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23

第23章 退位让贤协助治国

无罕虎(即子皮),则子产之贤不彰。——高士奇

国侨(?—前522),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国侨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所以又称公孙侨。公子发字子国,其后以“国”为氏。

公元前554年,子产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鲁襄公三十年,郑国的执政者子皮,发现大夫子产是个治国贤才,就想把政权交给子产。子产推辞道:“我们国家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外交难于展开,而且国内家族势力强大,受宠的贵族又很多,国家很难治理好。”子皮说:“我率领他们服从你,谁也不敢违抗你。你好好辅佐国政吧!国家不怕小,小国只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国家是可以得太平的。”于是子产就接受了任命。

子产执政之后,使城乡有区别,上下有职责。田地四界有水沟,住处调整适当。忠贞俭朴的贵族,予以鼓励,骄横奢侈的贵族则依法惩办。子产的政策损害了一些贵族的特权,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一个叫丰卷的贵族,因为自己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招兵买马,准备攻打子产,子产准备出奔齐国。子皮知道这件事,一面劝阻子产,一面把丰卷驱逐出国,局势很快安定了下来。在子皮的支持下,子产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富民强。

故事感悟

不管是执政者或管理者,当发现别人有高于自己的技能和本领时,就要勇于承认,并对此人加以推荐;当执政者或管理者发现有比自己更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或企业的贤才时,就要有肯于让贤的胸襟。出于对国家、人民或企业的富强和稳定来考虑,这种荐才让贤的品格是国家和企业不可或缺的。

史海撷英

郑国大迁移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都新郑。

文苑拾萃

宽猛相济治国策

子产在执政期间,在施政上采用了以宽为主、柔刚结合的宽猛相济的治国方针,取得显著效果。如在发展生产上,实施丈量土地划定田亩,兴修水利,采用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的措施;在税收制度上进行改革,以丘为单位(一井900亩,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规定每丘负担军马一匹、牛三头的上缴任务,改变过去乱摊派的现象;实行广开言路,以改进政府的各项工作;同时下令将国家的法令镌刻在鼎上公布于民,并要求国人都要认真遵守。子产宽猛相济的治国良策,在郑国得到了认真贯彻落实,对当时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