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21

第21章 周公“弗辟”摄行政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晋·傅玄

周公旦(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又称叔旦、周文公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东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野心家,还是一名出色的解梦家和军事家,主要著有《周公解梦》。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他“辅翼武王,用事居多”被封在周(今陕西岐山),称周公。

周原是臣服于殷商的一个西方小国,自文王起就开始做灭商的准备。周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27年),周公等协助武王率周与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的联军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大破商师,逼杀商纣王,宣告了商王朝的灭亡。之后,武王承认了商对周的臣服地位,“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同时派自己的弟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处于霍,分别以“监”的身份“傅相之”,“治殷遗民”,在镐京(今陕西西安)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不过是“周革殷命”迈出的第一步。商是立国几百年的大国,东方潜蓄的势力非常强大。周僻居西隅,鞭长莫及。不解决这些问题,周的政权就不会得到根本的巩固。正因为如此,武王克商后,惕怵忧惧,“自夜不寐”。他曾经和周公谋划,将来要把周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迁到“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以为控制天下的枢纽。他还准备将来传位给周公,让周公担当起承续祖德、发展周人王业的责任。

可惜,武王的这些宏大计划还未付诸施行,就溘然长逝了!

武王逝世,对新生的周王朝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第一,“天下未集”,周人能否真正地代商而抚有天下,尚不可知;第二,当时武王的儿子姬诵(即后来的成王)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由他即位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因此,群公怵惧,焦虑万分。武王病重期间,周公曾经虔诚地向他的先祖太王、王季、文王祝告,愿“自以为质”,“以旦代王发之身”,替武王去死,但鬼神并没有帮他的忙。情况紧急,事关重大,为了稳定新建的政权,存亡继绝,最后,周公毅然“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担当起了经国大任。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周公受命称王”或“周公摄政”。

周公摄政,在当时是一种公而忘私、大智大勇的行动。但是,他这种公而忘私的苦心却引起了同宗兄弟的怀疑和中伤,代表人物就是管叔。管叔认为自己是武王之弟、周公之兄,比周公有优先继承权,由此对周公称王十分不满。他先是勾结蔡叔、霍叔散布流言:“公将不利于孺子!”攻击周公要篡位,挑起宗族的矛盾。之后,随着野心的膨胀,他又进一步勾结趁武王逝世而蠢蠢欲动的武庚和东方殷遗,举起了反周的旗帜,妄图以武装叛乱夺取周的最高权力。

管蔡武庚之乱,使新生的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也使周公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这种困难而复杂的局势面前,为了国家的利益,周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披心敷肾地做好宗族内部的团结工作,向他们表明:“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王季、文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之后,便以极大的毅力亲自率兵东征,以武力讨伐叛乱势力。

在三年的东征中,周公首先诛灭了武庚为首的殷贵族叛乱势力,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接着挥兵东进,诛灭了在今山东、河南、安徽境内的徐、奄、薄姑等,“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驱飞簾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从而把周王朝的统治一直伸展到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

东征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周公又采取了两项重大的措施:一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东方新开辟的土地封给同姓宗族和异性功臣,让他们在那里建立诸侯国,分割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作为捍卫周王国的屏障。二是遵照武王遗愿,营建东都洛邑,并在此派驻“东八师”,以镇抚东土。

洛邑峻工后,周公感到东方的疆土有了保障,武王嘱托给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即开始做还政成王的准备。周公在摄政七年的十二月(约公元前1018年),召集臣工于新建的洛邑举行归政成王的典礼。在政权交接仪式上,周公宣布下一年是成王的“元祀”(元年):“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今王即命日,记功宗,以功作元祀。”之后,在诰诫成王时他几次满怀感慨地对臣工们说:“嗣天子王矣!”“孺子王矣!”表现出他对新王长成亲政的喜悦和关怀之情。

成王即位后,恳切地挽留周公在洛邑继续帮他执政。周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表示以后要“笃先人成烈”,“作用孚先”。以后,周公为周王朝“制礼作乐”,釐定各种制度典章,并不断谆谆教导成王不要荒逸,勉励他励精图治,“明德慎罚”,使成王成为周代有名的贤王之一。

故事感悟

周公摄政公而忘私,他时刻为了国家社稷着想,向有“周公吐脯,天下为公”之说。

史海撷英

周公平叛

周公是周武王的同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两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文苑拾萃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出土了原版《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