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论二十五种
9390600000011

第11章 酸人论

提起酸人,我们首先会想到好吃醋的人,进而想到历史上那些好吃醋的酸皇后、酸皇妃,由于她们的酸,往往造成了自身的危险。例如,乾隆的第一个皇后富察氏,随君主外游到德州,看见皇帝嗜好女色,便酸性发作,结果把自己活活气死。第二个皇后乌拉纳喇,又随乾隆到江南,又见皇帝喜欢女色,又是醋性大发,以至剃光自己的头发要去当尼姑,乾隆哪能容忍,便把她先遣送回宫,第二年,她就郁郁而死。既然有酸皇后,也自然有酸皇帝,但笔者未曾细考,而且本文所描述的酸人,虽也包括这类有醋性的人,但主要是指那种把肉麻当有趣的人。他们的酸,主要表现在故作忸怩态,故作温柔态,故作甜蜜态,特别是老人故作小儿态,男人故作女人态。因为是“故作”,就不自然,就让人感到酸溜溜的。凡是这种故作姿态而后果酸溜溜的人大体上可称作酸人。

酸与不酸,其界限是可以分清的。例如,莫泊桑《俊友》中男主角的五个情人,有四个,人们并不会感到酸,而其中有个半老的贵妇人就显得特别酸。她是一个贵妇人,既想保持贵族的架子,又想得到那个漂亮的出身平民的年轻军官,于是,就忸怩作态,投到“俊友”的怀里时还说:“我这样做还是头一回!”这就让人感到酸溜溜的。又如,曹禺《日出》中那个有钱的孀妇顾八奶奶和她的“面首”胡四,也是一对酸人。他们说的话句句是酸话。胡四说他会唱花旦,一唱自然也是酸歌。他俩在一起时就满屋子酸味。我们重温一下剧本,看看这对酸人在陈白露家故作小儿态的状况:顾:(一个天真未凿的女孩子似的,撒着娇)你跟我来!我不让你看,我不让你看嚜!我不让你看,你就不能看!你听着不听着?

胡:好!好!好!我听着。可是你瞧你,好好的衣服!

顾:你瞧你!

露:你们这是怎么回事?

胡:没什么?(一手拉起顾八奶奶的手,嫣然地笑出来)你瞧你!

顾:(对白露)你看我们成天打架,我们好玩不?

露:当着人就这么闹,你们简直成了小孩子了。

顾:我们本就是一对小孩子嚜!(向胡四)你说是不是?胡四这个“面首”,在顾八奶奶面前总是撒了娇,而顾八奶奶已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孀妇了,又在胡四和其他人面前撒着娇,自称是一对“小孩子”,这就叫做故作小儿态,完全是把肉麻当有趣。

鲁迅先生大约早就受不了这种故作小儿态的酸味,所以在《二十四孝图》(收入《朝花夕拾》)一文中,特别讥讽了“老莱娱亲”的故事。鲁迅对二十四种实行孝道的好榜样均不喜欢,其中又特别反感“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据说孝顺模范老莱子是春秋楚国人,《艺文类聚·人部》中说,他在70岁时,为了孝敬父母,在父母面前故作小儿忸怩态,穿着五色彩衣佯装跌倒,以博他的双亲一笑。老莱子已是一个老太爷,还撒娇,还“诈跌”,还摇着货郎鼓,真是酸得让人受不了。所以鲁迅说,这是“把肉麻当有趣”。他说:“孩子对父母撒娇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顺眼。”放达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爱怜的态度,有时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线,也容易变成肉麻。顾八奶奶和老莱子自然都属肉麻。

小孩撒娇与成人撒娇所以不同,是因为小孩的撒娇是自然的,而成人的撒娇是“故作”的;前者是天真,后者则是伪天真。这样看来,撒娇应当特别注意年龄的界限,否则就很危险。20世纪下半叶大陆故作小儿态的撒娇性的诗文实在太多,酸味实在太重,读了一些作品,才觉得诗人与酸人容易混淆,人们总是误把酸人当做诗人。而更糟的是,我常常会因此产生一种念头,觉得80年代之前的大陆当代文学似乎处于未成年状态,好些老诗人老作家好像是“长不大的小老头”。

由此,我又想到,历史上虽有酸皇帝、酸皇后和种种老莱子似的酸人,但在社会各阶层中,酸人出得最多的还是文人阶层。所以,当文人的特别要警惕自己陷入“酸”中。武人往往豪爽,流氓总是狡猾,唯独“秀才人性本是半张纸”,容易寒酸。文人虽也常有雄心,但很难独树一帜,因此往往只能取媚皇帝与颂扬权势者,攀龙附凤,做帮忙文人或帮闲文人。文人帮起忙来还可做谋臣策士,帮起闲来,则常常满身酸气。帮闲者为了钻入权势者的心,总是着意把自己缩小(以至缩成小儿模样),然后作酸态,持酸论,唱酸歌,说酸话,乃至流酸泪。世上很难见到酸将军、酸元帅,但处处可以见到酸文人、酸作家。可见酸性对文坛的腐蚀是特别严重的,需要特别留心,否则,诗人协会是很容易变成酸人协会的。

前些时候,我做了一篇《酸论》,讲的是贾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时的情景,贾宝玉听说甄宝玉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几乎辨认不出来,就希望和他相见之后可引为知己。没想到,见面时甄宝玉满口是仕途经济、锦衣玉食的老一套,而且在旁的贾兰也跟着附和。贾宝玉听了气闷,心想:“这孩子从几时也学了这一派酸论。”见到这两个年少的酸人,听了一席老朽的酸话之后,贾宝玉大为失望,更是决心出家了。

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分别,一是有真性情,一是无真性情。持酸论,说酸话,唱酸歌,其特点正是“作态”而无真情。甄宝玉、贾兰一派仕途经济的官样文章,冠冕堂皇,但并不是从自己的肺腑里流出,而是古老又古老的教条,这些教条就像泡在酒缸里的菜,开始也是新鲜的,只是老封闭着,泡着,长久不见阳光,便成带酸味的泡菜了。甄宝玉、贾兰的“八股”,因泡得太久,贾宝玉就闻到酸味。同样,一些革命理论,例如阶级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始讲的时候,确实有新鲜感,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时,我国的作家纷纷抛弃进化论而接受阶级论。但几十年来,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阶级论被庸俗化,全社会天天讲,月月讲,甚至一天要讲几十回,这等于把阶级论天天放在社会的酱缸里泡,天天泡,月月泡,年年泡,结果就泡出酸味了。所以,现在的批判文章,再讲阶级论就显得酸,与二三十年代讲阶级论的味道大不相同。

文人阶层中虽有较多酸人,但也有很多并非酸人。不可把真性情误认为“酸”,像林黛玉那样爱哭、爱伤感,但并不酸,原因就是她有真性情。这种酸,与贾瑞在王熙凤面前说的酸话不能同日而语。一些作家有伤感之情,笔下有真挚的眼泪,切不可误认为是酸泪。也就是,不可把真挚的文人视为酸人。即使像甄宝玉、贾兰这种持酸论的酸人,也与那种凶狠的文痞之酸不同。甄宝玉、贾兰的“酸论”还是迂腐之论,而文痞之酸论,则不仅是把肉麻当有趣,而且把肉麻当武器,于酸中还放了砒霜一类的毒药;肉麻既是为了取媚,又是为了取他人的人心人头。因此,这种酸,已经是硫酸硝酸或更可怕的东西了。这种酸人不是一般的酸人,乃是硫酸人、硝酸人,毒酸人。

不过,这类毒酸人并不多。大部分酸人还是心理不平衡而带有某种变态的酸。这与自然界里的酸雨情况有些相似。大气层中有一层叫做臭氧层,这一层一旦出现空洞,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出现酸雨。人界中的酸态、酸论、酸话,也是因为心理世界的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类似酸雨。据生态学家们说,酸雨对大自然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人世间的酸论、酸话情况虽复杂得多,但也都不是正常社会所需要且不是正常人所愿意欣赏的。所以还是不当酸人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