听了这话反驳道:“干了才知道呀,你们总得给我一个机会吗?”我想了想对她说:“女儿,你说得对,不管能不能学好,我们总会给你一个实践的机会。”

于是,整个暑假女儿每天早上写两个小时的作业,中午就在家准备午饭,吃完午饭后去学游泳。通常我们给她留几元钱,她喜欢吃什么菜就自己去买,之后洗干净,等我们回家后,给她讲每种菜不同的切法和炒法,她学起来很认真,做得也认真。还别说,这么实习了几次,女儿也居然会做不少菜了。

由此看来,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做,而是缺少一个“做”的机会,而这,却是让我们的父母给生生地剥夺了。奉劝我们的家长,放开你们的手吧,让你的孩子自己去做吧!

现象:

俏俏今年才6岁,她回家喜欢画画。一天,俏俏画了一张画,在别人看来,尽是一些花花绿绿的“方砖头”。妈妈不解地问她:“你这画的是什么呀?”俏俏高声回答说:“妈妈,我画的是鸡蛋。”“可是鸡蛋是椭圆形的呀!”妈妈纠正道。“不,方鸡蛋才不容易滑落。上次鸡妈妈因为鸡蛋滚到窝的外面,摔破了,非常伤心。所以.这次就下了方鸡蛋。”俏俏开心地说道。“可是鸡蛋的颜色也不对呀。”“这是鸡妈妈做的记号。这样鸡妈妈就更容易分辨它的孩子了。”“不对,你这是随便乱说!”妈妈对俏俏的“胡思乱想”显然生气了,俏俏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这么生气,她不解地望着妈妈,不知如何是好……

探因:父母无情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然而,现在的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能、智能、社交、情绪和语言的发展上,却忽略了启发想象力的重要性。

父母无情地“扼杀”。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神奇而美丽的,比大人们眼中的世界要神奇一百倍,美丽一百倍。那是因为孩子们有着无尽的想象力,他们常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并用自己的想象力塑造着一个不同于大人们所看到的世界,他们把自己天真的想法塑造了进去,把自己热切的期待塑造了进去。很可惜,这一点往往被父母们所忽视,甚至被无情地“扼杀”掉。

蕉海看见母鸡孵蛋,就说:“妈妈,我也要孵小鸡!”母亲大笑:“不行!鸡蛋要有一定温度才可以变成小鸡,鸡妈妈要蹲在鸡蛋上二十几天,你不尿尿吗?”蕉海鼓起小肚子说:“我也有体温呀,我尿尿,奶奶还可以孵呀!”母亲脸色大变:“傻孩子,人家母鸡屁股上长羽毛能把温度保持住,你屁股有毛吗?”蕉海摸摸屁股,然后失望地走了出去。

受传统的定性思维“束缚”。定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在认识对象时首先就对事物的性质进行确定,从而把事物的属性确定下来,看做是不能再改变的,而不管量的情况,这往往就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分别问了一些人画的是什么?结果,幼儿园的小朋友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是太阳、月亮、月饼、篮球、盘子、气球、眼睛、鼻孔……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答案明显减少,而大学生们的唯一答案——这是一个圆。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肯定会认为大学生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而否定了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传统定性思维的“束缚“,在这些人的眼里,这个一笔画成的圈,那就是一个圆,不会再是其他的东西。因为给事物定性,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思维方式,人类用它来判别问题的是非,东西的好坏,言语的真假,行为的善恶,风景的美丑。

强迫孩子过早识字。有调查显示,强迫孩子过早的识字,对于孩子的想象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孩子3岁的时候,我们就恨不得他能够读大学。“胎教”、“提前识字”、“奥数班”、“美术班”、“补课”,孩子们的双休日被蜂拥而至的考试和作业挤满了。

现在,甚至有许多的学前班纷纷开起了小学一年级课程,教拼音、写汉字、学计算,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来自多所小学校的调查显示,这种不正规的学前教育将给孩子智力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扼杀孩子的想象思维。

建议:保留孩子的想象力

在成年人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近乎荒唐,但我们切不可依据自己的想法去“纠正”。相反,我们要对孩子的想象力进行保护,否则越长大越贫乏,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对于想象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如果成人总是告诉孩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一定是蓝的不是红的,那么儿童就没有想象,你不告诉他,他反而有想象的空间,自由越多,想象的生存和发展就越有可能。

贺丽在一次作文考试中写道:“月亮一不小心掉进水里面”、“太阳静静地蹲在树梢上”。结果.这两个充满天真无邪富有想象力的句子,被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判为是语法错误的病句而扣分,并改为“月亮的影子照在水里面”、“太阳挂在树梢上”。

投身到大自然中去。任何想象都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生活内容越丰富,越有利于想象:

力的发展。所谓“见多识广”,多看,不但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新奇感和敏锐观察力。

大自然是孩子最理想的课堂,家长要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好“教材”,如:引导孩子观察天空的云朵、远山、怪石、古树……问他们“像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让孩子去想象,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让孩子多听故事。家长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有利于启发他们无拘无束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发展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语言又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多给孩子讲故事,借助于对故事中的情节和动作的讲解,就会促使孩子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奇异的世界,使孩子成为创造这个世界的主人。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他们可以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小的时候,孩子通常会不厌其烦地让父母讲相同的故事。从《动物故事》、《葫芦娃》到《海底两万里》、《小鲤鱼历险记》、《渴望蓝天》等等。其实,父母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夸张、容易展开孩子想象的讲给他听,让他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自己编的故事中。

现象:学习没有主动性

赵刚今年13岁,从小乖巧聪明,人见人爱。上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的一、二名。可是,自从他进入初中以来,却对学习没有一点主动性,尤其讨厌做作业。每次考试都是七八十分,有时还不及格,对考试成绩的高与低,孩子无动于衷,没有荣辱感,没有竞争意识,好像上学与他无关。父母说服、打骂,什么法子都用过,可他还是老样子。

每天放学回家后,赵刚不是先做作业,而是看电视,如果不使劲催促,他就能看一天电视都愿意。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对玩电脑、看电视兴趣特别大。写作业也特别拖拉,每天都要拖到很晚,没人盯着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还会因为贪玩谎说没作业或者写完了。

探因:没有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地学习。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孩子自己想学,愿意主动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孩子之所以没有主动性,不愿意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热情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有许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学习主动性特别差,放学回家不是先写作业,而是看电视,如果不使劲催促,孩子看一晚上电视都愿意。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对玩电脑、看电视兴趣特别大。写作业特别拖拉,每天都要拖到很晚,没人盯着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还有的孩子为了贪玩撒谎说没作业、写完了。家长急了,就打骂孩子,但最终也没有效果……没有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做任何事只要对之抱以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成功,它是我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当一个人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时,他总是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通过兴趣所引起的学习积极性要比依靠意志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强得多,这正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