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28

第28章 曹操后宫无锦绣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还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凭借出众的谋略,屡摧强敌,终于芟夷群雄,统一北方。当时中原地区经汉末的战乱,人口大量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直到汉献帝建安(196—220年)后期,法令仍规定以木制作刑具,“是时乏铁,故易以木焉”,足见此前经济已凋敝到什么程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执掌朝政大权的曹操开始力倡廉俭,并以身作则来改变东汉流传下来的奢华之风。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宦官之一,权倾一时,家产颇为丰足。曹操的父亲曹嵩(系曹腾养子)在汉灵帝卖官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尽管曹操自幼生长于锦衣玉食的高官显宦之家,但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当建安元年他迎奉汉献帝刘协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市)时,宫中器物短缺,他就将家中所藏汉顺帝等赐给祖父曹腾的各种金银器具及象牙、漆器等制作精美的器物都献上供刘协使用,自己平素所用器物则只求适用,不讲装饰。如他在《内严器诫令》中称:“孤不好鲜饰,严具用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遇乱世,无韦笥,乃更作方竹严具,以皂韦衣之,粗布里,此孤平常之用者也。”

曹操十分注意自己言行的表率作用,他在《内诫令》中提道:“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器。今以木作。”曹操因身患疾病,常需冷水,故用银器盛水,以免臭恶,这本非大事。但当他知道别人因此误认为他喜好银器后,遂改用木制,足见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天下的风俗好尚,故而在此小事上亦毫不放松。他在《内诫令》中还讲道:“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衣、被皆用十年,坏了补纳后再用,不要说是曹操这样执掌朝政的权臣,即使是个一般官吏,亦足以称为廉俭了。史称曹操“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足见他确实言行如一,为群下作出表率。此外,他对自己的亲属亦要求甚严,他第四个儿子曹植的妻子崔氏穿着绣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曹操在开始起兵时,曾“散家财,合义兵”,后亦不以经营家产为意。“初,太祖为司空时,以已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赀。于时谯令干(曹)洪赀财与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当时曹操已执掌国家大权,但他仍使县令评估自己的家产,依法令输调。而且他自知家产尚比不上隶于麾下的曹洪(字子廉)。征战俘获与四方贡献来的珍稀之物,他多分赐群臣,“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如攻下柳城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毛)玠”。建安十二年,他还将自己封邑所得的田租分给部下,“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

除以身作则外,曹操还任用清正廉洁的崔琰、毛玠等主持官员选举,他们“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针对东汉后期曾出现的买官之风,曹操特别下令告诫那些妄图依靠行贿取得好处的人:“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经过整顿,朝廷上下气象为之一新,“贵者无秽欲之累,贱者绝奸货之求,吏洁于上,俗移乎下”。

在婚丧习俗上,曹操亦身体力行,纠矫奢华之风。据《傅子》记载:“太祖愍嫁娶之奢僭,公女适人,皆以皂帐,从婢不过10人。”关于丧俗,曹操在建安十年平定河北后,“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以法”。他在生前就安排好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预先做好送终衣服,按春、夏、秋、冬分盛于4个衣箱内,嘱咐说:“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钢铁之物,一不得送。”在临终前的遗令中,他又再次重申:“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对这一时期墓葬所作的考古发掘反映出,该时期墓葬的规格较清楚,规模比东汉时期明显减小,随葬品亦大大减少。这表明在曹操的带动下,禁止厚葬的法令在汉魏之际确实得到较好的贯彻。

故事感悟

作为政权实际统治者的曹操,能在不长的时间内,使弥漫于东汉政界的奢华贪秽之风得以完全改观,是相当不容易的。这首先在于他能正身以率下,并且像改银器为木器那样,不忽略任何能引起别人误解的小事。而这种政风的彻底改变,又成为他荡平群雄、统一北方,最终建立起曹魏政权的可靠保证。

史海撷英

曹操三战徐州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护送的陶谦部将张闿所杀,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加入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当时只有-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城。

此时,曹操失去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将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在今河北临漳县西40里)当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多亏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

兴平二年(195年)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记载为“奉天子而令不臣”)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文苑拾萃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榦、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