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志:励志自强
9431000000013

第13章 持之以恒(1)

居贫贱而壮志凌云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固是见识超卓。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荆园进语》

王充(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

王充,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他小的时候,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捉鸟、捕蝉、爬树。似乎在童年生活中,这些娱乐活动他根本就没有兴趣。他的父亲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很懂礼貌,对人谦和,处事冷静,些似乎与他的年龄有些不太相符,很有些成年人的气派。因为他很听话,父亲连一个手指头都没有动过他,母亲也没有责备过他。

六岁的时候,王充就开始学习识字,八岁就已经进书馆读书了。

王充进了一所很大的学馆,其中有一百多个孩子因为违犯馆规而受到了书馆先生的责罚,当然也有因为没有好好写字而受罚挨打的,但无论怎样的责罚,都不会轮到王充的头上,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令人满意。

在学习《论语》和《尚书》的过程中,王充甚至每天可以背诵上千字。当然,有一个好的记忆力很关键,但他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可以做到这些。

就这样,读懂了经书的王充开始研究学问,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王充喜欢写文章,他觉得写文章和做人一样,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认识问题才会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王充不太愿意表现,也从不张扬,很少能看见他与人争辩,除非遇到聊得十分投机的人,否则一天连一句话也懒得说。

后来,王充到了京师洛阳,在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喜欢读书的他,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就跑到洛阳卖书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天。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书看一遍就能记住,并且能背出。就这样,王充广泛地通晓了各家各派的学说。

王充穷得没有一亩地可以养身,但心情却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他卑贱得没有一斗一石的俸禄,而内心却和享有俸禄的人相似;他做了官不欣喜若狂,丢了官也不怅恨不已。在安逸快乐的时候,他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贫穷困苦的时候,他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他贪婪地阅读古文,爱听异端之言。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俗说有很多不妥之处,他便决心著书。他开始深居简出,闭门谢客,考证书中的虚实真伪,忙得连亲戚邻里的喜庆丧事都不去参加。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王充终于写出了多达20多万字的《论衡》85篇。

◎故事感悟

王充的一生是立志学习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学术、探讨人生,把满腔的热忱献给了他深爱的“事业”。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他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值得现在人学习。

◎史海撷英

汉章帝封侯外戚

东汉光武、明帝两朝,吸取了西汉王莽篡位的教训,不再给外戚封侯,以避免他们干政。

马太后的兄弟马廖、马防、马光虽然在明帝朝中做官,但马廖也只不过做到了虎贲中郎,而马防、马光都不过是黄门侍郎,始终得不到晋升。但章帝即位后,马上就提拔马廖为卫尉、马防当中郎将、马光做越骑校尉。

如此一来,马氏兄弟开始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起来。而一些善于见风使舵的官僚和清客也争相趋附,一时间害得朝内是乌瘴气。虽然有司空第五伦等人在极力劝谏,但章帝仍然置若罔闻。

不久,章帝又想为舅舅马氏等人封侯拜爵,马太后担心有损成法招来不满,所以坚决不允许。马太后的一席话把章帝说得只有俯首受教,唯唯而退。

建初三年(78年),马太后去世。这年,章帝又册立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于是,外戚窦氏的势力迅速发展了起来。

◎文苑拾萃

《论衡》

《论衡》被世人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论衡》为东汉王充所著,大约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写成,现存有85篇文章。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这时的儒学被打上了神秘主义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以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其集大成者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白虎通义》还曾为“国宪”和经典。王充的《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一书通过细说微论,解释了世俗之疑,揭示了是非之理,也就是以实为根据,不作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的意思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其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所以,它是古代一部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浪子回头写三言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南海》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曾编著过《春秋衡库》、《四书指归》等解释四书五经的书籍,可奇怪的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山。

考场失意使冯梦龙对当时应考的八股文深恶痛绝。这种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为题,要求读书人按照死板的格式,作毫无生气的概念文章。

同时,冯梦龙对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也完全失去了信心。从此,他破罐子破摔,经常到酒楼歌肆消愁解闷,打发时光。

后来,他痴迷于一名歌妓,可是那个歌妓却嫁给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他一怒之下,便绝迹青楼。

冯梦龙认真反省了自己的过去,觉得再也不能这样虚度年华,大丈夫应当有所作为。于是,他结束了浪荡生活,发奋读书。渐渐地对反映市民生活的通俗文学作品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以多种笔名发表了大量的通俗小说作品。他把宋元以来说唱文学的口头创作阶段推进到作家的书写文学阶段,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冯梦龙一面自行创作,一面将前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加以删改修饰。“三言”中有很多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基本上反应了明代封建地主阶级逐渐衰落、市民阶层逐渐兴起的时代风貌。其中,有些篇目如《玉常春落难寻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都改编成了戏剧,至今常演不衰。

有意思的是,冯梦龙57岁那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竟然考取了贡生,做了官。65岁时,他弃官回乡,重操写作旧业。71岁时,他还编写了《甲申纪事》一书。

◎故事感悟

浪子回头金不换。冯梦龙曾经沉迷于歌肆酒楼,但梦想的再次拾起却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冯梦龙痴迷于写作,终成大器,这与他的雄心壮志是息息相关的,留给后人很多思考。不论何时,立志做事总比沉沦堕落强。

◎史海撷英

露梁海战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革。丰臣秀吉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把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国外,制订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

丰田秀吉首先向朝鲜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结果遭到了朝鲜政府毫不客气地拒绝。于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气急败坏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也即是中国所谓的“壬辰倭乱”。

◎文苑拾萃

《情史》

《情史》是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书里都是历代笔记小说和其他著作中关于男女之情的故事。

《情史》是冯梦龙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深知“情”的感染力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大得多,所以,他在《序》中写道:“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对那些纯洁、忠贞的高尚情操表示同情和赞扬,也对那些肮脏、丑恶的庸俗情调表示愤慨和鞭鞑。

王夫之归隐论“春秋”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曹操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王夫之年少时聪颖过人,才华出众。他4岁时就跟从长兄王介之读书,7岁时读完了十三经,14岁时考中了秀才,16岁时开始学习诗文,他读过古今诗文不下10万首。

少年时的王夫之就开始留心政务,喜欢向人们询问各个地方的事情,像那些山川险要、物质生产、典章制度的沿革等方面的问题,他都认真地钻研。

王夫之年轻时曾考过举人。张献忠的农民军经过湖南时邀他参加,被他拒绝。清军攻入湖南,他举兵反清,失败后在南明桂王政权中任过小吏,南明政权的腐败使他触目惊心。

1653年,王夫之逃到湖南西部的耶姜山,开始了他屏迹幽居的生活。在这动荡的历史时期,这种屏迹幽居的生活也很难长久。

1654年,清廷恢复在湖南的统治,下令“薤发”,让汉人保持和清人一样的发式。王夫之拒绝“蕹发”。他改换姓名,变易衣着,浪迹于荒山野岭之间。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夫之仍然坚持著述,并且先后完成了《老子衍》、《黄书》等著作。

1658年,王夫之返回家乡的“续梦庵”。次年秋天,完成了《家世节录》,这时王夫之已经40岁了。

1662年,南明政权覆灭了。悲痛之余,王夫之感到大势所趋,匡复明朝的愿望已成泡影,便痛下决心,隐居著述,不再以为抗清而南北奔波为要。他要对汉民族自取败辱的教训做出理论总结。

在此后几年中,王夫之先后完成《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等反映其哲学、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1675年,王夫之迁居到石船山下,建造了一个茅草房,居住下来。他称之为“湘西草堂”。在这里,王夫之度过了余生的17个年头。

在这17年中,王夫之发奋著述。故国灭亡的灾难和痛苦在时时地折磨着他,总结亡国灭家历史教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催促着他。他每天天未明就起来读书写作,一直到深夜。白天热了,他就打开窗子;夜晚昏暗,他就伴着孤灯。他对十三经、二十一史以及张载、朱熹的遗书进行仔细再三地阅读和研究。有时饥寒交迫,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在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继续钻研。

到了暮年,王夫之体弱多病,磨墨、拿笔都很困难,他还常常把笔墨放在床榻旁边,竭力地去编纂、去注释、说明,笔耕不辍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坚毅的治学意志。他的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宋论》以及《楚辞通译》、《周易内传》、《诗广传》、《噩梦》、《张子正蒙注》、《庄子通》、《俟解》、《夕堂永日绪论》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691年,王夫之已73岁了,他患病很长时间,哮喘、咳嗽,但仍不停地阅读着。1692年正月,他病故于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

王夫之的丰富著述展示了他卓越而智慧的思索,散射出许多进步思想的光芒。

王夫之的治学思想和治学方法也是比较进步的。他主张学与思兼用。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故事感悟

故国遭难,山河破碎,令王夫之寒心不已,最终归隐田园,发奋著书。虽贫寒,却改变不了王夫之的初衷;虽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却移不去哲人的故国情怀。

◎史海撷英

明末农民起义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率领农民军,经过从小到大的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和从游击流动到运动流动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该农民起义军运用的战略策略非常好,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转为阵地战,从而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战斗力非常强,大大胜过了明军。但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也同样十分深刻。

◎文苑拾萃

玉楼春·白莲

(清)王夫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

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立志探求新知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华蘅芳(1833—1902年),又作华衡芳,字若汀,江苏金匮县(今属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少年时期的华蘅芳便喜欢数学,14岁时便读通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咸丰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江苏巡抚薛焕介绍徐寿、华蘅芳做曾国藩幕僚,至安庆大营,官直隶州知府。他精研算理。同治元年(1862年),他与徐寿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1873年,华蘅芳与傅兰雅(J·Fryer)合译《代数学》、《微积溯源》。光绪十五年(1889年)华蘅芳在天津武备学堂试制氢气球。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华蘅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