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志:励志自强
9431000000010

第10章 志存高远(3)

15岁时,练恕染上了“咯血疾”(肺结核)。父亲命他放弃学业,安心养病。他却常常躲开父亲,把书带到僻静的地方,一看就是十一二个小时。练恕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独立思考。遇到疑义,便找来其他的书比较对照,把正确的结论记在纸上。

勤奋和天才使练恕治学的效果远远超过常人,他的汉唐史学功力已超过了一般宿儒。父亲用《史记》、《汉书》中的事件考他时,他能对答如流。人们谈论史学时,只要有误,他就立即指出。

有一次,父亲读沈东甫的《新旧唐书合钞·序》,念到刘司徒怎样怎样时,练恕立即插言说:“‘司徒’是‘司空’之误。因为刘司空的名字叫刘晌,生前只做过司空。”

父亲不信,就拿来《五代史·刘晌传》查看,果然是练恕说得对。练恕爱和父亲的同僚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并能言中要害。父亲的同僚们自叹:“廉颇老矣!”

翻开《二十五史补编》,署名练恕的著作就有4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与史学大师并列的专著竟会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之手。

练恕从11岁便开始编著《后汉公卿表》,寒暑不辍,总共三次易稿。他15岁患病的时候,又写出《五代地理考》等三部史书。他还有两种未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的历史专著和杂文11篇,也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16岁时,练恕肺病复发,吐血不止,父亲强迫他停止著述。

以后,他的病情日趋恶化。道光十八年五月,练恕在他父亲所在的上海县署病逝,年仅18岁。

◎故事感悟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练恕少有所成,他只活到了18岁。18岁这个年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一事无成,可对于练恕来说已是硕果累累,真可谓天才。但天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究其本源,唯有刻苦二字。天才的由来可见一斑。

◎史海撷英

道光帝镇压张格尔叛乱

道光六年(1826年),在乾隆年间被处死的大和卓博罗尼的孙子张格尔纠集了安集延、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四座城市,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的统治。

道光皇帝命令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阿隆、甘肃提督杨芳等,率领三万多军队于道光七年打败了张格尔,收复了四座城市,并通过诱降方式活捉了张格尔,将其处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意义重大。

◎文苑拾萃

十三经

十三经是从汉朝的五经慢慢发展而来的,十三经成形于南宋。据记载,汉朝时,五经为《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唐朝时发展为九经,晚唐时发展为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除了九经外,还多了《论语》、《尔雅》、《孝经》。到了南宋,正式形成了十三经。

这个时期,《孟子》正式成为经学内容,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再加原来的九经,就成了十三经。

上进的“傻孩子”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汉·崔瑗《座右铭》

王闿运(1833—1916年),字壬秋、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晚清的经学家、文学家。

小时候的王闿运长得呆头呆脑的,邻居们都把他看成一个傻孩子,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喜欢他,认为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他记忆力差,人家让他记点事,一转眼他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亲把他送到学馆里学习。老师让他背诵课文,他从来不能把一段课文完整地背诵下来,有时候站在原地竟然一个字都背不出来,急得他直用手敲自己的脑袋。

王闿运虽然愚笨,可是上进心很强。他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背诵课文,白天的时间不够用,他就晚上来背诵,不背诵下来就不吃饭,也不睡觉,直到背会了为止。他刻苦治学,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

凭着顽强的毅力,王闿运终于在十四五岁时对所学的文章能流利地进行讲解,并且对那些古奥艰深的文字也能逐一解释。

到了20岁左右,他的文章已经写得相当好了。在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对历史典籍有了深刻的研究,终于在咸丰三年考中了举人,成了著名的学者。后来他在山东设馆教学。

山东巡抚崇恩非常钦佩他的才华,把他待为上宾。当崇恩由山东前往北京就任尚书职务时,又把王闿运推荐给当时官居要职的恭亲王肃顺,于是王闿运就做了肃顺的幕僚。肃顺将他尊为师长,事无巨细都要向他请教。

然而,王闿运落落寡合,不善于混迹于官场,后来自动引退,专门从事教育事业。

王闿运一生著述甚丰,刊行于世的就有《周易说》、《尚书义》、《诗经补笺》、《春秋公羊传笺》以及《论语注》、《尔雅集解》、《湘绮楼诗文集》等近30部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故事感悟

做学问不怕笨,只怕不勤奋。勤字当头,当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勤字是建立在意志力基础之上的,王闿运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取得了学问上的成功。

◎史海撷英

中国古代的私学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教育是由私学举办的。汉代的蒙学大都叫“书馆”,教师叫“书师”,教材叫“字书”。汉代时已经开始创设“义学”。

后来发展到了宋元明清各代,也都设置有这类初级阶段的私学,如乡校、小学、冬学、村塾等。

私学重视教学程序,也有自己的校规。元代时期的程端礼所写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就是一部有名的家塾教学计划。私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文苑拾萃

训诂学

训诂学是一种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问。训诂学不仅译解古代词义,同时还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和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是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其实,训诂学起始于先秦,到汉朝时成形。宋代时期,训诂学进行了很多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开始衰落,而到了清朝,训诂学则得到了最辉煌的发展。现代就是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训诂学。

“雄心胜丈夫”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王贞仪(1768—1797年),字德卿,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南京,是学者王锡琛之女,祖父王者辅曾在宣化任知府等官职。王贞仪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王贞仪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王贞仪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她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且管教甚严,使她从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不仅学习起来有股钻劲,还很有韧劲,要是遇到什么问题,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虽然身居闺阁,却胸怀宽广,志存高远。

十几岁的时候,王贞仪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她天天坚持观察天象,考察风云的流动、星座的变幻、气温的升降和湿度的高低。

长年累月,她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天文资料,获得了丰富的气象知识,非常系统地掌握了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她家乡地区的气象预测,达到了惊人的准确度。

王贞仪不但注重书本理论,也很注重实践活动。有时,为了验证书中的理论,她就自己在家里用简陋的材料设备创造条件,亲自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

为了验证望月和月食的关系,以便正确地解释月食,她不断实验,总是在农历十五日的晚上,在花园亭子的正中放一张圆桌当地球,再在亭中梁上用绳子垂系一盏水晶灯当太阳,然后又在桌旁放上一个大圆镜作月亮,无数次地摆置、挪动、转移三者的方位,一次又一次地仰望明月星汉,殚精竭虑地探索真理,终于写出了很有价值的天文论著《月食解》。

难能可贵的是,王贞仪还提出,地球所处的位置在四面都是天的空间,地球上任何地方站着的任何人脚下都是地,头上都是天。对于宇宙空间来说,没有上、下、正、偏的区别。

王贞仪的这个相对空间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发现,它澄清了当时人们对地球的错误认识。

王贞仪的治学思想是“人生学何穷,当知寸阴宝。”随着父亲工作变换的迁徙,她也跟着走遍了大江南北、塞外关内。即使在旅途中,她也从不忘记学习和考察。“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的著名诗句就出自她的手笔。但封建社会“往往论学术,断不重女子”的不良风气,使她本人以及学术成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令人叹息的是,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子,仅仅活了29年,但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却创作了包括文、赋、诗、词各种文体的文学著作《德风亭集》20卷以及《星象图释》、《筹算易知》、《历算简存》等十多种科学论著。

此外,王贞仪不但涉足地理、数学和医学等多领域的研究,而且对别人的一些天文论著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很遗憾,她的杰出成就没能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甚至连亲属也不在意她的作为。因此,到临终时,她只好将自己的书稿转交给一位女友保存,才由此得以传世。

◎故事感悟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在这豪迈诗情的背后,积淀着王贞仪的奋进情怀。怎奈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是不被重视的,尤其是在科技界,这就注定了她是一个悲情人物。然,其雄心壮志令今天好多人都佩服不已。

◎史海撷英

士大夫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对官僚文人知识分子的总称,简称为“士”。如士农工商,这里的“士”,就是指知识分子。士代表的是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它得以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文苑拾萃

无 题

(清)王贞仪

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李政道献身物理学

◎有大志者,时亦有大言;好大言者,不必有大志。——宋·刘炎《迩言》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中国上海,是著名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在李政道31岁时,他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李骏康先生早年是南京金陵大学农化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此时正在经营肥料化工产品的生意。母亲张明璋是上海启明女子中学的毕业生。在旧中国,这是一个不太多见的知识分子家庭。

李骏康先生虽是经商致富,但他对生意的应酬并不十分热衷,而对他的六个子女的管教却十分尽心和严格。

李政道的童年是在温馨的家庭里度过的,父母亲的苦心培养和良好的环境,使李政道的聪明才智得以挖掘。李政道自幼对数学和物理有独特的爱好。4岁时他就开始学认字,并学习心算加减法,他算起来特别快。每当他完成一道算题,幼小的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上了小学,李政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加自由地遨游。他常常对一些数学问题长时间地思索。小时候的李政道长得瘦小、腼腆,在学校里总是显得那么安安静静,不引人注意。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总是保持优秀,因此博得了老师的特别青睐。

李政道经常轻声细语地拿着自己的作业走到老师跟前请求批改。他的数学老师每次批改完他的作业,总是提着眼镜,对他会心地微笑。看到老师的笑脸,小政道稚气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工业较为发达,科学、教育较为先进的城市。在那动荡的年代,李政道既能时常触及科学文明的火花,又常体验到国家落后受人欺侮的滋味。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及他自己的志趣,李政道从小就有一种求学的渴望,并以成为科学家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他常用斑斓的光环来编织着自己理想的未来。

但“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随后又乘势紧逼南京。国民党曾声称要死守三个月的南京,结果只守了六天就放弃了,20多万军队不战而逃。沪、宁相继沦入敌手,整个江苏没有一寸干净、宁静的土地,上海滩也到处是连天的烽火、尸横遍野。传播知识的学校被当做伤兵的急救所,昔日繁华的南京路到处是军车的嚎叫声!

国难当头,战争的硝烟打破了他的幻想。在一片炮声火海中,李政道只好告别了养育他的黄浦江,随着逃亡的人群含泪离开了上海。

当时,李骏康先生以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思维方式,认为无论日子如何艰难,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不能耽误。他先把老二崇道和老三政道送到浙江嘉兴秀州中学。

可是过了不久,战火又烧到那里,浙赣战事吃紧,他只好又把宏道和崇道、政道兄弟三人一起送到江西联合中学就读。在这战时的后方,生活和学习条件虽比不上上海优越,但毕竟可以安静下来继续学习而不至于荒废学业。

在这里,虽说生活苦些,父母又不能常在身边,他们兄弟三人还要共同为生活的许多琐事而操劳,但这里毕竟没有隆隆的炮声,毕竟有个较安静的学习环境,所以酷爱学习的李政道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他的数理天赋在这穷山僻壤里逐渐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