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23

第23章 冯道刻苦俭约

馋口交加,市中可信有虎;众奸鼓衅,聚蚊可以成雷。——清·程允升

冯道(882—954年),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923—934年)、后晋(936—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947—948年)时任太师。后周(951—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在五代时期,有自称“长乐老”的人,从后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开始出仕宰相,前后20多年共仕后唐、后晋、契丹(即辽)、后汉、后周五朝,八姓,十一帝,“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在五代风云瞬息万变、帝王易位如走马之时,此公却始终官运亨通,富贵长乐,成为官场上的一个不倒翁。他就是冯道。

唐朝末年,冯道出生于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县)一个小康人家“为农为儒”的家风,使他自幼养成了“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的良好习惯。成年之后,他凭着自己的才学和本事,投奔到河东监军史张承业麾下谋职。张氏虽为一介武夫,却很器重冯道的“文章履行”,遂将他留在身边,委以使府“东院巡官”。张承业则是前河东节度史、晋王李克用的“托孤之臣”,此时正在辅佐继承父志的李存勖谋求帝业,到处网罗人才。他见冯道前程有望,便竭力向李存勖推荐,使冯道进入晋王府当上了掌书记。李存勖灭掉后梁创建后唐称帝,是为庄宗,冯道又被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李存勖死,明宗李嗣源即位,急于同“文学之士”共事,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使冯道从此开始了宰相生涯。

冯道当上高官之初,也曾做过一些好事。譬如,庄宗李存勖兴兵与后梁末帝朱友贞逐鹿时期,双方艰苦鏖战,隔着黄河拉距对峙,史称“夹河之战”。在这段征战的艰苦岁月中,冯道刻苦俭约,与士卒同甘共苦,在驻地栖身茅舍,不设床席,只铺柴草。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与童仆同器饮食。遇有部将向他赠送在兵荒马乱中掠来的民间美女,他就暂时安置住处,然后派人寻访他们的亲人下落,逐个遣送还家。

又如,冯道出任宰相的初期,比较注重用人唯贤,不问门第,“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引用”。这些措施,当时曾遭到衣冠子弟攻击。传说,有一日冯道下朝归来,听说工部侍郎任赞在背后对他进行讽刺,说什么“宰相如果快走,肯定会从腰间掉出一本《兔园策》来”。任赞心目中的《兔园策》,是一部乡校俚儒教习田夫牧子之书,达官贵人是不屑一顾的。他讲此话的目的,是在讽刺冯道出身寒微,用人低贱。冯道因此招见任赞,对他反唇相讥:“你可知《兔园策》都是名儒所集,文章言之有物,脍炙人口,我经常背诵。遗憾的是,如今朝中士多热心于文场秀句,以此为业,沽名钓誉,窃取公卿,此辈小儿该是何其浅薄耶!”任赞听罢,自感惭愧。

再如,明宗天成、长兴年间,冯道见连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便提醒皇帝居安思危,他语重心长地对李嗣源说:“臣当年为河东节度使府掌书记时,曾奉命出使中山地区,途经井陉一带险路,生怕马失前蹄,格外用心操持衔辔,结果反而平安无事。等到进入平川行路,臣却掉以轻心,不想竟从马背上跌了下来,险些送命。臣说的虽是小事,但却能以小见大。如今天下清晏丰熟,陛下万不可因此高枕无忧,未雨绸缪,励精图治,才是臣等的厚望啊!”明宗听后,深以为然。

另有一次,明宗问冯道:“天下大比,百姓生活如何?”冯道回答:“贵饿农,贱伤农,此乃常理。臣记得近世举子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剖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不照绮罗延,偏照逃亡屋。’这也正是臣的心愿。”明宗接着说:“此诗说得好。”遂侍臣录以备诵。

故事感悟

历史上对于冯道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从百姓的角度看,冯道所做的事情可谓是完完全全为百姓着想。虽历经五朝,但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百姓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充分说明了他简简单单一心为民做事的想法。

史海撷英

冯道为官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无论如何,这是值得称道的措施。

明宗年间,冯道还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竟然发生在战乱不绝的五代时期,与冯道个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后唐明宗死后,宋王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明宗义子、潞王李从珂不服,迅即自凤翔起兵东进谋取帝位,闵帝闻风出逃。身为宰相的冯道,于此危难之际,不仅不设法为闵帝救驾,反而看风使舵,权衡利害,投靠新主,招集百官布置“上书劝进”和“班迎”李从珂登基。李从珂攻占京师洛阳之后,做了后唐末代皇帝,冯道因奉迎劝进有功,先是外放充任同州节度使,后又擢为司空。

两年以后,明宗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又与李从珂反目成仇。石敬瑭为了夺取帝位,派部将桑维翰去契丹向太宗耶律德光求援,以自称儿臣、割让燕云十六州等屈辱许诺,藉外力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做了遗臭万年的“儿皇帝”。石敬瑭称帝后,将都城从洛阳移到汴梁(今河南开封),仍以冯道为相,并派他出使契丹,作为“儿皇帝”的宰相和册礼使,去向“父皇帝”耶律德光贡献尊号。这自然是个极为难堪的差事,石敬瑭恐怕冯道推托,便好言相劝:“卿官崇德厚,不宜跋涉沙漠,然而此行事关重要,又非卿莫属。”不想冯道竟面无难色,欣然应允:“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岂有不去之理?”甚至他都未向妻儿告别,就匆忙上路北去。

石敬瑭为了取悦于契丹,认为只有冯道才能充当使者,冯道心甘情愿前往。据《旧五代史》所引《谈苑》,契丹主曾派人劝冯道留下,他回答:“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他把契丹的赏赐全部卖掉,得来的钱都用来买柴炭,对人说:“北方严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备着。”似乎做了在北方长住的打算。契丹主同意他返回时,他又三次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绝后还拖了一个多月才上路,路上边行边歇,两个月才出契丹境。左右不理解,问他:“别人能够活着回去,恨不得长上翅膀,你为什么要慢慢走?”冯道说:“你走得再快,对方的快马一个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吗?慢慢走倒可以让他们不了解我的真意。”可见他表面上的恭顺只是一种韬晦的手段。

石敬瑭死后,无子即位,冯道又与侍卫亲军事都指挥使景延广等受顾命,拥其侄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耶律德光趁后晋新帝登基、政局未稳之时,率兵大举南下直捣汴梁,灭掉后晋,穿起汉服,直接做了中原王朝的皇帝,并改称辽朝。冯道不敢怠慢,主动前来拜谒。耶律德光发问:“何以来朝?”冯道回答:“无兵无城,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问:“尔是何等老头子(老汉)?”冯道厚颜无耻地回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再问:“天下百姓遭难,如何才能得救?”冯道阿谀奉承说:“此时此刻,即使如来佛出世,也难普度众生,只有陛下方能解民倒悬。”耶律德光听了冯道自贱的问答和对他的恭维心中大喜,随后便用其为太傅。

耶律德光入主汴梁,统治没有多久,便痛感内外交困,四面楚歌,不得不率部北归。当年后晋的军国重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隙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不久又到汴梁定都。刘知远称帝后为了笼络后晋朝,遂用冯道为太师。

契丹北撤时,他与晋室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等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

后汉末年,朝内倾轧,互相杀戮,隐帝刘承佑死于乱兵。镇守邺都(今河北大明县东北)的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郭威,挥师进入汴梁收拾残局。外镇军将报称辽兵南犯,郭威率军北上迎战。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将士哗变,把撕裂的军中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山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是为后周。随后返回汴梁,接受百官藩拜谒,正式登基。冯道又因带头上表劝进有功,位居宰相。

文苑拾萃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大约在3世纪的晋代(265—420年)出现。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4世纪的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618—907年)诞生了。

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

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宋代(960—1279年),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迹被认为是稀有的书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