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1

第11章 敢于自省(3)

此后,刘备访遍荆州境内的名士,将徐庶请到自己帐中做谋士。后来又用徐庶之计,用火攻击败了前来进犯的夏侯惇、于禁所部曹军。曹操得知徐庶在帮刘备做事,将徐庶的母亲抓了起来,逼徐庶离开刘备。徐庶无奈之下,推荐刘备去找诸葛亮,并说诸葛亮是当世的“卧龙”。

此后,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为此三次亲往诸葛亮所居的隆中草庐,向诸葛亮求教平定天下的策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向刘备进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

“自董卓乱汉以来,豪杰并起,占据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跟袁绍相比,名声低微而实力明显不足,但曹操还是击败袁绍,由弱方变成了强者,曹操靠的不仅是天时,更重要的是正确的用人方略与战争筹划。现在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将军要想跟曹操交锋,目前有很大的困难,根本做不到。荆州的对面是江东孙权,孙氏占据江东已有三世,江山险要,民众归附,贤能也都被孙权所用。孙权的力量只可作后援,不能与之相斗。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有极强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争雄天下应该有先天的优良条件,但刘表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老天爷送给将军的礼物,将军难道没有想过要占据荆州吗?

另外,益州(四川)有四塞之险,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土,高祖刘邦依靠益州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占据益州成都的刘璋昏弱,占据汉中的张鲁也是无智小人,益州民殷国富,他们却不知体恤百姓,益州的有智之士都想寻找明君。将军是帝室宗亲,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假若据有荆州和益州,守好山川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勤政为民。只要时机成熟,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南阳、洛阳进发,将军亲率益州之众攻取关中长安。那时,天下百姓哪有不大开家门,端饭送水欢迎将军?假如真的做到了这几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听了,如同拨云见月,朗朗天下似乎已在掌握之中,当下大喜,将诸葛亮请到新野出任自己的军师。刘备与诸葛亮议论天下大势,治军建政策略,情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刘备劝慰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

从此拉开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序幕。

◎故事感悟

对于胸怀大志的刘备来说,屡次遭受挫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刘备通过反省,明白成大事者仅靠自己是不可能的,要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并最终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也为将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经历挫折后好好地反省,清楚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弱点,知己知彼,才可以使一个人强大,使一个国家富强。

◎史海撷英

煮酒论英雄

有一天,曹操独自喝着闷酒,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虽然很高兴,但心里也犯嘀咕: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走嘴,一定得小心。

有些人虽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身上的贵气,刘备是这样的人。曹操和刘备边喝酒边聊。

曹操问刘备:“大哥,你说现在谁是英雄?”

刘备心想:“我虽是英雄,但现在落魄不得已。”但刘备不能这么说,不能让曹操看出刘备的心思,于是他顾左右而言他。

曹操举杯喝了一口说:“这年头,真正的英雄就是你和我。”

刘备一听曹操这话,吓了一跳,筷子都掉到地上,恰巧此时天上“轰隆”一个巨雷。

曹操一看这情形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捡起筷子顺口说:“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

曹操哈哈大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

刘备说:“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二人担心曹操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掩饰说自己是来舞剑助兴。

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

酒后,刘备、张飞、关羽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关张二人佩服刘备的机智。

◎文苑拾萃

三义宫

三义宫是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而建。千百年来被后人仰慕,来此拜谒者络绎不绝,其“义”文化源远流长。

三义宫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楼桑庙村,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义宫整座庙宇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在金代曾被列为涿州八景之一,名为“楼桑春社”。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刘备诞辰日,届时各方百姓云集于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有诗赞曰:

父老相携载酒游,果然春社胜于秋。

汉家宫殿皆禾黍,赢得荒村尚姓刘。

三义宫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对称式的特点,整座庙宇由三进院落组成,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少三义殿、退宫殿、五侯殿等八部分组成。山门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每间有券门,高2.8米、宽1.2米。山门正中匾额书“敕建三义宫”,匾额上方有三朵祥云,上面刻一个“日”字,阴面刻一个“月”字,暗喻刘、关、张结义精神永昭日月,激励后人。

进山门前行即为马神殿,马神殿内供奉刘备的坐骑“的卢”和关羽的坐骑“赤兔”。东配殿和西配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和张飞,用塑像表现了关羽“簪打姚斌”、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

正殿为整座庙宇的主体建筑,中间供奉汉昭烈帝刘备,左后为汉寿亭侯关羽,右后为桓侯张飞,东为诸葛亮、庞统等文臣,西是黄忠、赵云等武将。

后殿为退宫殿、少三义殿、五侯殿三部分,分别用塑像形式表现了少三义情同手足,刘备爱民如子、五虎上将的壮志豪情及诸葛亮、庞统的雄才伟略等故事。

三义宫内共有塑像87尊,生动地体现了三国时期各种壮观场面,驻足于此,会令人仿佛看到那段久远的刀光剑影时代。

魏武侯谋事

◎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明·王廷相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战国时魏国统治者。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战国时期,魏武侯任用吴起治理国家,吴起是当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吴起一到魏国,便开始实行变法,几年时间就把魏国治理得富足起来。

魏武侯是聪明能干的君王,每当他与臣子们谋划军国大事,群臣没一人能够跟得上他的思路,因此他在朝堂上也表现出暗自骄傲的神色,吴起观察到魏武侯这一微妙的面部表情。

一次,魏武侯与群臣商议完朝廷大事后,又露出骄傲的喜悦,退朝后大殿内只剩武侯和吴起二人。武侯正准备下堂,看到吴起并没有走,就问他:“先生怎么没走?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吴起回答说:“大王如此高兴真是臣民的福分。有个故事,不知道大王听过没有?”

武候问:“什么故事?”

吴起回答:“不知道众臣中有人把楚庄王的话说给大王听过吗?”

魏武侯说:“没有啊,楚庄王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话?”

于是,吴起给武侯讲了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每当他谋划军国大事,群臣没人赶得上他的时候,他就心情不安,在朝堂上面带忧色。

大臣巫臣(被封为申公)看到楚庄王面带忧色就问:“大王每日在朝中议事,众臣无人能够比得上您,大王应高兴才是,为何却面带忧色?”

楚庄王说:“寡人听说:‘诸侯能够自己选择老师者可统一天下,能够自己选择朋友者可成就霸业,自我满足认为群臣没人能比得上自己者就要灭亡。’如今,寡人这样才能低下的人,群臣尚且赶不上寡人,国家不是快灭亡了吗?寡人为此而忧虑啊!”

吴起讲完故事问魏武侯:“大王您想,楚庄王担忧的是什么?大王高兴的又是什么呢?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魏武侯听了心里“咯噔”一下,从来没人这样提醒过他,他也从来没这样思考过。他感到吴起很了不起,能从自己的表情中看出自己内心刚愎自用的情绪,而且及时提醒。如果自己长此下去,亡国都不知道怎么亡的,掉头也不知道怎么掉的呢!

魏武侯想到这里,诚恳地向吴起承认错误,说:“这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寡人啊!是上天派先生来帮助寡人改正过失啊!”

◎故事感悟

魏武王能够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从而励精图治,使得魏国强盛了很多年。一个不能反省自己的人,是不会有成功的事业的。

◎史海撷英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是我国古代晋国所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形式。

狭义上的晋国六卿,是指自公元前546年—前497年,在晋国出现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个世袭卿族。六卿共主国政,专擅晋权。这是经典的六卿模式。

广义上的晋国六卿,是指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重耳始作三军设六卿起,直至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六卿军政制度。其间,狐氏、先氏、栾氏、屠氏、箕氏、贾氏、赵氏、郤氏、胥氏、中行氏、温氏、士氏、范氏、原氏、屏氏、步氏、韩氏、荀氏、彘氏、吕氏、令狐氏、程氏、巩氏、智氏、邯郸氏、魏氏等数十家族纷纷角逐晋国政治舞台,他们为了争权夺势,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血腥竞争,其间,亲情、仇恨、恩义、血腥、残暴、勾心斗角等等错综复杂,上演了一幕幕壮烈的历史剧。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的中山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叫中山国(河北省定州一带)。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曾在陕北绥德一带活动,后来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的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的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西虢国的历代国君都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同时又是三公之一,担负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臣的任务,这可能是周宣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季子白北御猃狁?fffffe50在内蒙古萨拉乌素河?fffffe51榆溪河朔方城之后,其部分后裔就留在陕北了。

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

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性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国包括今河北石家庄地区,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刘邦知错就改

◎日省己过之不暇,何暇责人之过?——明·薛瑄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台湾民间称为流氓天子。字季。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初称高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太祖高皇帝、汉太祖、汉高祖或汉高帝。出身平民阶级。起兵反秦时,称沛公,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看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怎么样。有的人“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有的人刚愎自用,不知悔改。

遍观古今,不论开明君主,贤达人士,凡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都能知错必改;而那些文过饰非,不知悔改的人,往往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楚汉相争,刘邦的势力不及项羽强大,但刘邦经过四年奋战,最后消灭项羽,建立刘汉王朝。刘邦胜利的因素很多,但他知错就改的精神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刘邦知错就改的事例很多,聊举几例。

据《史记》记载,刘邦攻入秦都咸阳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于是就要“留居之”想好好享受一番。

如果此时刘邦真的在秦宫室住下来,那他可就犯了严重错误,因为那样做他就会失去民心,得不到百姓拥护,让项羽有隙可乘。如此一来,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就可能不会是项羽而是他了。

然而,刘邦毕竟有着知错就改的精神,在樊哙和张良的力劝下,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军霸上。后来他以此为借口,在鸿门宴上指责项羽,说得项羽犹疑不定,从而逃避了一场杀身之祸。

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项羽力量,郦食其劝他刻印授予六国后人,使六国各复其国。张良闻听此事后,马上向刘邦陈说了八条不能刻印的理由,条条中肯,刘邦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错误,马上“令趣销印”销毁了这些印章。

与刘邦相反,项羽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不知改过的人。亚父范增屡次进谏,他都不予采纳,最后中了刘邦反间计,让范增告老还乡,从而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一个谋臣,最终导致了他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