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免不了会有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让”。“让”是审时度势的宽宏大量,是高人一筹的求同存异,立于有理、有利、有节的基础之上,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策略和一种恬淡隐忍的风范。

面对生活当中的多种矛盾,如何化解,体现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心态问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如果能做到遇事顾全大局,主动礼让别人,那么矛盾也会很容易缓和。自然,社会就会更稳定,也会增添更多和谐的音符。

在一些特殊的领域里,如政治、军事、文艺、文化和经济等,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有关让功、让名、让位和让利的问题,这些无不体现着人们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让”看成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让”的品德,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些人禁不住极端利己主义思潮的侵蚀和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诱惑,在名利面前,失去了“让”的美德,干起了追名逐利、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之勾当。这种日常见到或碰到过的形形色色的由“让”或“不肯让”而演绎出来的事例很多。可以说,“让”或“不肯让”是一个人人格和人品的试金石。

孔融让梨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美谈。我们应该像他那样,要懂得宽容、谦让,以大局和集体为重。

“让”,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个人的修养,需要我们注意和学习。冯异大将军不争功,陈平装病让相位,鲍叔牙辞相让管仲等,这些事迹都表现出了他们淡泊名利、不慕名利的优秀品德。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要正确认识自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永不自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肯定。在名利面前,要正确对待个人、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谦让,不居功,不争名夺利。这样人们才能互相尊重,有益于国泰民安,也有益于人与人间的合作共事,更有益于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让”,使这个社会更和谐;“让”,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备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