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07

第7章 王猛扪虱而谈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列子·说符》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人。十六国时任前秦京兆尹、司徒、录尚书事、丞相等要职,辅助苻坚统一北方。史载前秦“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王猛被当时人称赞为夷吾、子产,“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他主张“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

在王猛出生前两年,青州被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攻破,东晋降卒3万人死于非命。到王猛出生时,后赵已席卷中原,兵锋南向,与东晋夹淮水对峙。继石勒称帝的石虎,是个穷兵黩武、嗜杀成性的暴君,后赵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年幼的王猛,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来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住下。

王猛家贫如洗,为了糊口,他年纪轻轻便以贩卖畚箕为业。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于是,老翁给了王猛10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这段故事说明,少年王猛虽然身在泥途,却已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那位老翁大概是个留心访察济世奇才而又有先见之明的隐士,就像张良当年遇到的黄石公一类人物。

王猛没有被烽火硝烟吞噬,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在兵荒马乱中,他观察风云变幻;在凄风苦雨中,他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慢慢地,王猛长成为一个英俊魁伟、雄姿勃勃的青年,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他与鸡毛蒜皮的琐细之事绝缘,更不屑于同尘垢秕糠打交道,因而经常遭到那些浅薄浮华子弟的白眼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我行我素。他曾经出游后赵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达官贵人们没有谁瞧得起他,唯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王猛25岁以后数年间,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政局瞬息万变。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暴君石虎总算死了,而他的后代立即展开了凶狠的厮杀,直杀得“横尸相枕,流血成渠”,一岁之中,帝位三易。大将冉闵乘机攻入邺城,屠戮羯人20余万,于穆帝永和六年(350年)灭赵建魏,遂“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立国不及二载,便被从东北扑进华北的鲜卑慕容氏前燕政权灭掉。邺城落入燕帝慕容俊之手,而关中等地各族豪强则纷纷割据,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氐族首领苻洪崭露头角了。

氐族属于西戎族,原居今甘肃东南端,东汉末年内迁关中地带,与汉人杂居,逐渐“汉化”。苻氏世为氐族酋长,石虎强徙苻洪及其部众10万至邺城以南。冉闵称帝后不久,苻洪自立为王,旋为部将毒死。其子苻健遵嘱率众西归,于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占领关中,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次年称帝,势力日强。穆帝永和十年(354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

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10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的心思是什么呢?他盘算的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王猛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眼见得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故事感悟

秉性耿直的王猛,从来不为琐事所动,是因为他有自己远大的志向,更说明他性情严谨庄重。但凡性情直率的人,都是一个简单的人,扪虱而谈,更能看出他的放荡不羁、坦然于心的态度。

史海撷英

王猛整顿吏治

十六国时,前秦朝廷内外有一批氐族显贵,仗恃与皇室同族或“有功于本朝”等,身居要职,恣意妄为,无法无天。王猛的矛头首先对准他们。甘露元年(359年),王猛刚由咸阳内史调任侍中、中书令(皆为宰相之职)、兼京兆尹(京都长官),便听说贵族大臣强德酗酒行凶,抢男霸女,但谁也不敢“太岁头上动土”,因为他是皇太后的弟弟。王猛立即收捕强德,等不及奏报,便将他处死。待到苻坚因太后之故派人持赦书飞马赶到时,强德早已“陈尸于市”了!紧接着,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彻查害民乱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气,无所顾忌,弹指之间即将横行不法的权贵20多人铲除干净。“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令行禁止。苻坚感叹道:“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王猛又让苻坚下令挑选得力官员巡察四方及戎夷地区,查处地方官长刑罚失当和虐害百姓等劣行,整顿地方各级统治机构。

文苑拾萃

散骑常侍

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东汉省散骑,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魏末增加员额,新增者为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两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本隶门下,南北朝属集书省。梁曾另设散骑省,旋省。隋属门下省。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去复置为职事官。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两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两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宋不常置。辽属门下省。金、元不设。

散骑常侍在曹魏时职能与东汉的中常侍职能相近,都是高才英儒担任,接替了西汉时期尚书直接接受皇帝诏书执行临时任务的权限,与东汉中常侍负责诏狱相仿,像东汉中常侍审理李云、杜众谏阻案件一样,在魏明帝时期,曹睿把谏阻的张茂也下散骑审理,张茂在审理中遇害,造成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