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251400000005

第5章 让孩子在学习中“当家作主"(1)

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父母

学习是孩子的事,谁也无法替代。作为父母,当你在教育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使孩子明白,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当家作主。

现象:孩子不知道为谁读书

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其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着《你在为谁读书》这一问题举行了一次讨论,在50名学生中,他们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包括:

1.为父母而读书。父母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出了校门有家教,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读书有出息了父母脸上有光,也能抬起头来做人。

在这些同学当中,有些是体贴父母为他们而读,有些则好像纯粹是他父母求着读一般。

一个同学讲了一件关于他表弟的事情:一天晚上,表弟的父母把晚餐准备好后,便等着儿子回家吃晚饭。可左等右等也不见回来。平时,他们总是在这个时候和刚放学回家的表弟一起吃晚饭的。可现在都过了一个多小时了,还不见儿子回家,于是他们决定边吃边等。谁知,才吃上几口饭,表弟就回来了。一见父母在吃饭,表弟随即说:“你们不等我吃饭,我不帮你们念书了。”

2.为分数而读。现在的教育,无论什么考试,即使形式千种,但总归以分数来结尾。衡量学生的成绩人品也以分数高低定论。读书好,分数高,自然受人赞扬;

读书不好,分数低,则轻者挨骂重者受皮肉之苦。所以,这些人是为分数而读,想得最多的便是怎样提高分数,甚至采取不正当的行为。

一位学生说道: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妈妈的逼迫之下读书的。在她的眼中,考试分数就是评价我学习努力不努力的唯一标准。每当我妈说话时,只要她说上句话,我马上就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答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去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哪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地补课。”“儿子呀,这次考试你要是能进前三,暑假我就带你去新加坡。”

3.为自己而读书。大部分学生认为,为自己读书,将来能够考取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未来。也有学生认为,为自己而读书,会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为自己读书,是让自己在将来少一点失败,少被人鄙视、批评和责备,不落伍于时代。

探因:过于看重分数

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一个人缺乏行动的目的,那他的所有行动都不会有什么结果,甚至根本不可能真正地行动起来。因此,孩子们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的目的也有许多的答案。而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读书似乎都是为了父母。

父母过于看重分数。据武汉市教育部门对20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8.63%的小学生家长、58.97%的初中生家长和51.1%的高中生家长,都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

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些学习情况,家长关心孩子的分数也是应该的。但是,分数毕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而不能完全反映他们的智力水平,更不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分数与题目难易程度、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家长硬性规定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这样只会压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还会导致孩子撒谎、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孩子没有学习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就不够刻苦,懒懒散散,混混沌沌地过日子,不用功学,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然提不上去。久而久之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造成恶性循环。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看过很多书,知识丰富,写的作文也很生动,但是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更不用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了。我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与他进行了耐心的交谈,从他谈到他的家庭,谈到他将来的人生,然后就试探着问他:“你将来想不想当作家?”他一顿,然后说:“我行吗?”我立即反问:

“怎么不行?你看,你写的文章是多么具有作家的韵味啊!”接着,我给他分析了他所具有的优势,给他确定了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到最后,他竟然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现在,这位学生已经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且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他的文章已经在几十种报刊上发表。

对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是一种促进学习的很重要的动机,也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它能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只对玩游戏、踢足球等有兴趣,玩起来便会没完没了。而对待上学、做作业、考试似乎只是一种例行公事而已,整天心不在焉,只想着怎么玩。孩子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不再愿意去学,自然学习成为一件最难的事情。

调查显示,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而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建议:端正对待分数的态度

要使孩子觉得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从而努力学习,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端正对待分数的态度。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巨匠,例如达尔文、爱迪生等,在童年时代,甚至到中学时代学习成绩都不很出众。但他们后来都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如果家长明白了分数背后这诸多的因素,就可以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例如,孩子给家长看分数单时,家长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可以说:“你主动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很好。咱们找个时间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情况,好吗?”孩子迟迟不把分数单拿出来,可以启发他:“这次考试应该总结一下,你先考虑考虑,今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起分析分析。”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应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努力。相信你能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因此,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又要教育孩子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积极鼓励孩子更多地掌握知识。当孩子得到好成绩时,家长不要过分夸耀,以免孩子滋长傲气,对学习产生隋性。如果孩子的成绩由于某种原因下降时,家长不要大动肝火,打骂一通,应耐心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提醒孩子今后注意,争取下一次考得好一些。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同时,学习目标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道路上的向导,能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够刻苦,懒懒散散混混沌沌地过日子,不用功学,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提不上去。久而久之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想孩子学得好,首先要使孩子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但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必须切合实际:太高了,遥不可及,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太低了,伸手可及,则动力不强,难以更好地提高。因此,家长不妨帮助孩子一起来制定学习目标。要想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抓住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许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爸爸的帮助下制定学习目标。每周的目标,每个月的目标,每学期的目标,而且爸爸还告诉他:只要有了目标,身上就会有使不完的劲,拼命地想去达到。

有一次,许舟因为没有达到月目标,便惩罚自己不去参加家庭派对,放弃了接受很多礼物的机会。看看,目标有这么大的魔力,让一个小孩子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陪孩子一起学习。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某一种意义上说,说教往往是无用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有着浓厚书香气的家庭氛围,无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好的关系,大于许多教育。

陪孩子一起学习,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灵,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们经常会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明智的家长总是能勇敢地选择“陪孩子一起学习”、“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恰恰是化“代沟”为“代桥”的有效手段。

现象:子女是父母眼中永远的小孩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工作辛苦了!

妈妈,今年我都11岁了,我已经长大了。虽然这样,但在你们的眼中,我永远是个孩子。你们永远护着我,使我失去了同龄人原有的自由。有时我真想大声告诉你们:“我长大了!”但是我始终没有开口,是因为你们爱我才护着我,我不想让你们伤心,我理解你们的心,但是,我更渴望你们能够理解我。

妈妈,您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我的身上,让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这样却使得我什么都不会做。我知道这就是您眼中所谓的母爱,我知道那是您的关心。但请您给我一点自由行吗?非要把我弄得窒息不行吗?我真的不是小孩了。

其实,有很多事情,您都可以试着放手,让我来做,譬如洗碗、扫地、拖地板等等,我会做得很好的。

妈妈,您还记得那次吗?那天我看见奶奶在厨房做饭,我也很想学一学,便叫奶奶教我。烧菜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哎,说来惭愧,我长这么大还不会开煤气,所以要先学会开煤气。奶奶先做了个示范,我也跟着开了一次,那燃起的火焰,令我激动万分。正当我想要开第二次时,妈妈发现了,连忙走了过来。生气地说道:“你这是在干什么,烧菜开煤气是你干的了吗?也不想想后果,万一出了差错,爆炸了,起火了那可怎么办……”说着上前关了煤气,嘟嘟囔囔地离开了,妈妈坚决的眼神,我知道又没得商量了。这也代表着我又一次放弃了尝试。

妈妈,我要告诉你的是:我知道你不让我轻易去尝试做事,是关心我,不想让我受到伤害。可是,你知道吗?我现在已11岁了,都快小学毕业了,我完全可以帮你们做些事的。如果你再用你的这种方式来“关心”我,你的关心就变成溺爱了。

妈妈。您的女儿终究要长大的,您不可能保护我一辈子的。人生的路还很长,这需要我独自去闯。所以,妈妈,请你放手吧!

探因:喜欢干涉孩子

西方与中国有着许多的差异,例如,在西方,如果有客人第一次登门拜访,主人就会全家在门口等候。如果有健在的父母,主人会首先向客人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逐一介绍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会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而在中国呢,父母则很少这样做。这就说明,在大多数父母的思想中,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过于包办。在“包办”的大树下,我们的孩子显得脆弱、不堪一击。现在许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一切责任都有人为他承担。

孩子写完作业,家长每天要替孩子收拾书包,并对照着课程表,帮助准备第二天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怕他们丢三落四,带不齐;孩子已经会自己穿衣服,家长却怕他们不会穿,穿得慢,穿不好;孩子会洗手绢、红领巾了,家长还是替他们洗,甚至还替他们洗脸、洗手、洗脚,怕他们洗不干净或弄湿了衣服;即便是距离学校很近,每天上学放学家长也要早送晚接,有时连书包都由家长给背着,怕他们被车撞着;孩子要帮父母做点家务事,家长也不让孩子动手,有的家长甚至还到学校替孩子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怕他们做不好,再磕着、碰着、累着。

喜欢干涉孩子。干涉,对于父母来说,似乎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告诉孩子你今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吃什么零食,要上什么培训班等等。许多家长甚至反映,只要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非常担心。当然,这是出于父母的一片关心。

当然孩子小时候,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没什么。但是,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后,便开始谋求独立,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别人认可。如果此时,父母的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和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干涉过多,孩子可因此产生错误的依赖心理,自己不主动思考了。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唠叨,家长说多了他会烦、会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出现冲突,这样,就适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