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0

第10章 敢于自省(2)

一天,孟轲趁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回了家,正在织布的母亲非常生气,随手拿起桌子上的剪刀,把织机上织好的布匹剪断了。

孟轲见妈妈十分生气,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妈妈严厉地问:“这断了的布还有用吗?”

“没有用。”孟轲低着头小声回答。

妈妈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成为没有用的废物!”说完妈妈伤心地哭起来。

孟轲看着伤心的妈妈,又看看被剪断的布匹,恍然大悟,“扑通”一下跪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错了!您别哭了,我以后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轲认真学习,长大后成了一位有学问的人。

◎故事感悟

孟母断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让孩子自己去醒悟、去反思,才能让他的思想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从而彻底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

◎史海撷英

缘木求鱼

春秋时期,一天齐宣王与孟子相谈时,对孟子说:“不,对此我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想借此来实现我最大的心愿。”

孟子问:“大王最大的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口腹享受吗?轻软温暖的衣服不够身体穿着吗?艳丽的色彩不够眼睛观赏吗?美妙的音乐不够耳朵聆听吗?左右的侍从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给,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大的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

宣王说:“楚国胜。”

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文苑拾萃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曾子三省吾身

◎始于思,终于无思,非不思也,不待思也。——宋·罗大经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宗圣”。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子与父曾点(字皙)俱为孔子弟子,以至孝闻名于当世。

曾子资性纯朴厚实,“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受之业”,并根据他的特点循循善诱之。传说有一次,曾子在瓜田锄草误把瓜根锄断了,曾点大怒,拿过棍子就打,差点把他打死。但他苏醒过来,就鼓瑟而歌,没有一点怨恨情绪。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对弟子们说: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打得轻一些可以接受,打得那么重就应该跑。曾子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挨重责,是把他的父亲陷于不义的地位,这哪能算是孝呢?

曾参听说了孔子的话,登门谢过,表示今后一定要全面理解孝的实质。

曾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是多次的意思。曾子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自觉地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是克非,以正克邪,所以他对孔子的学说理解得特别深透。

一次,孔子对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点头称是。

后来别人问他:夫子指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对孔子的学说理解深透,并时常有所发挥。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不少曾子的语录。如: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也正因为如此,曾子虽然较孔子小很多岁,但非常受人尊敬。相传《大学》即曾子所作。孔子死后,曾参以儒家人物的代表授业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门人又授业给孟子。

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使儒学成为孔孟之道,被称为“亚圣”。曾子因为对孔子学说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功,被称为“宗圣”。

◎故事感悟

曾子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不足,这样以是克非、以正克邪的做事方式,促使他将孔子的儒学思想发扬光大,也是造就他后来成为“宗圣”的主要原因。

◎史海撷英

耘瓜受杖

当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时,农夫们开始荷锄下地。

曾参荷锄跟在父亲曾皙身后,来到山脚下瓜地里。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

曾皙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

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着瓜田。曾皙老当益壮,遥遥领先。曾参因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他想奋力追赶,但稍一不慎把一棵肥壮的瓜苗锄掉了。

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曾参,他不但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母听说儿子挨打了,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道:“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

曾参忍住疼痛对母亲说:“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教训孩儿,是我惹爹爹生气了。”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后也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前偷偷观看曾参,曾参知道父亲过来了,便忍住肉体的痛苦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心,回到自己屋里。

◎文苑拾萃

曾子名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廉颇负荆请罪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蔺相如(公元前329—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战国时,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他不愿与廉颇争位次,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此回避与廉颇碰面。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蔺相如的门客们以为他害怕廉颇,非常生气。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

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蔺相如说:“对呀,秦王这样的威严,我能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是独怕一个廉将军吗?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同在。如果两个老虎搏斗起来,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的话使门客们和手下很感动。蔺相如手下的人也学蔺相如,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的宽大胸怀所感动,对自己言行十分惭愧。于是,他“负荆请罪”,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他到蔺相如家请罪,并诚恳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入坐,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故事感悟

廉颇因自省而促使赵国将相和,使国家强大,强秦不敢东向。善于反思的力量真是大呀!

◎史海撷英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任相国共有六七年,其间,多次率兵击退入侵敌军。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表明了赵国国力有所恢复。

当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后,以前的门客离他而去,等他再被重用为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回来。

廉颇很感慨,逐门客走,门客们说:这没什么奇怪啊,现在交友也是以市场的买卖方式,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是买卖常理,有什么可埋怨的?

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死,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因受排挤而愤怒,起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走。

于是,廉颇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王虽收留了他但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赵国因多次被秦军围困犯难,赵王想再用廉颇,于是派宦官唐玖带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慰问廉颇。廉颇也想再回赵国效力,但郭开唯恐廉颇得势,在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唐玖见到廉颇,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但唐玖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

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从此再没得到为赵国效力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接他来楚。但廉颇担任楚将后,没立什么战功。他说:“我是赵国人。”流露出对祖国的眷恋。但赵国终究未重新启用他,使这位为赵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最终客死他乡。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

◎文苑拾萃

《赵世家》

《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作者司马迁。

本篇主要讲述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数百年的兴亡史。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

赵国先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建都。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刘玄德屡败思良才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明·吕坤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刘备屯居新野小县后,暗地积累力量,想趁时而动。新野太小,对于有天下雄心的刘备来讲,根本不足一提。在新野驻扎下来后,生活逐渐稳定,刘备的斗志有消蚀之意,为此他暗自警心。

某年新春,刘表在襄阳宴请刘备,刘备有几分醉意,感到自己壮志难酬,慨叹不已。刘表问为何感叹,刘备答道:“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表听了心头一震,对心怀大志的刘备更加忌忖。同席的蔡瑁觉得刘备此话叛心已明,建议刘表杀刘备以防日后之患。

刘备觉察到蔡瑁等人的阴谋,离席而走,刘表下令让蔡瑁追杀。刘备逃至襄阳城西的檀溪,檀溪水宽,刘备顺水走了很远,没有找到过水之处,又见追兵已近,只得将坐骑“的卢”后退半里,然后策马狂奔。结果一跃过河而去,方才得以保命。

事后,刘备反思自己20多年的征战历程与跃马檀溪的体验,突然觉得自己身边虽有关、张、赵等猛将,但并没有从全局上辅助自己克服危难之人,不如退而求贤士杰才来帮助自己打理天下,不负自己的岁月蹉跎之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