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志:励志自强
9431000000006

第6章 身残志坚(4)

可是,田晓明的手术效果并不好,没有完全恢复。不过,母亲的多才多艺熏陶了她,使她决心从此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邻居们看见她的剪纸很漂亮,都纷纷跟她要。人们的称赞激发了她基因中对艺术的爱好。

由于绘画功底很好,田晓明剪起纸来是触类旁通,剪出的东西都有绘画的痕迹,富有飘逸的灵气。其实,她并没学过剪纸。

后来,田晓明又向泰安市的一个剪纸能手学习。这个老师发表过几千幅剪纸作品,田晓明成了她的关门弟子。

1995年,田晓明的剪纸引起了一个在大学任教的邻居的兴趣,提议为她展览。这年五月,她的剪纸作品在泰山博物馆展出了。

这是田晓明办的第一个个人展,她没想到剪纸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展览期间,她给游人现场剪投影像,赢得大家的好评。这使她的信心大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逐渐参加市级的、全国级的展出,且屡屡获奖。

1993年,田晓明获得了工贸杯中国现代剪纸大赛优秀作品奖;1996年获得了全国彩色剪纸优秀作品奖。

慢慢地,田晓明感觉到自己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一定要创作出一幅特别的作品来迎接新世纪,来提高自己。从1997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努力,她剪出了一幅“百米长卷”。正是这幅巨作给她带来了一连串的荣誉——“1999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铜奖,1999年“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一等奖,“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全国剪纸展览”金奖,此外,还获得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但对田晓明来说,“百米长卷”还只是个开始,她开始寻找下一个创作题材,于是,柳下惠进入了她的视野。

在创造“柳下惠像”时,田晓明并没有肖像作参考,只能按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去创作。“我想他是那么高尚、豁达的人,一定不会是风流倜傥的纨绔子弟,应该是面带智慧和善良,所以,我把他的额头设计得宽宽的,眼睛大大的,鼻子直直的,口方方的。”田晓明说。

这个系列剪纸中最长的一幅是柳下惠“招授生徒”。一排长长的徒弟,各具神态,非常恭敬地在聆听老师的教诲。“孔子、孟子都在其中,我把自己也看做他的徒弟,但又不能进入他那个时代,就剪了两只小兔子放在最下面,写上1963,这是我和爱人的出生年份,寓意我俩都是他的学生。”

从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中,田晓明深刻地感悟到: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然这种艺术被社会所认可,那她就要在这个领域继续耕耘。在她心里,她从没放弃过文学梦,觉得将来还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一些无法忘记的人和事、人生追求等等都写下来。

◎故事感悟

人间没有绝路,只有缺乏开拓新路的勇气。田晓明在失望中不绝望,在失落中不沉沦,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一片人生新天地。事实证明,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才是无坚不摧的法宝。

◎史海撷英

剪纸的起源

中国剪纸艺术起源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达到精熟,不过,真正繁盛的时期却是清朝中期以后。

古老的剪纸主要用剪刀剪出,大多为农家妇女所作,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剪(刻)制,再用明快艳丽的色彩点染而成。

每逢年节,人民就把剪纸贴在窗户上作装饰,因此又叫做窗花。

◎文苑拾萃

中国民间艺术

通俗地说,劳动者为满足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就叫民间艺术。它包括了很广泛的内容,有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

从创作的角度看,主要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手工艺术产品为生计来源。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

从功能上看,既有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性的民间美术作品,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它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对审美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民间艺术品大多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不但美观实用,还有求吉纳祥、趋利避害的功用。

重击后的崛起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元·万松老人《从容录》

残酷的现实曾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在挫折面前她却没有倒下,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态度接受了挑战,在布满坎坷的人生路上开创了自己的成功路。她,就是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池镇儒源村养殖专业户周丽君,一个残疾妇女。

20多年前,周丽君从四川嫁到了周宁县,从小勤劳的她总是和丈夫一起下地劳动,他们原本很贫困的生活也因此过得顺顺当当。

他们一共生了三个孩子,当孩子们不再拖累大人时,周丽君和丈夫就走出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来到县城谋求发展。

他们一家在县城郊区租了套简易房,丈夫每天去打短工,她自己则买了辆人力三轮车当起了车夫。夫妻俩吃苦耐劳,省吃俭用,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可是世事难料,就在周丽君为自己能在县城里站住脚跟而感到欣慰时,不幸却降临到了她头上。她身上的关节忽然莫名其妙地疼痛,以至痛得卧床不起。经医生确诊,她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周丽君再也不能当“车夫”了,只好改行在街边设了个补鞋摊开始了鞋匠生活。但是,她的病情并没因此好转,反而一天天加重,最后她不得不领了《残疾人证》。这也意味着,她连鞋匠都不能干了。

然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2006年,周丽君刚成年的大儿子突然得了骨癌。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了周丽君更加沉重的打击。她与丈夫倾尽全力为儿子治病,但是一年多后,花了20多万元的夫妇俩,却仍没能留住儿子的性命。

周丽君悲痛欲绝,但生性刚强的她并没有就此屈服。悲痛过后,她想到自己的女儿刚成年,未成年的小儿子还需要照顾,家里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要还。严峻的状况容不得她消沉下去,因此,她决心克服困难重新站起来。

“天天疼痛不止的残疾身体还能做什么呢?”在反复思考后,周丽君于2008年初来到浦源镇潘山底村尝试养土鸡。

她先是买了几只小鸡,试着放到山上养。过了段时间,她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养土鸡,因此她决定办养鸡场。

由于缺乏资金,周丽君找了三个合作伙伴共同办养鸡场。不久,就在海拔近千米的山腰上办起了养鸡场,周丽君自任场长。

但他们都没有大规模养鸡的经验,很快,就因为搭建的鸡舍不科学,使5000多只小鸡一夜之间因为高温而死了将近一半,损失达2000多元。

失败并没有使周丽君退缩,她认真吸取了教训,还主动向一些专业户请教,求助有关部门科学的养鸡方法。

为了能成功,周丽君不顾身体病痛的折磨,住在养鸡场内,每天拖着病体上上下下地忙碌着。那时,山上的茅草有一人多高,她和大伙一起钻进草丛割茅草,一起搭茅草房。

此外,周丽君不仅负责做好几个人的饭菜,还当起了“鸡司令”。她的脖子上经常挂着一个哨子,一有机会就在树林、草丛中“指挥”鸡群觅食。

后来,只要她一吹哨子,成千的土鸡就会从四面八方围拢到她身边来。

周丽君住的是非常简陋的茅草房,夏天的时候蚊虫很多,水虱也多,经常把她的腿咬出许多的疙瘩;冬天寒风刺骨,她患病的关节处就钻心地疼。但看到自己的汗水都变成了收获时,她觉得再苦也是值得的。

“困难不用怕,只要自己有信心就有成功的希望。”她这样说。就这样,她不但用自己的努力使生活来源不成问题,而且还逐渐偿还了债务。

潘山底村的村干部看到周丽君那么高的创业热情,也对她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并决定把6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地无偿送给她发展养殖业。这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使她的斗志更加旺盛,信心更加充足了。

◎故事感悟

周丽君,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平凡的背后有着一颗自强不息的心。她为了圆心中致富的理想,将巨大的心灵及身体上的痛苦置之度外。她的创业精神令我们感动。事业不在大小,只要做好做精,就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史海撷英

周宁县沿革

周宁县以前是福建省宁德县的一部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宁德县内建周墩城。清雍正十三年(1765年)设立县丞驻治。

1935年设周墩特种区。

1945年设周宁县,取周墩特种区的“周”字和为县名宁德县的“宁”字。1949年6月28日周宁县解放,属福安专区、宁德地区、宁德市管辖。

2003年,周宁县辖六个镇三个乡,即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李墩镇、纯池镇、七步镇,泗桥乡、礼门乡、玛坑乡。这年末,周宁县户籍人口为19.37万,其中有4.53万非农业人口。

◎文苑拾萃

(清)袁枚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当代“海迪”田子君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被人们誉为当代“海迪”的田子君自幼家境贫寒,三岁时她因病致残,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她的弟弟、妹妹也先后罹患此病。为给孩子治病,父母卖掉房屋,耗资10多万元,也无济于事。

当小朋友们一个个陆续上了学,田子君坐在自家门槛上,看着他们上学时愉悦的神情常常失声痛哭。

父亲在外打工,家里就靠妈妈一人支撑。田子君每天盼望小伙伴回来,摸摸他们的书本。妈妈体会到孩子的痛苦,跑到学校买了两册课本,晚上手把手地教田子君认字。

即便如此,这种艰难的学习田子君也仅仅维持了半年。因为她要为母亲分担忧愁,照顾妹妹、弟弟。她借助矮板凳行走,从小便学会了做饭、洗衣。

心疼女儿的妈妈为田子君买了一个便携式收音机,小子君一有空就抱着放在耳边,听着外面的世界,同时,她也非常想让外界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于是她拿起了笔,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从文字中闯出一条路来。

1996年底,田子君借助词典,给楚天广播电台写了一封信。当天,电台全文播出,给了她极大的震动。她四处收集别人看过的书、报刊,如饥似渴地学习。

两年后,田子君的第一首诗歌《走出自我》发表在《应城日报》上。这一天,她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的甜。

后来,田子君向省、市电台多次投稿,应城电台《青春茶座》邀她参加研讨会,她成了楚天电台的忠实听众,许多听众还打电话来向她请教。

田子君先后阅读了二百多部文艺作品,好多经典段落她都能背诵。她最崇拜鲁迅,认为他敢说真话。她喜欢泰戈尔,认为读了他的书让人对生活充满向往。

在随后的日子里,田子君家的遭遇得到了社会的积极援助。应城市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市消防大队专程为她送去一辆新轮椅。许多文学爱好者把自己的书捐给田子君,有人还帮她购回一台旧电脑。她学会了上网,发电子邮件,通过网络与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