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20

第20章 清初“总理”的早餐

总教掬尽三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元·施耐庵

张玉书(1642—1711年),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二十三年(1684年)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凡50年,为太平宰相20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康熙十八年(1679年)主持修《明史》,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1711年)、《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他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70岁高龄随康熙至热河,病死塞外,谥号文贞。玉书工作古文辞,称一代大手笔。著有文贞集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看过电视剧《康熙大帝》或常翻《康熙字典》的读者,对张玉书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他是一位生活简朴的高级重臣。葛虚存在《清代名人轶事·风趣类》中说他“古貌清癯,每一朝只食山药两片、清水一杯,亦竟日不饥”这个记述有些神化了,而张玉书的同事王士禛在《分甘馀话》中就说得更现实些。“康熙辛未,余贰京江相国张公素存(玉书)典会试,每五鼓必秉烛起坐,夜则和衣而寝。食时,或切山药极薄,煮熟置盂中,不过五七片;或炒米少许而已”。虽然王士禛的意思是张玉书一顿吃山药“五七片”,而不是一天“两片”,但的确也是够清苦了。事实上,康熙时期官员的薪俸十分可怜。当时有个姓赵的御史上奏说: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计每月支俸三两零(即三两多俸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如果再加上雇请“师爷”的费用,一个知县真跟要饭的相去不远。张玉书在康熙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因为他后为首辅,故其官阶相当于丞相和总理,其薪金一年也不过180两银子。按赵御史每天需用五六钱的标准,张玉书的工资也只能靠吃山药充饥。

后来康熙也觉得这种状况不合情理,但又不好出尔反尔,故对官员的贪渎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他私下说:“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婿役,何以为生?”不过张玉书的品德还是经得起考验的。有一次张家的房子被火烧了,需要重新修建但没有钱,康熙皇帝赏赐张玉书千金。他却把这笔钱交给刑部,为各地监狱铺设地板,以免囚犯睡在泥土地上得病。雍正登基后,采取了“养廉银”、“恩俸”制度,分别对外任和京官予以补贴,官员的生活得到一定保障,再也没有听说哪个官员只吃青菜和山药了。

故事感悟

张玉书个性简朴,宁可自己饿着也不取之于百姓。即使家里的房子着火,皇帝赏赐千金,也依然被他消散于刑部,为囚犯铺设地板,防止囚犯得病。这种官员又怎么不让我们爱戴呢?

文苑拾萃

《清史列传》

清代人物传记书。80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3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22卷,大臣传次编10卷,大臣传续编9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12卷,新办大臣传5卷,已纂未进大臣传3卷,忠义传1卷,儒林传4卷,文苑传4卷,循吏传4卷,贰臣传2卷,逆臣传1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2894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徵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最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史稿》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