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9373300000017

第17章 平叛征吴(9)

司马懿在退居二线的同时,一刻也没有闲着,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司马懿在朝中的势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得到了巩固。对于不同的“小人物”,司马懿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加以拉拢:对于那些在朝的老臣,既有经验又有资历,司马懿便以礼让之,如高柔、卢毓等人;对于那些尚处于中间派的人士,在其和曹爽的关系出现裂痕时抓住时机,趁机拉拢,如前面提到的孙礼、傅嘏等人;对于那些非常有能力的后辈,司马懿大力加以提拔,如邓艾等人。

潜伏者最大的特征便是,平日里看起来与常人并无异,司马懿便是一位潜伏者。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司马懿潜伏在自己的府中,不断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

曹芳由于年纪尚小,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听从两位辅政大臣的意见,这样一来,很多对国对民有利的政策也就很容易地得到贯彻和执行。曹爽在第一波“攻势”中在小皇帝身边安插了一大堆自己的亲信后,朝内的政治空气表面上渐渐缓和下来,曹爽于是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享受一下他这位“第一辅政大臣”的身份。

这一天,曹爽在宫中待着觉得有些无聊,因为如今天下太平,各方事业欣欣向荣,宫中并无太多琐碎的事情,在安排了尚书丁谧陪同小皇帝之后,曹爽跑到了何晏的家中,听他来谈一谈有关国学的东西。

在当时,国学中非常流行的便是“玄学”,作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何晏这方面的造诣就不必多言了。事实上,“玄学”正是基于此前曹叡曾经禁止过的“浮华清谈”,如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变化,“浮华清谈”换了一件马甲“重出江湖”了。正是因为“玄学”的高度盛行,学习“玄学”、研究“玄学”已经成了当时国学研究者中非常流行的一件事情,曹爽去何晏府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去何晏那里“充电”,学习关于“玄学”的东西。

何晏正在自己的府上研究关于“玄学”的学说,一见曹爽前来,连忙起身相迎道:“哎哟,大将军,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应该是我到您府上拜访才是啊!”

一直以来,虽然何晏是曹爽幕僚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对于何晏细皮嫩肉的外表和娇声嗲气的声音,曹爽是满腹的看不惯。一个大小伙子,整天说话、打扮像个姑娘家,真是怎么看怎么别扭。据说当年魏明帝曹叡在世时,也曾经对何晏如凝脂的白肤诧异不已,为了验证何晏白皙的肤色是天然生成而非化装,在一个大热天里赏赐了一大碗肉丝汤面给何晏吃。肉丝汤面味道鲜美,何晏很快便吃得满头大汗,等到吃完的时候,何晏已经是汗流满面了,但是脸上依旧白皙如雪,曹叡这才相信何晏皮肤的雪白是自然生成的。面对何晏细声细气的打招呼,曹爽眉头一紧,但还是回应道:“没事没事,我也是在宫中闲得无聊,出来透一透气,顺带路过你这里,进来看一看——最近听说你的‘玄学’造诣又进一步?”

一听是谈“玄学”,何晏一下子来了精神,嘴巴便停不下来了:“大将军英明!臣近来研究的,便是这世界上最为高深难懂、神秘莫测的理论,也是与大到皇帝治国平天下、小到百姓居家过日子都息息相关的理论。有言曰‘无中生有’,世界上万物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无’上来,‘无’可以生‘有’,‘有’最终也归化为‘无’,因而世间万物都在‘无’中发展,在‘无’中演绎。”

何晏嫌单纯地讲解不够形象,于是便举起了例子,他指着旁边的一个椅子道:“大将军您看这把椅子吧,它原先是不存在于这个世上的,因为泥土中长出了树木,后来工匠把它做成了椅子。如果把它放在这里,过千百年以后,它就会腐朽,最终化为灰烬。这便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演变过程……”

何晏形象生动的讲解令曹爽听得津津有味,原先对何晏娇声娇气的厌恶也早就抛到了脑后,而听众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何晏的演讲动力,他越讲越激动,直到讲得唾沫星子飞溅,自己也没有觉察。

一番讲解之后,曹爽总结道:“如此说来,为帝王者,治国平天下,无为而治就是大治?”

何晏回应道:“就是就是,大将军真是聪明之人,一点就通。魏国初期孱弱之时正是连年征战的时候,随着近年战乱的减少,我大魏正日渐兴旺!”

曹爽一听觉得还算有些道理。

正在两人就“无为”一说讨论得热火朝天之际,突然有人来报:“禀报大将军,皇上有旨,急召进殿商议军事。”

“军事?什么事?”曹爽问道。

“回大将军,好像是……是东吴来犯。”

曹爽一听,一个激灵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这可是他就任大将军以来第一次面对战事啊。先前何晏大谈无为,可是自己“无为”了,别人可不打算“无为”。顾不得多想,曹爽和何晏赶紧赶到了朝中。

等到曹爽和何晏赶到时,大殿上已经是人头攒动,一见曹爽来了,人群马上便让开了一条道。曹芳一见曹爽来了,马上便道:“大将军你终于来啦。朕刚刚收到前线的加急战报,说江东孙贼派出四路大军来攻,你可有御敌之策?”

这么一问,曹爽可傻了眼。虽说以前他也随父亲出征过,但那都是跟在父亲后面带领着万余兵甲的小打小闹,如今真要他做大军的统帅,显然曹爽还没有作好准备。在这样一个战事临近的关头,看来“无为”是根本没有什么用的。如果贸然出兵,打败仗名誉扫地不说,还有可能丢了自己的小命,这样可就划不来了。

左思右想之下,曹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搬救兵,他对曹芳道:“皇上,臣推荐一个人,此人外战经验丰富,对付东吴军队定当手到擒来。”

“谁?”

“司马懿。”

其实曹芳也想到了司马懿,但是无奈如今太傅已经病退在家,不便打扰,正好曹爽提到了司马懿,于是曹芳便顺应着说道:“既然大将军提到了太傅,那就劳烦大将军走一趟前去请太傅吧。”

曹爽正为自己找到“替身”而扬扬得意之际,忽然曹芳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措手不及的曹爽又不好推辞,便勉为其难地答应道:“好……好吧,臣试试看。”

于是,曹爽便赶到了司马懿的府上,敲开了司马府的大门。大门敞开,里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显得幽静而典雅,显然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曹爽在侍者的带领下,穿过这片门口的小花园径直向会客厅走去。

曹爽刚走进会客厅,便见主座上坐着司马懿,司马懿也是笑脸相迎道:“哦,大将军,别来无恙啊,什么风把您给吹到我府上来了?哎,人老了,不中用啦,不能起身到府门前相迎,还请大将军海涵哪!”

曹爽连忙赔笑道:“太傅毕生为国家作贡献,在下是特地来探望太傅的,希望太傅多多保重身体,益寿延年啊。”

司马懿见曹爽打了个哈哈,便转而问道:“大将军此行应该还有其他事吧?”

曹爽见司马懿已经猜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就不再拐弯抹角了,将前线战事的情况和盘托出,希望司马懿能够带兵出征。

但是,等到曹爽说完后,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而是冷冷地说道:“如今大将军乃三军统帅,前线的战事自然有大将军全权掌控,我年纪大了,如果再上前线,恐怕于己于汝都多有不便。”

曹爽听了,知道这是司马懿在拿捏自己,但是有求于司马懿,不好发作,便只能低下了高昂的头,再次恳求道:“太傅在军中威望甚高,此番孙权来势汹汹,倘若东面战事失利,影响非同小可,还请太傅为了国家社稷亲自挂帅。”

司马懿见曹爽的脸上表情几乎都要扭曲了,知道曹爽此番定是下了决心来求自己出山,另外又考虑到前线的战事危急,便答应了曹爽,前往面见曹芳。

虽然司马懿请退之后一直赋闲在家,但清闲之时把握天下大局可是司马懿一贯的作风。早在得知孙权出兵之时,司马懿就断定定会有人来请他出山,因为在这个朝中,能够打仗、打胜仗的人已经不多了。

受制于兵种单一,可供征兵的人口较少,以往孙权出兵中原,一般都像是抢劫的土匪一般烧杀抢掠一番后就走。而这次,从孙权兵分多路的部署来看,孙权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全琮出淮南,诸葛恪伐六安,朱然围樊城,诸葛瑾攻柤中,两路偏东,两路偏西,四路齐下,互为策应,颇有气势。

等到司马懿回到朝中面见曹芳,和曹爽等共议御敌之策时,前线的战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东面战线上,征东将军王凌和扬州刺史孙礼率领魏国的守军全力拒敌,经过激烈的拼杀,最终击败了全琮和诸葛恪,守住了魏国东南部的领地。与此同时,西线的战事却朝着不利于魏国的方向发展,朱然带领着大批的东吴军,将樊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已经数不清是孙权第几次来进犯合肥一带的淮河地区了。如果算上曹魏主动出击的次数的话,那么这一地区无疑是吴魏双方眼中的香饽饽。纵观曹魏史,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几乎每年在这一带都会发生大小战役,可见合肥一带的淮河地区在双方眼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曹军而言,一旦完全掌控合肥、皖城一带的沿江地区,便可以和孙权的吴国隔江相望,这样一来,吴国的柴桑和建业等大都市就完全暴露在了曹魏的枪口之下,这显然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选择主动出击,于是一有机会孙权便会选择以这块地区为目标发动进攻。孙权进攻合肥的真正意图就在于,对曹魏寿春,乃至更北一些的徐州等地造成威胁,这样一来曹魏就不得不时刻对合肥加以防范,分散相当的精力。

只稍作准备,七十多岁的司马懿率军亲征。前方吴将朱然听说司马懿亲率大军前来,也不恋战,便直接撤兵了。司马懿见敌军撤兵,便率军追击至三洲口,斩杀敌人数千并俘获了一大批兵马粮草船械。就这样,司马懿兵不血刃地凯旋了。

赋闲在家的司马懿用带兵打仗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存在,也保证了自己对军队的控制,虽然曹爽名义上是大将军,但是若论军中的威信,无能出司马懿其右者。

次年,魏国的东南边境再次告急,这一次,是吴将诸葛恪在魏吴边境皖口屯田,不久诸葛恪又派兵在边界挑衅,并企图袭击寿春。此番形势,曹芳又一次想到了司马懿,提出再一次让司马懿披挂出征,但是这次曹爽学乖了,他以“孤军远攻,进退不易”为由劝阻了曹芳和司马懿想要出兵的想法。

司马懿反驳道:“大敌当前,柤中军民被围,我等为人臣者,岂能袖手旁观?愿得一批军马,前往解樊城之围。”

身为臣子,还是辅政大臣,在前线受到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前往救险,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不过,司马懿实则醉翁之意“不仅仅”在酒。当前,朝中深谙军事者不多,能征善战者已经多在前线,而后方司马懿和曹爽作为辅政大臣,在前线万分危急之时,必出一人前往救急,以振军心。司马懿赋闲在家已经有一阵子了,朝中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暗中的活动加以打点,但一个国家的控制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军队的控制力,而军队中的威望和对其的控制力只有通过对其经常掌控方可深化。如今东吴军的东线已经撤退,西线必定不能持久,如此对手的实力对于久经沙场的司马懿而言简直就是手到擒来,如若司马懿出战,必定是一场大捷,也必定会再一次提升其威望,这是曹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另一方面,曹爽又不愿意带兵出征,因为前面提到曹爽对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还不是很自信,如此局面下万一败仗而归,将置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因而倒不如让别人出征,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倒印证了何晏“无为而治”的学说,此外,曹爽还担心一旦自己出征,朝中就会出现司马懿一家独大的局面。权衡之下,曹爽又一次选择了同意司马懿的提议。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没有任何出乎意料的内容,像往常一样,等到司马懿带兵到达前线的时候,东吴将领见援军已到,便带上沿途收缴的一些“战利品”知趣地退回了长江东岸。

此两战,司马懿的地位和威望再一次得到了很大提高,曹芳也感于司马懿的巨大功劳,增其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封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司马懿的以退为进,不仅没有让他在朝中失去往日的地位,反而让当朝的所有官员以及天子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朝中没有司马懿就不行。

次年的七月,司马懿再接再厉,又一次率军夺回了处于东吴控制之下的宛城。这样,司马懿在魏国的西、北、东三条战线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威名,这些赫赫的战功足以令所有朝内朝外的人仰望,可以说,当朝者,唯司马懿一人。

尽管头上顶着可谓帝国最为灿烂的光环,但是司马懿却从不炫耀,即使是在一次又一次凯旋之时,即使是在官至太傅、位极人臣之时,司马懿依旧保持了一贯的低调。

低调,才是最高级的炫耀。

可惜曹爽不懂。司马懿的低调,在曹爽及其党羽看来,是懦弱的表现,或者说,他们觉得年迈的司马懿已经丧失了年轻人身上特有的那种锐气,难以再成大气候了。

除却打仗,司马懿还在其他一些方面不断深化着自己的影响力,而这些都是一些涉及百姓民生的工程,在这一点上,司马懿和百姓实现了双赢。继此前提议由邓艾负责淮水旁边的水利工程之后,司马懿再次奏请在淮水一带设立军屯,以此增加淮水一带的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生产。司马懿的一系列农业措施的推行,不仅使得魏国的农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巩固了三国老大的位置,同时也增加了司马懿在百姓中的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