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05

第5章 不争功名的两刺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夏侯夔(生卒年不详),字季龙,亶弟也。起家齐南康王府行参军。中兴初,迁司徒属。天监元年,为太子洗马、中舍人、中书郎。普通元年,为邵陵王信威长史,行府国事。其年,出为假节、征远将军,随机北讨,还除给事黄门侍郎。

湛僧智和夏侯夔是南北朝时梁国的两名刺史,湛僧智驻于谯州,夏侯夔驻于司州。由于他们不慕虚名,不争功利,彼此谦让,因而受到梁国朝野上下的称颂。

有一次,湛僧智奉命出征,他率兵把北魏的军队包围在广陵城内。两军相持对垒,共历时9个多月,一直没决出胜负。

梁王见两军对峙旷日持久,便指派夏侯夔率军前往广陵支援。夏侯夔率兵进驻广陵城外的第二天,北魏军将领元庆和派人前来表示愿意投降。

夏侯夔见此情况,心想:自己的军队刚刚到,没有参加任何战斗,而湛僧智的军队在这里围城近10个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次接受投降的人应该是湛僧智。于是,他把湛僧智请来,十分诚恳地说:“将军,此次魏军投降,请你主持接受魏军的投降吧。”

湛僧智听了,和善地笑着说:“我率兵在此攻城近10个月,元庆和就是不投降。你的大军一到,他就表示投降,这分明是怕你不怕我。假若我进城受降,一定会违背他的意愿,弄不好反而会出现变故,所以还是请将军您前往为上策。”

夏侯夔坚持认为,自己进城受降是贪人之功,不劳而获,所以一再诚恳地请湛僧智去受降。而湛僧智以为夏侯夔对他的真诚有所误解,所以又十分真挚地解释说:“我的军队大多是招募来的,军纪不严,要是进城之后,有人若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城里胡作非为,掠杀百姓,岂不造成后患?将军一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只要你约法三章,士兵们是不会乱来的。我坚持要请将军前往受降,完全是从全局考虑的。”

夏侯夔觉得他的话诚挚坦然,很有道理。再一想,时间如拖久了,可能会夜长梦多,使魏军投降一事发生变故。于是,他立即率兵登城,拔掉了魏军的旗帜,换上了梁国的旗号。

梁军进城后,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戴,全城秩序安定,广陵城和平地归属于梁国。湛僧智与夏侯夔的关系也因此更加密切。他们这种不争功的高尚美德也为世人所称颂。

故事感悟

湛僧智和夏侯夔是南北朝时期的两位有名的刺史,他们都具有不贪虚名、不慕功利、谦让互敬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第一位出家的皇帝

萧衍即位之初,对儒学非常重视,设立了国子监,增加了生员,还亲自撰写了《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等200余卷书籍。但到了晚年,萧衍竟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成为一位在位时剃度出家的和尚皇帝。

自此以后,佛教渐盛,萧衍也三番五次地舍身入空门。第一次是到同泰寺“舍身”,做了四天和尚后,萧衍便被接回去。后来想想不对,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皇帝当和尚赎身,怎么能够例外,更应该做出表率。

这时,有位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不远万里来到东土。萧衍获悉远方高僧到来,立即命令地方官吏马上将其护送入都,亲自于内殿召见,谈论佛理。然而没过多久,达摩见话不投机即告辞出来,后来渡江至嵩山少林寺传经授徒,竟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世祖。

公元529年秋,萧衍再次来到同泰寺,他脱去御衣换上法衣,宛如一位人寺多年的老僧,第二天讲完经后,又将肉身舍入寺中,自号三宝奴。如此过了十天,大臣们出巨资请求赎回皇帝。萧衍语意恳切,竟然对群臣用“顿首”之辞,声称既已舍身入寺就绝无返俗之意。群臣连连劝谏,萧衍才极不情愿地回到宫中。

第三次是在546年,萧衍还是来到同泰寺中舍身,这次赎身的钱翻了一番,这位和尚皇帝才回到皇宫。一年后,萧衍因侯景来降,认为是佛祖保佑,于是又演出一场舍身闹剧。

文苑拾萃

《梁书》

《梁书》部分出于姚察之手,由姚思廉编撰。本书包含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余年的史事。其中有26卷的后论署名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引用文以外的部分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书写,而以散文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