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2

第12章 敢于自省(4)

◎故事感悟

《论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也就是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不求改正,那就真正是犯了错误。《论语》中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那一样能受到大家的敬仰。

◎史海撷英

刘邦文治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后,开始以文治理天下,诏令天下,征用儒生,广泛求贤。

在政治管理上,刘邦虽然承袭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但废除了秦的苛法和刑法。命萧何参照秦法完成了“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汉律就是指《九章律》。

刘邦还让叔孙通整理朝纲,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思想上,提倡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的管理百姓和社会秩序的办法。

在经济上,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其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还接受娄敬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的10余万口人迁徙到关中定居。

在文化事业方面,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

刘邦在汉初的管理上,采取宽松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刘邦使长期战乱而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起来,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汉文化的发扬作出了很大贡献。经过汉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到刘邦统治末年,经济已明显好转,人民小安。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他在汉初制定的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还为后来的“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反击匈奴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邦确定下来的政治制度,使大汉延续了长达4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

◎文苑拾萃

未央宫

长安城是西汉的都城,它是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北墙依渭水而建,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著名。

未央宫是西汉皇家宫殿,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位于陕西西安西北约3000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据史记载,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于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萧何监造。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修筑城墙。汉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未央宫建成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此。

汉未央宫总体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长2250米,整个宫殿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据史记载,宫殿四面有宫门各一,唯东门和北门有阙。宫内有殿堂40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

整个宫殿由承明、清凉、金华等40多个宫殿组成。南部正门以北偏西建未央宫前殿,现在汉未央宫的遗址仍存有当时高大的夯土台基。

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缇萦救父感省文帝

◎善其谋而后动。——汉·扬雄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前150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汉初著名医学家,因其曾任太仓令(或曰太仓长),故世称“仓公”。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的脉书、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

缇萦,复姓淳于,她的父亲叫淳于意,是山东临淄人。西汉文帝时期,淳于意在齐国担任管理太仓的官员。

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淳于意犯了过失罪,有人向上告发,太仓公就被押送到京城长安,将在那里接受“肉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听到父亲要被押送到长安去受“肉刑”,姐妹五人都失声痛哭。

当时的“肉刑”有三种,都很残酷,第一种为“黥刑”,也就是用刀刺刻额头、脸颊等处,再涂上墨;第二种是“劓刑”,即用刀把鼻子割去;第三种为“断趾”,也就是砍去左脚,或砍去右脚。

所以,五个女儿听到父亲要被押到长安受肉刑,怎么能不伤心呢?

淳于意看到女儿们哭作一团,本来就为有过失要押到长安受刑而烦恼,见她们只知道围着自己哭,就更加气恼了。又想到,自己一生只有女儿,没有一个儿子,便骂了起来:

“哭什么?我生了你们五个女儿,没有一个男孩子,到了紧急关头,一个可以出力的都没有!”

淳于意的小女儿,刚刚十几岁的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后十分悲伤。她想:父亲受刑后将终身残废,身上永远留下犯罪的印记,这是多么野蛮残忍的刑法啊!父亲只有我们五个女儿,难道女孩子就不能出力了?

想到这里,她萌生了随父亲去长安,沿路照顾父亲,到长安再设法救父亲脱难的念头。于是,她停止了哭泣,对来押送父亲的差人说:“请你们稍等一下。”

她快步走到里屋,拿了几件替换的衣服,就随着父亲到长安去了。一路上,她尽心竭力地照料父亲,同时也在考虑,怎样救父亲解脱危难。

到了长安,缇萦立即写了为父亲申诉的书状,亲自到宫门去投送。

她在申诉书中说:“我父亲是齐国太仓的官,在齐国一向以为人廉洁、处事公平而闻名,受到百姓的称誉。现在不慎触犯了国法,要受到肉刑的处罚。”

接着,她情辞恳切地陈述了残酷的肉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小女子深切地痛惜,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的人,损伤的肢体不能再接续起来。犯人即使想改正过失,重新做人,却再没有这种机会了。”

为了救父亲,她向皇帝提出:“小女子愿意自己到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肉刑之罪,以使父亲能够改正过失重新做人。”

看到缇萦情真意切的申诉书,汉文帝深深地感动了。他认为缇萦的话很有道理:人死不能复生,伤残的肢体无法接续和恢复。这是人所共知的,为什么治理国家的皇帝和官员就没有注意到呢?

他想:现在战争结束不久,百废待举,劳动人手本来缺少,如果对罪犯施加肉刑,刑过之后,就有一批人丧失劳动力,不能再从事生产活动了,这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有什么好处呢?而且,刑罚严酷,必然导致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的安定,危及政局的稳固。汉文帝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重要。

第二天,文帝便下了一道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法律史上很有影响的诏书,它的主要内容是:

“要治理好天下,就要教导百姓。现在有三种肉刑。人一有过错,还没有给以教导,刑罚已经加了上去。虽然后悔了,要改变行为,办好事、做好人,但是,肢体伤残,无法达到为善改过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皇帝我非常怜悯他们。肉刑斩断人的肢体、刺刻人的肌肤,一辈子也无法恢复再生,这种刑罚太痛苦了,也太不仁德了。作为百姓父母的皇帝,我不能看着这种情况再存在下去了。现在,我庄严宣布:废除肉刑。”

肉刑被废除了,淳于意也得救了,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流传开了。后来,根据汉文帝的诏令制定了新的刑律:应受黥刑的,改为剃去头发用铁束颈服四年徒刑;劓刑,改为笞(杖打)三百下;斩左趾,改为笞五百下。

这样,许多轻微触犯法律的人,虽然要被笞打,不能免受皮肉之苦,但是,千百年来导致肢体残缺的、极不人道的肉刑被废除了。促成这一变革的,正是勇敢的少女缇萦。

◎故事感悟

缇萦通过自己的行动救助父亲的事情让汉文帝感动,也让汉文帝明白了:人可能犯错,但是一定要给他改过的机会。

◎文苑拾萃

《诊籍》

《诊籍》是汉代名医淳于意在行医过程中,对诊断的病人记下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愈后等形成的最初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

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病案中记载: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在座。他看到王后的弟弟宋健的面色,对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难。应趁其未传入五脏抓紧治疗。这叫做‘肾’。”宋健服用了淳于意调制的汤药,18天后痊愈。

另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查到一位名叫竖的侍女,竖说自己没有病。淳于意说:“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到了春天,竖果真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

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又给后人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重要意义。

桓麟不听奉承话

◎求道者,不以目而以心。——汉·贾谊

桓麟(?—约148年),字元凤,沛国龙亢人,东汉官员,太常桓荣之曾孙,桓郁之孙,桓酆之子。汉桓帝初为议郎,入侍讲禁中。以直道牾左右,出为许令。病免官归,适遭母丧,不胜哀戚,未详而卒。麟所著有碑、诔、赞、说、书凡二十一篇。

桓麟是东汉时候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很聪明,又有才学,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桓麟的伯父叫桓焉,是当时很有权势的大官,家里有不少食客。食客,就是有权有势的封建贵族家里养着的一批人,这些人专门替主人出谋划策,跑腿办事。

一天,桓麟到伯父家玩。一个食客知道桓焉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心想:这可是讨主人高兴的好机会,我夸他几句,桓焉一高兴,说不定自己能得到点儿好处。

于是,这个食客写了一首诗,称赞桓麟的聪明,还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甘罗十二,杨乌(甘罗、杨乌都是少年时就才华出众的人)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

诗的意思是说:从前有甘罗、杨乌这样两个了不起的少年,现在有桓麟。他们之间在聪明、才学方面差不了多少,虽然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他们的名声都是一样的高。

果然不出所料,桓焉听了这首诗,脸上堆满了笑容,一再夸奖诗写得好。这位食客也自以为是办了一件聪明事,十分得意。桓麟听了却一点儿也不高兴。

伯父问他:“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桓麟很认真地说:“我觉得不好。”

伯父听了他的回答,觉得很奇怪,收起了脸上的笑容。食客的得意神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桓麟停了一下,一字一板地说:

“我和甘罗、杨乌他们比起来差得太远了。甘罗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他的几句话就说服了连丞相都说服不了的张唐,又能作为国家的正式使臣出使赵国,说服赵王献出了地盘儿,为秦国统一天下作出了贡献。一般的孩子怎么能和他相比呢?杨乌饱览群书,博学多才,这也是世人都公认的。而我呢,年龄虽然和他们差不多,但是很惭愧,在很多方面我都远远赶不上他们。您对我这样夸奖,实在是太过分了,我实在是无法接受啊!”

桓麟看了一眼那位食客,又接着说:“不顾实际情况,有意过分抬高别人,并不是好事情。如果被夸奖的人缺乏自知之明,从此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起来,难道还能进步吗?”

那位食客听了桓麟这一番话,讨了个没趣儿,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干瞪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故事感悟

一个人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话,很可能因为别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所以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让自己得到进步和发展。

◎史海撷英

汉桓帝崇信黄老之道

刘志15岁时被人从河北封地请回朝廷登上皇位,他即是汉桓帝。桓帝在河北封地时,民间道教盛行,黄老之道的清静无为、长生久视等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刘志从小喜爱音乐,尤善吹笙弹琴,他当上皇帝后,阅读了大量宫中的道术秘籍,对黄老信仰更是深信不疑。

汉桓帝到二十几岁时还未生育,很苦恼,于是就寄希望于黄老之道,希望从黄老之术中获得下一代。

于是,汉桓帝便号召文武百官都信仰黄老之道,按国家大典在宫中举行祭祀。延熹五年(162年)下诏,天下除了洛阳令王涣祠、密县令卓茂庙不改外,其余祠庙一律改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年)正月,桓帝派中常侍左悺到苦县(今河南鹿邑县)祭老子。一年三次大张旗鼓的祭祀老子活动,把崇拜老子神化老子推到顶峰。这样,桓帝陆续有了三个女儿,但仍没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