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27

第27章 朱昭誓死与震威共存亡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崔颢《赠王威古》

朱昭(1087—1126),字彦明,府谷人。自由娴熟武艺,立志报效国家,在与西夏国震威城一战中作战英勇,壮烈牺牲。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正当北宋政府忙于应付南下的金兵之时,西夏又乘机攻取北宋的河东地区黄河以西各城镇。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底,西夏进攻距府州(今属陕西)300里的震威城(也作镇威城,在今陕西榆林地区)。震威城是这一带最为孤绝的边城,西夏满以为攻取它是轻而易举的事。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震威军民在朱昭的统领下,进行了保卫国土的顽强斗争,使西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宣和七年,朱昭出任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当西夏军队进至城下时,朱昭率领城中军民老幼绕城坚守。他招募骁勇健锐士卒千余人,出城进击西夏兵。他说:“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连夜缒兵出城,直向敌营冲击。西夏士兵没有料到宋兵会杀出城来,毫无准备,所以全营惊惧慌乱。震威城上,宋朝军民的鼓声、喊杀声响成一片,为出城作战的宋军助威,宋军乘势斩杀敌人。西夏兵乱成一团,也不知宋军有多少,毫无抵御之心,只想逃命。这一仗,宋军杀死不少敌人。

遭朱昭宋军袭击,西夏兵损失很大,但是他们仍不甘心,又集结大军猛烈攻城。西夏士兵使用木鹅梯冲击,准备登上城楼。朱昭命宋军放箭抵御,箭发如雨,使西夏士兵无法靠近城池,更不要说登城了。即使如此,西夏兵依仗人多,仍然不分昼夜进攻,朱昭率领震威军民严加防守。

西夏兵见攻城数日不下,便想劝降朱昭。这天,西夏大将悟儿思齐全身披甲,还带盾牌到城前,要同朱昭对话。在对话中,悟儿思齐以金与西夏要联合灭亡宋朝相威胁,又说,麟州(治所新秦,今陕西神木北)、府州都已归降西夏,劝朱昭也投降西夏。朱昭当即反驳悟儿思齐,并宣读了宋徽宗的传禅诏赦,以此说明大宋皇帝已改旧过、行新政,自己是宋朝臣子,誓死不降。

是时,河东不少城镇已投降西夏。朱昭的一位已降西夏的旧日朋友也来劝说朱昭:“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朱昭对故友的叛国不忠十分愤怒,他严厉斥责道:“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他大骂这位贪生怕死的叛国之徒,并引弓张箭射之。朱昭以对国家的忠诚,挫败了敌人的劝降阴谋。

震威城被围攻四天,城墙多处坍塌,朱昭率领军民设法补救、防御。虽然可以抵挡一阵,但已很难保住城池了。眼看城将被西夏攻破,朱昭召集将校言道:“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朱昭抱必死之心,与城共存亡。于是,朱昭与诸将校为了保住妻儿的清白,都杀死了自己的家属。朱昭慷慨地对将校说:“我与汝曹俱无累矣!”意思是,我们都没有家室之累了,不用分心,可以专心同敌人作拼死斗争了。

朱昭与将士们的悲壮之举传到了西夏军中,他们知道将要同抱必死之心的勇士作战,不免有些担心和恐惧。于是西夏将领便收买了震威城中的奸细,攻进了震威城。朱昭得知敌人入城的消息,立即率军与敌人进行巷战,从晚上一直战斗到天明。震威城中的街巷都被尸体所填满,无法行走。朱昭跃马从城墙的缺口出城,准备突围,不料战斗了一夜的马十分疲乏,竟失蹄摔在城堑。西夏士兵一见,高兴极了,都欢呼起来:“得朱将军矣!”准备活捉朱昭。在这危急关头,只见朱昭怒目圆睁,手持宝剑,依然是威武不可犯的样子,竟使敌人无一敢上前。最后,朱昭被敌人用箭射死。

故事感悟

朱昭以自己的生命和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保卫祖国、与城池共存亡的壮烈史篇!

史海撷英

宋徽宗独创“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

文苑拾萃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实际描绘的是秋季景色,“清明”二字是描绘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并非清明时节。因张择端是一位宫廷画家,他的画是为宫廷服务的,关于“清明”二字的来历有两个:一是张择端在进献画时为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加上了“清明”二字;二是张择端在将画进献时并没有“清明”二字,只叫“上河图”,皇帝看到画上的繁荣景象,因喜欢粉饰天下,所以在“上河图”这个名字的基础上加上了“清明”二字,是为“清明上河图”。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