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38

第38章 两包马肉

土让水,水让火,火让风,愈虚则力愈大。——魏源《默觚》

傅忠海(1914—2010),湖北沔阳(今仙桃)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三军营长、鄂川边区红军游击总队政委。参加长征。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团政委、豫中军分区副政委、关东公安总局副局长、中共旅大区委组织部部长。

1935年秋,红二方面军长征路过草地时,傅忠海任五师十五团政治处主任,率团担任了部队的收容工作。

日子一久,粮食吃光了,部队只得靠野菜充饥。一路上野菜、树皮也很少,几乎全被前面的部队吃光了,因此,后卫团所处的情况就更加困难:一连十几天见不到一粒米,甚至连皮带也都煮着吃光了,真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草地上的气候变化异常,真像孩子的脸,阴一阵,晴一阵,时风时雨,时热时寒,三伏天下雪,数九天落雨,也是常有的事。长期行军打仗,部队非常疲劳,许多同志病倒了,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的战士也越来越多,这是多么严酷的威胁啊!

面对草地上的艰难,团部经研究决定,要杀两匹马分给大家吃。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自从团队担任收容任务后,分得的几匹马就成了连队的宝贝。驮弹药,运帐篷,救伤员,都得发挥马匹的威力。掉队的同志实在走不动了,也可以轮换着骑上几里缓缓劲,再下马走,继续跟上队伍。如果没有它们分担,不知会有多少战士将倒在这荒无人烟的沼泽之中。在这样艰难的行军中,少一匹马,将会给连队增添多大的负担啊!

战士们说:“困难再大,马也不能杀。人多马少,一点马肉不能解决问题。多留下一匹马,就多一份力量。”

战士们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前几天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十几个负重伤的同志实在不能走了,不得不留在草地上。当然,他们知道,留在这里,无疑是要被饿死、冻死的。然而,他们不愿因为自己而拖累部队,所以纷纷要求留下来。但师部领导想,要留下的这些同志都是自己的阶级兄弟,都是在出生入死中结下了深厚友情的战友,怎能忍心让他们饿死在这儿呢?于是,在作出留下十几名同志的决定的同时,还决定给他们留下一些枪、子弹、火柴和铜盆,特别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恢复体力,重返部队,还特意给他们留下了一匹马。可是,战士们坚决不肯要,他们把各样东西全收下了,就是不肯留马。他们恳求首长说:“把马留下给首长和同志们骑吧。多一个人走出草地,就多一颗革命的种子。长征中战死、冻死、饿死的人太多了,现在每一个人都非常宝贵。我们走不动了,不能再拖累大家。希望同志们早日走出草地,把马牵走吧,我们不能留……”

是的,有谁知道战士们为了保存下这几匹马,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现在要杀马吃,他们怎么会想得通呢?

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干部们就不得不考虑得更多更远些了。经过一番说服动员工作,战士们勉强同意杀马了,但同时,团部又决定,所杀的这两匹马,只能分给各连队,团部不要,也不送给师部,以解决连队的燃眉之急。可见这两匹马的肉是何等的珍贵啊!这一点,战士们心里十分清楚。

杀马的那一天,晚饭开得比往日迟了点儿,因为吃马肉在当时毕竟是一件庄重的事,颇有些过年的味道。晚饭后,炊烟尚未散尽,死寂的草地上也出现了香气缭绕、生机盎然的景象。一阵热闹之后,土坡旁就传来了战士们的鼾声;夜风徐徐,从远处吹来了指导员和战士们的悄声细语、阵阵笑声。这种恬静而富有诗意的夜晚,在傅忠海的戎马生涯中,是难得的一次。

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听到帐篷外喊了一声:“报告!”话音未落,师部通信员小李已走进帐篷,急促地对傅忠海说:“师长,政委让你马上去师部。”傅忠海匆匆地披上衣服,同小李一起走出了帐篷。

“什么事呢?”傅忠海边走边寻思着。

从小李的神情上,倒是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儿,见他在傅忠海旁边悠然地走着,也不像有什么战斗任务,可是……

心里有事,脚下自然走得急切,没有多大工夫傅忠海就到了师部。他走进帐篷时,政委和师长正在商量事。

谭友林政委见傅忠海到了,就转过身来,让他坐下,然后指了指油布上放着的几个纸包,严厉地批评说:“你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开饭的时候,你没有派人到连队去吗?你知道,连队的战士们有什么好东西,他们是舍不得吃的,总要先送到医院、卫生队,还有我们这里,你为什么不派人去看住他们?”

最初,傅忠海有些困惑不解。很快他就明白了,师首长指的纸包里面包着的马肉。傅忠海想,马肉一分下去,就把指导员训练班的同志和政治处的干部统统派下去了,名义是检查工作,实际上是“监督”战士们把分得的马肉全吃了。回来时,没有一个人提到战士们的“越轨”行动啊,都说大家吃得挺高兴的,谁会料到却出了意外呢?

政委的批评,确实是冤枉了傅忠海。不过,这种冤枉并未给他增添烦恼。此时此刻,战士们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阶级友爱精神倒是紧紧拨动了他的心弦。傅忠海想,师长和政委此刻又何尝没有体会到这种情感呢!他们明明知道,战士们所送来的每一包马肉,都充满着战士同干部情同手足的联系,都体现了战士对干部的深情厚爱。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严厉批评我呢?原来,这正是因为他们也同样热爱着自己的战士和部队。这样的崇高情操,是多么感人肺腑啊!

自从参加革命以来,这样的批评傅忠海经受过多次,每一次都使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干部和战士,更加热爱自己的首长,更加热爱党和军队,总为生活在这样一支伟大的军队中而感到自豪。所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毫无怨言地接受批评,随之便产生一股喜悦的热流。

第二天,傅忠海带着从师部拿回来的马肉去找各营的教导员,认为他们准是战士的“同谋者”。

昨天晚上在师部挨批评的事,一大早就让通信员给广播出去了,因此傅忠海一到三营,几个战士就挤眉弄眼地冲他笑。他们的那位王教导员一见傅主任来了,知道大事不好,趁傅忠海不注意就想溜,被傅一把抓住了。旁边的几个战士见傅主任抓住了他们的教导员,都笑嘻嘻地围拢来替他打掩护。傅忠海故意板着脸听着。

一个小四川兵说:“首长们仗不比我们少打,路不比我们少走,罪不比我们少受,责任比我们大,操心比我们多,送点马肉给他们吃有什么不对?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嘛!”

教导员接过去说:“送马肉的事我是知道的。我和战士们的想法一样,如果要批评,就批评我吧!不过……送回来的肉我们不能收。”

“对,不能收。”几个战士赞成地喊道。

傅忠海佯装生气地说:“好哇,你这个教导员,承认自己错了还不想改,这叫什么承认错误?”

一个战士抢着说:“改,一定改!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了全中国,我们一定改。”这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傅忠海乘着这个气氛把大家叫到跟前,耐心地说:“同志们,贺老总不是告诉我们,走出草地就是胜利吗?眼下只要多一个人走出草地,就多一颗革命的种子,多一份革命的力量。首长为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出草地,才把自己的乘马杀了,帮助大家渡过难关,难道我们能辜负首长的希望吗?”

战士们默默地不讲话了,静静地听着、思索着。这时,傅忠海慢慢地把手伸到挎包里,当手指一触到里边的纸包时,就好像触到了燃烧的火,使他激动万分。

几包马肉,并不是什么珍贵的礼物,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甚至连一点儿盐味都没有,吃起来并不那么好吃。但是,它却比任何礼物都贵重,比任何山珍海味、盛餐佳肴都甘美,因为在那特定的环境下,从自己不吃、让别人吃的行动上,使人深刻地领略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红军干部和战士之间极其珍贵的炽热情感。有这样亲密无间、互相爱护的指战员,怎会不所向披靡呢?

傅忠海庄重地把两包马肉拿出来,放到战士们的手里。从那粗糙的黄草纸上,他们一眼就可以认出来:这正是他们送给师首长的那两包。一群战士围看着这两包马肉,眼泪簌簌地落在地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今天,也许没有人会愿意吃它了。但是,在那吃草根嚼树皮的艰苦岁月里,它就是战士们的生命啊!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明白,这些马肉将会维持多少人的生命,可是,大家不愿意把它留给自己。

故事感悟

马肉,在现在来说是多么寻常的东西啊,可能有好多人都已经不屑于吃它了。但是,在长征时期,那是多么罕见和珍贵的东西啊!两包马肉就可能维持许多人的生命。然而,人们都互相礼让,不肯自己享用,一心想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别人。两包马肉虽然不起眼,但它反映出的精神却是崇高和伟大的。

史海撷英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和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四渡赤水战役,中央红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文苑拾萃

纪念长征

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

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

横空出世入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

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