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33

第33章 朱熹教子弟访名师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讽必堰。——《论语·颜渊》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博学多才的大学者,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有一天,他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既严肃又亲切地对他说:“你现在已经不小了,不能总在家里,应该到外地去访求名师,这样学问才有长进。”

朱在听了以后,觉得很奇怪,他不解地问:“我常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拜您为师;我也常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我在家向您学就可以了,为什么您还让我离开家另去求学呢?”

朱熹说:“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很重视教育,他在我刚会说话时,就教我认识天地万物,还教我学习儒家经典。后来,父亲因为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赶出朝廷,一病不起。他临终前对我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我听了父亲的话,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长了不少学问。”

朱熹的话使朱在受到很大启发。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在家中,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被亲人娇惯,这样在学问上就难以有大的长进。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行的。父母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培养出英才,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并且持之以恒。所以,你还是远离父母,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应该到外面吃点苦,闯荡闯荡才容易有长进。”

朱在听了父亲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

儿子临走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独自一个人出远门,在外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对他来说,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想到这里,朱熹睡不着觉,他连夜提笔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他嘱咐儿子说:“与他人交往时,特别应该慎重,虽然都是同学,但是也不可没有亲近和疏远之分。亲近谁、疏远谁应该先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指导。大的原则应该是: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人;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人。根据这个标准来考察周围的人,自己也应该能分辨出个大概,再加上向老师请教来进行判断,那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了。怕的就是你自己胸无大志,低级平庸,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那样的话,虽然你不想疏远对自己有益处的人,但是也会越来越疏远了;虽然不想接近那些有损于自己的坏人,事实上却日益亲近了。这种情况必须改正。”

朱熹叮嘱说:“万万不可随着时光流逝而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行列。如果那样,即使再贤良的老师,也没法拯救你了。”

朱在见父亲这样关怀自己,非常感动,他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上,外出求学,进步很快,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故事感悟

朱熹这位南宋时期伟大的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为了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鼓励子女向更高明的老师求教,其寓意深远。朱熹这种礼让成德,并不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的品质也值得敬仰。

史海撷英

会 子

由于商业的日益发达,社会上铜钱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政府便大量印制纸币。当时流行的纸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钱引流通于四川地区,取代了北宋时使用的四川交子。会子有数种,分别通行于南宋各地区。

文苑拾萃

梅 苏

“梅苏”系指宋代作家梅尧臣、苏舜钦的合称。二人以诗齐名,故称“梅苏”。实际他们的性格“放检不同调”,诗风亦不同。苏虽曾以“会将趋古淡”自勉,但他的诗终究是粗犷豪迈的;梅诗则委婉闲淡。

梅尧臣一生穷困不得志,他认为诗是“穷而后工”。他反对浮艳诗风。他的诗不仅在内容上揭示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风格也与西昆派的浮浅绮靡相对立。

苏舜钦的诗指陈时弊,痛快淋漓,无隐讳,直抒愤慨不平,以感情奔放、直率自然见长,但往往落笔疾书,不够精练,缺乏含蓄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