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婚俗
9465900000006

第6章 最美丽的女人是新娘

1.“上头”“开脸”花容现

新娘在喜日前夕,就要忙着打扮自己了。用化妆、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突出优点,展现新娘外表之美。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由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巴金先生在《春》中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在浙江绍兴一带新娘在娘家中举行沐浴仪式。仪式均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筛,筛上放些染红的喜果、鸭蛋,下面用大脚盆接着,另一人用热水从畚筛淋到脚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让新人连续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后行“开脸礼”。按当地风俗,未婚女子称毛脸”,婚前是第一次开脸,请一老媪用线绞除脸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鬓角,并拔下新娘的头发七根与新郎的头发混合搓成线,供新娘扎发髻,寓意“结发夫妻”。

在湖州一带,男家在向女家发“上头盘”,即送上轿衣的同时,还要送上“开脸盘”。“开脸盘”共有6个盘,分别盛肉、鱼、鸡、喜果、炮仗红烛、胭脂花粉。女家收到开脸盘后,即由舅母等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滑稽的是,有些地方开脸后由喜娘给新娘涂上厚厚的一层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为止。

广东东莞一带的旧俗是,在结婚前夕,择好良辰,新娘在娘家举行“落阁礼”。请一位好命妇人,摘一些柚子叶烧水给新娘沐浴,浴后换新衣,然后用红绿丝线替她绞去面毛,并把原来的辫子改梳成“上轿髻”。沐浴、开脸、梳头完毕,母亲端上一只煮熟的全白羽毛的鸡,按俗规,鸡头、鸡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头好尾”。

有些地方特别讲究新娘的“上头”和“开脸”。在江苏高邮一带,姑娘出嫁前夕先行“上头仪”。是日姑娘沐浴更衣,面对梳妆台端坐,点上红烛,先喝两口茶,俗称闭口茶”,意为从此已成新娘子,不能多嘴多舌乱讲话,按俗规要到夫家吃了开口茶后才能开口。然后请二位福命妇人来替她“上头”。她们先把姑娘的发辫拆开,连同刘海一起梳向脑后盘成发髻,脸搽上胭脂花粉,再用两盘叠成双层的红纱带,从前额箍到脑后,要紧紧地箍上12道,俗谓“十二月太平”,表示教诲新娘学会耐性子。按俗规即使头勒疼了也不能喊叫,一定要忍着。传说只有这样,到了婆家遇着不遂心的事才不会发脾气。开脸要在到夫家后的第一天进行,是日婆家特请“换新妈”为媳妇开脸。新媳妇早早起床,梳洗完毕便端坐着,换新妈拿起两只事先煮熟染红的鸡蛋,在新媳妇脸上滚几下,用红纱带将额前头发往上抹,再用挑簪把短发向下挑齐,涂上香粉,拔去短发,用双股棉绒绞去脸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成细细弯弯的。

在浙江丽水,举行婚礼之前,女方要请梳头娘为新娘梳头,梳头娘要选择父母双全、子女众多的大娘。由于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进行,所以女方还要请来一对命好的未婚姑娘为新娘掌灯,梳头娘除梳头外,还要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宫装,外披霞帔,腰横玉带,下着大红裙,全身挂满饰品,俨若娘娘。

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二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要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2.穿着打扮悦新郎

新娘的穿戴十分讲究,可以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近代以后,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皆披兜纱,长长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两小孩在后持之。这是受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在装饰方面,现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银珠宝等饰品来装扮自己。

民间旧俗新娘的传统服饰是: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新娘的这种服饰流传久远,就是在清代,普通妇女仍穿着这套传统服装结婚而决不着旗装成亲。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村姑娘结婚也穿这一套传统的新娘服饰。如今临近50岁的一些中年妇女谈到结婚,还津津有味地描述她们结婚那时候怎样地穿着新娘衣,如何如何地美。传统的新娘服饰给她们一生带来仅有一次的千娇百媚的光彩,使之终身难忘,留下美好的回忆。

新娘的传统服饰,相传是南宋皇帝赐封的。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了帝王公孙,钦宗的儿子康王逃出,直奔江南。但被金兵发觉紧追不舍,康王逃到一山岭上的农舍前,遇见一女子在晒谷,求她相救,女子机智地将他藏在晒谷箩下,自己坐在上面瞒过了金兵,救下了康王。康王千恩万谢,对面前这美丽机智的小女子也十分喜爱,即将身上带着的一方红帕赠给她,告诉了她自己的身份,并说:“明年的今日定来娶你,到时你只须在岭上挥动红帕,我便可认你。”康王到杭州后成了南宋皇帝,如约去迎娶姑娘,却不知姑娘留恋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舍不得抛下父老乡亲,不愿进宫,但又怕皇命难违,便准备了许多的红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挥动着红帕。康王无法辨认,只得作罢。但为报救命之恩,康王下了一道圣旨:“浙江女子尽封王!”随行的礼仪官发了愁,对他说:“这都封王怎么得了?”康王想了想道:“这有何难?让她们出嫁时都穿戴上凤冠霞帔不就成了!”从此姑娘们当新娘子时都戴凤冠,披霞帔,穿上大红袍、大红裙,同时也没有忘记将康王赠送的红方巾往脸上一遮。这一习俗代代相袭,老幼知晓,难怪那些幼儿在嬉戏时,只要在小女孩头上盖一方帕,其他孩童都会拍手欢笑,喊着:“结婚了!结婚了!”

新娘服饰,以江苏吴县一带最为讲究。按当地俗规,凡新婚女子必须有三套服装在举行婚礼时和婚礼后穿戴。第一套:棉裤,俗称“贴肉棉袄夹裤”,是男方迎亲时送给新娘穿的。这套衣服除结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门时可穿,婚后第一个春节回娘家拜年时可穿,参加母亲50岁以后“念佛开斋堂”仪式时可穿,参加同辈至亲好友的婚礼时可穿。第二套:头上戴的珠冠(粉红色绣凤),穿牡丹等花纹的花衣、花裙,是与花轿一起租来的。这一套仅在轿上和举行婚礼仪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头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蓝地白花印花土布裤、靛青色土布长襦裙、裹小腿的桃红色印花土布卷绑、蓝印花土布袜和绣花板趾头鞋,这一套在婚后劳动时穿。新婚期间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同样要备三双。举行婚礼仪式时穿“玉堂富贵”纹样的鞋;上轿时放在“轿前盘”糕上的鞋,俗称“踏糕鞋”,上面绣着福寿齐眉纹样,随接新娘的花轿抬到男家;第三双是婚后替换鞋,绣着梅、兰、竹、菊的纹样。

3.各地新娘衣不同

民间还有一种“催妆衣”的奇俗。所谓“催妆衣”,就是大红棉袄。这种风俗的形成当然与喜事多在冬季举行有关,所以冬天穿上大红棉袄结婚当然暖暖和和,这本不为奇。奇的是江西一些地方的新娘子,即使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结婚,上轿时也非穿“催妆衣”不可。按当地风俗,新娘入门后由叔、伯长辈抱进厅堂。此时亲朋邻舍,不论长幼,皆可持木棒打新娘的背,如果不穿棉衣难以承受。当地还有一种不可理解的怪俗,即在新娘子的大红新棉袄上,加上一件临时向苦力工借来的、污浊不堪的破衣服。浙江一带也有新娘上轿必穿棉袄的风俗,略有变通之处,即若在六七月的热天结婚,可以让新娘不穿棉袄而以在上衣口袋中放一团棉花代替,俗谓:“新娘身上无棉,老公不值钱不爱)。”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规俗习。在浙江富阳一带,当花轿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时,新娘才开始化妆换衣,换好小衫裤后,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红棉袄和红棉裤。有趣的是,头上戴好凤冠准备穿大红裙时,要拿12个鸡蛋从裤腰里放下去,从裤脚下滚出来,俗传这样可使新娘婚后不论哪个月生孩子都如母鸡下蛋一般,快当、顺利。

按福建泉州旧俗,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礼”。花轿到来时,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厅中梳妆,俗谓“对轿梳妆”。由一被称为“宾”的有福的妇人为她加冠笄,然后由送嫁娘为新娘服背子,“宾”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红布做成,裙内有袋子,袋里放入皂荚、铁采尾、泥孩子、猪肉片等18样东西。

江苏扬州新娘的打扮非常现代,上轿时还要戴一副有色眼镜。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实此俗源于一种迷信风俗。当地俗规认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穷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里哪里穷,看多远就穷多远,看到媒人媒人穷,看到婆家婆家穷。于是便立了一条俗规: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轿后,就必须闭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后才允许睁开眼。但在繁杂的婚礼过程中新娘实在很难坚持。后来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用戴眼镜来代替闭眼,果然方便了。

婚礼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仅会得到周围人的欣赏和赞美,也可能招来鬼神的羡慕和嫉妒。因此,为避免乐极生悲,新娘的梳妆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这就使得新娘的装饰风俗犹如万花筒,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广西苍梧一带新娘出嫁须穿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县山区,新娘须穿素服上轿,到了男家才换吉服举行婚礼。江苏靖江一带的新娘出嫁,也是一身朴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称“掸草衣、掸草裙”。直到现在,穿得再时髦、再讲究的姑娘,到结婚时也非得设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来穿上。此俗的传承很有意义,传说靖江人的祖先是宋朝时从河南跟随岳飞迁来的。相传正当岳飞痛击金兵节节胜利之际,秦桧为陷害忠良,奏本诬陷岳飞,皇帝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临安。河南的百姓舍不得岳飞走,可岳飞是个忠臣,圣旨召回不得不回。于是许多百姓干脆跟着岳飞走,一直跟到了靖江。这时岳飞生怕百姓跟随到临安惹下麻烦,就劝他们安住下来,安家立业。岳飞对百姓们说:“这里是金银滩,你们就住下来,传宗接代,婚配吧!”百姓觉得有理,便住了下来。男女婚配时,由于住草棚、睡稻草,哪来的好衣服穿呢?岳飞便叫女的把身上的草屑掸掸干净,即可拜堂成亲了。从此为了纪念祖先,也为了纪念岳飞,在靖江就形成了结婚穿“掸草衣、掸草裙”的风俗。

按陕北一带的旧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备上轿的新娘,穿上了红衣、绿裤、花鞋,头上戴了鲜花,千娇百媚,可是俗规要用锅黑把新娘漂亮的脸蛋涂得黑漆漆的,与花枝招展的服装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迷信传说,假若不这样做,在迎娶途中新娘会被鬼怪劫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带新娘在娘家开脸后,专门烧一缸浴汤给她洗澡。洗好后从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来的衣服,为此当地有“男家浴缸里捞人”的俗语。按旧俗,这时新娘还要罩上一件大袖红袍,腰间束一根带子,背上缠一丛万年青。俗信这样可防止妖怪来抢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