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无效曹爽败走
对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而言,似乎胜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每一次司马懿带兵出征,都是那样令人放心,似乎司马懿的出征就是魏军胜利的标志。然而,每一次司马懿率兵凯旋,对于曹爽来说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最近几次司马懿根本没有耗费什么力气就赶跑了前来入侵的东吴人,更令曹爽后悔自己没有亲自出征。由于经常随司马懿出征并且捷报连连,魏国的军队已经打上了深深的司马懿的烙印,似乎魏军将士们已经将司马懿视作了事实上的最高领袖,尽管目前“大将军”一职由曹爽担任。
尤其是此番对抗东吴,曹爽的幕僚们面对江南跑过来的敌人们竟唯唯诺诺无人敢上前应战,更是令曹爽颜面扫地。再这样下去,恐怕魏军早已忘了他这个“大将军”的存在了。
这时,身为“台中三狗”成员之一、曹爽的“好军师”的丁谧再一次给曹爽献计:西征蜀国!这可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说其大胆,并不是因为魏国没有这个实力,而是因为实施这个建议的人将是曹爽,一位从未独自领兵出战过的“大将军”。
人在忌妒心发作的时候往往容易头脑发晕,曹爽并非圣人,在一次又一次面对司马懿用赫赫战功带给自己巨大压力的时候,他也忍不住了。伐蜀吧!挽回属于“大将军”的尊严,夺回属于自己的荣耀!
所幸的是,曹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门下养着众多的幕僚,只要他稍稍一示意,那些门客幕僚各种各样的主意便会像洪水一样排山倒海而来。于是不多时,曹爽就拥有了一套较为详细的伐蜀的草案,只等曹芳批准。不过,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的是,曹爽的提议遭到了一个人的强烈反对,这个人,便是司马懿。
当曹爽将这个提议向曹芳提出,等待皇帝的恩准时(其实只不过是走一个形式而已),令曹爽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站出来唱起了反调,他道:“陛下,臣以为此行只能是徒劳无功。西蜀自诸葛亮死去已近十年,在这一段时间里,西蜀内耗不断,内部风雨飘零,已经无暇自顾,何谈再顾其他?况且虽说蜀中乃天府之国,但毕竟与我大魏相比人力物力都非常有限,臣大胆估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蜀军必不敢侵扰我国。虽然西蜀不敢贸然犯我,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是我们进攻西蜀的好时机:一方面,蜀道艰险我们已经在之前体验到了,崎岖的山路令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目前我大魏经过近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大大增强,虽说同时和西蜀、东吴作战已经不在话下,但是我们仍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西蜀趁我们举全国之力出击时勾结东吴两面夹击,则我们或许会陷入被动的境地。与其徒劳无功,倒不如以逸待劳。”
曹芳一听如此长篇大论,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说道:“太傅说得是,说得是。”
司马懿的一番话,条理清晰,理由充分,更为主要的是,这是司马懿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与曹爽持不同意见。两位辅政大臣意见相左,这一下小皇帝可犯了难,到底该听谁的呢?
不仅小皇帝吃惊,曹爽也是有点不敢相信:原先逆来顺受的司马懿怎么一下子换成了狠角色,公开和我叫板了?曹爽于是满不在乎地说道:“陛下,莫要听信太傅之言。先前东吴犯我边境,太傅带兵大获全胜,此固然值得庆贺,但是想要一味地阻止别人立军功可就有点小心眼了……”
曹芳听曹爽如此一说,明显是摆明了要和司马懿叫板,更加不知如何是好了。
在这个有点火药味的时刻,何晏站出来道:“陛下,太傅德高望重,自然应该尊敬,可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大将军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啊。”这话分明是在说,如今朝中曹爽势力最大,陛下,你就从了他吧。
何晏一语既出,邓飏、丁谧赶紧站出来迎合。既然尚书台的三位大人意见如此一致,曹芳也就顺应了他们的意思,下旨封曹爽为大都督,统领征西军。
在介绍曹爽的出兵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前蜀中的形势。此时,蒋琬已经升为蜀国的大司马,统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姜维在蜀国的西北边境镇守,屡次带领小股蜀军侵犯魏西部边界。由于魏国在一段时间的休战期内实力迅速得到了恢复,因而对于蜀国来讲反攻中原已经成了奢望,能够保护好当前的领地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再者,蒋琬是个体弱多病的主,由于频繁的生病,使得蜀国的整个国家体系难以得到很好的完善。正是考虑到上述种种问题,蜀国只留下了三万人驻守汉中,其余的悉数撤回绵阳。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进驻长安,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带领十万大军出征西蜀。如此悬殊的军力对比,乍看之下,想必只有三万人驻守的汉中是唾手可得了。但是,正像之前所说的那样,打仗并不是靠人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存在一种叫做“棋”的智力游戏了,之前司马懿可以只用四万人便击溃公孙渊的十五万大军,那么这次当曹爽带领的十万大军面对汉中驻守的三万守军时,又会发生些什么呢?
当魏军大举压境的消息传来时,驻守汉中的三万蜀军震惊了,以三万抵十万,岂非螳臂当车?不过,当汉中郡的统帅王平听到对方的主帅是曹爽而非司马懿时,稍稍松了一口气。在和另一位驻守汉中的大将监军刘敏交换了意见之后,王平决定放弃固守城池的策略,而改为主动出击,和曹爽周旋,以等待涪县的援军赶到。
就这样,王平和刘敏率领部队一路前行,满山遍野插上了旗帜,连绵百里,气势颇为壮观。在王平和刘敏布置好后不久,曹爽便率领着大军赶到了。当缺乏战争经验的曹爽看到满山遍野插着的旗帜时,他的内心陷入了重重的矛盾:究竟是前进还是后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对于曹爽来说,有敌人埋伏和把守的蜀道则要难到外太空去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曹爽干脆命令大军驻扎,和蜀军玩起了对峙。如果说是在平原地区,曹爽的对峙无可厚非,毕竟他占据人数和物资补给上的优势。但是这里是蜀道,是一个两面都是山的峡谷,在这样的地方驻扎,曹爽无疑是自寻死路。由于深入蜀境,关中地区派来参加部队后勤运输的氐部落和羌部落的工作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为山路艰险,很多牲畜和人员坠山而死;因为运粮线路的中断,曹爽大部队的粮食补给也就跟着出了问题,陆陆续续有人和马匹开始饿死,曹爽的伐蜀梦遇到了很大挑战。
兴势谷的对峙,为蜀军援军赶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终于,费祎带领着援军赶到了。这对于曹爽而言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危难的时候,曹爽阵营中终于有人站出来提出了撤军,参军杨伟对曹爽说:“大将军,如今战局形势急转直下,敌人援军刚到,气势正盛,反观我军,受阻于此,兵粮马匹已经出现短缺,如此僵持下去非长久之计,臣建议撤军。”
一旁的邓飏、李胜一听撤军,马上跳出来反对:“撤军?大将军神威,如今只不过遇到了敌军的一点点小小的抵抗而已,我军十万之众,远胜于敌军,你等微卒岂可说扰乱军心的话?”
杨伟听后,大为光火,竟当着曹爽的面和邓飏、李胜吵了起来:“邓飏、李胜,势将败坏国家大事,应该诛杀。”
就在这个时候,作为曹爽军主力的夏侯玄接到了一封信,写信者是司马懿,信上说:“《春秋》严厉责备的人,都因为爱他太深。从前,武皇帝(曹操)第二次进入汉中,几乎大败,详细情形,你所深知。兴势地势,至为凶险,蜀军已经先入据守,进攻时敌人不肯应战,后退时敌人已切断归路,一定全军覆没,你如何谢天下?”一席话,字里行间都在透露着同一个信息,即在警告曹爽:如果你再不退兵,小心我不客气了。
正被手下人的争吵弄得心乱如麻的曹爽,如今又接到了司马懿义正词严的警告,再加上外面严峻的战局,进退两难的形势,在种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曹爽终于选择了屈服。
撤军吧,不再死扛着了,早点撤军,早点解脱。
或许,曹爽的出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因为此次出征遭到了司马懿的强烈抵触。不要忘了,魏军西北部的军队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将领都是司马懿一手栽培起来的,司马懿的抵触,也就向他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一个消极的信息。其中有一个非常直接的例子:曹爽军队的郭淮部。郭淮是司马懿的亲信,当年在五拒诸葛亮的时候就在司马懿的手下,两人在战场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郭淮眼见蜀军所把守的关口难以攻克,且己方的运输部队陷入困境时,就已经率兵撤退——而此时此次西征的总指挥曹爽还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
蜀中是个什么地方,难道是一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吗?蜀军用他们顽强的战略表明,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当曹爽命令大军撤退时他惊奇地发现,蜀军竟然已经在自己撤退的道路上准备好了阻碍:费祎已经率兵把守住了沿途的沈岭、衙岭、分水岭三个关隘。这下,曹爽见退路也被封住,终于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攻克这几个关口!他可不想成为魏军第一个葬身于此的主帅——即使不能像司马懿那样取得战争的胜利,能够全身而退也是好的。
不过,费祎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士兵的绝对数量不如魏军,但凭借着有利的地形,他还是给撤退的曹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经过一番恶战,曹爽终于得以撤退,但是队伍也死伤很多,几乎丧失了一半的兵力。经此一战,魏军消耗巨大,尤其是关中地区,不论是军队还是参与后勤的普通百姓,可以说几乎已经被榨干了。
当曹爽拖着不足六万的老弱残兵回到洛阳时,几乎整个朝廷的政治空气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竟,一胜一败,两者的对比显而易见,曹爽身为败军之将,也就只好听凭朝廷的发落,而司马懿作为一开始就极力反对出兵的人,自然是占据了有利的形势。
对于开战不久就引兵而退的郭淮,两人的意见首先就产生了分歧。曹爽认为,郭淮临战而退,应当重罚。而司马懿却说,郭淮准确地判断了形势,带领手下的部队全身而退,应当表彰。曹芳权衡之下,决定采取司马懿的意见,表彰郭淮,可以说,小皇帝心中的天平,至少在这场战争的处理中,已经倒向了司马懿一边。而这件事,成了曹爽和司马懿关系开始真正恶化的导火索。
此刻,曹爽才终于意识到,司马懿在暗中对自己一步一步的紧逼是如此可怕,如此具有杀伤力和穿透力,已经到了对自己产生巨大威胁的地步了。虽然自己是名义上的大将军,虽然自己的人掌控了整个尚书台,但手握兵权的司马懿,善于暗中发力的司马懿,老谋深算、狡猾多端的司马懿,仍旧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敌人。
当曹爽活动于明处,在公开场合一步一步加紧对司马懿施压的时候,在阴暗处,有一双散发着寒光的眼睛正紧盯着他,令人不寒而栗。
于是,曹爽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目标直指司马懿手中的兵权。他向曹芳提出,把本属于中护军的中垒中坚营划归中领军曹羲统辖,这等于是在向司马懿手中的兵权展开明目张胆的抢夺。司马懿怒了。先前曹爽搞的种种人事调整,已经把他逼到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他并不看重这些表面的东西,已经一再选择了忍让。但是,这次曹爽已经向他最后的“自留地”发起了进攻,剥夺司马懿的兵权,等于是要置司马懿于死地。
如果说先前司马懿对曹爽并无十分的恶意,他的一再退让只是不想和这位骄傲的后辈一般见识的话,那么此番曹爽对军事的调整,则彻底激起了司马懿心中的怒火。司马懿毕竟如今已经上了年纪,官高至此,几乎已经完成了当初年轻时希望光耀门楣的愿望,自己也没有什么好追求的了,他唯一希望的也只是自己的宝贝儿子们能够拥有官爵,能够继承司马家族的大业。但是,曹爽对于军队的改革尤其是撤销了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把持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触动了司马懿最敏感的神经:曹爽你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置我整个司马家族于死地吗?曹爽的肆无忌惮再一次让司马懿嗅到了血腥味,很多时候,制伏一个杀手的最好办法,便是成为一个杀手去杀掉他。
忍无可忍!司马懿和曹爽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个朝里,曹爽才是“大将军”,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支配权,而司马懿不过是一个“太傅”,没有实权的太傅而已。就这样,曹爽的命令得到了实行,司马懿极不情愿地被占去了最后一块“自留地”。
不过,任凭曹爽怎样搞,怎样调整,司马懿终究是老臣,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深厚的斗争经验,都是曹爽难以企及的。这边曹爽的西部战事刚刚消停,那边不甘寂寞的孙权再次派了军队前来侵扰魏国的东南部城市柤中。之所以用“侵扰”一词,是总结孙权对于魏国东南部边境采取的一贯策略而得出的。由于受制于兵种的单一,只有水军独大的东吴军每次一过长江便不知道战争怎样打了,所以东吴的每次出兵都是虎头蛇尾,在占据了魏国的城池,一番烧杀抢掠之后,当听闻魏军的援军赶来时,往往都是连忙撤退。看起来,东吴军就好像是一帮劫匪:趁人不注意干了一票,然后拔腿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