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16

第16章 季札让位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礼让令》

季札(前576—前484),是春秋晚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称公子札。前547年因受封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相传他为避王位曾三度让国。季札是一位品德高尚、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带,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来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治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之心,则是念念不忘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捧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山水之间,整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这才彻底打消了吴人拥立他的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过人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彻分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大为叹服。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声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两人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治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惆怅。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继任者将王位依长幼次序传给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圆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季礼再度归隐而去。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识,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故事感悟

季札谦逊礼让,一再把王位让给兄长。在皇室中,像这种淡泊名利的人实属少见。无论在帝王之家,还是在普通家庭里,礼让和团结是必须有的,大家切不可因地位和金钱争得不可开交,要学会礼让。

史海撷英

吴 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子吴王夫差称霸打下了基础。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却忽视了身后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公元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被拒绝,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地尽属越国。

文苑拾萃

《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

《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这部书的面世,填补了先秦史、儒学史、文艺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潜心传统文化多年,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视角对季札的一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整理前人成果、搜集最新资料、考察季札遗迹,从而做到内容翔实、有理有据。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所以虽然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