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婚俗
9465900000007

第7章 营造甜蜜的窝

1.洞房布置求喜庆

每个已婚的人都经历过洞房花烛,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为了营造洞房花烛夜的美妙气氛,新人们在入住洞房之前,要对洞房精心布置一番。在现代都市,新房的设计和布置崇尚高雅和现代化,高档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及其他摆设时尚而别致,梅、兰、竹、菊,点缀其间;室内的花盆,春有山茶、杜鹃,冬有水仙、腊梅,夏秋二季,更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门上的大红“驦”字和墙上的大幅结婚照表明,这就是洞房。

洞房是民间对新郎新娘所居住的新房的俗称。之所以被称为“洞房”,传说在秦始皇时,阿房宫中一个名叫三姑的女子不甘蹂躏而逃到深山中,在山洞里与一位名叫沈博的避难儒生结为患难夫妻,生活虽苦,婚姻却很甜蜜。因此洞房即具有夫妻同舟共济、恩爱幸福的寓意,从此也便成为新婚夫妇居所的代名词。但据学者考证,族外婚盛行时,钟情男女野外媾合的主要场所为山洞,洞房即肇始于此。后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则认为,洞房是新婚夫妇开始新生活的起点,因而民间对洞房的装饰和布置极为重视,就此以表达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我国各地对洞房布置的要求并不一致。在广东一些地方,布置洞房注意突出八仙桌。八仙桌上摆放有用红线连结着的两把酒壶,表示一对新人日子比美酒还要醇香。因当地有产妇吃姜酒的风俗,从而在酒壶中必须装有姜酒,寓意早生贵子。桌上摆有新娘从娘家带来的花生、槟榔、瓜子、糖果等各种食物,用以招待宾客。上面摆有烛台,花烛红光摇曳,增添了洞房的喜庆气氛。大柜及角柜等家具挨个摆放,梳妆台靠近床头。婚床上花簇锦绣,放有一对涂有红漆的枕头,寓意新婚夫妻如胶似漆。枕头是用竹子制成的,寓意同心同德。有些人家还在婚床顶上放一根扁担,寓意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生活重担。

在洞房装饰上,北方以剪纸最富情趣,南方以刺绣最有特色。北方的剪纸俗称喜花”,就是因装饰洞房而得名的。装饰洞房的喜花图案有麒麟送子、凤戏牡丹、莲生贵子、龙凤呈祥等,有的还剪出老鼠娶亲等成套的诙谐图案,使洞房更显得喜气融融。这些剪纸被贴到洞房的窗上、墙壁上、顶棚上、门上,从而使整个洞房更富情趣。在南方,出嫁女子则大都以各种刺绣艺术品来装饰洞房。在广东潮州一带,出嫁姑娘所刺绣的女红主要为荷包。这些荷包除送给前来闹房的小伙子外,大部分则被用来装饰洞房。因此,进入潮州洞房,满目尽是刺绣各异的荷包,墙上、梁上、床上、窗上所挂的是装有各种香料的荷包,不仅赏心悦目,而且香气袭人,更增添了洞房的喜气色彩。我国北方睡炕地区,洞房布置则以火炕和房屋粉刷及装饰为重点。在山东胶东一带,讲究洞房火炕必须重新盘过。炕上铺有紫红色炕席,炕的一头摆有放置被褥的炕几,炕几上放有叠成条形的绣花被褥,炕的四周挂有漂亮的炕围子。洞房墙壁被粉刷一新,上方扎有顶棚,顶棚上贴有以红金纸剪出的各种喜庆图案,顶棚之下则挂有以彩纸扎制的各种饰物。炕下北边靠墙处放置着橱柜、桌子、椅子等家具。洞房门口挂有新娘刺绣的门帘,门上贴有喜联,也显出一派喜庆色彩。

2.装饰生育的图案

旧时缔结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子嗣,多生多育才是幸福。因此,洞房便成为生育的场所。在迎娶新娘之前,男家对新房的准备反映了祈子的愿望。可以说,新房里的一切装饰物品都蕴涵了求孕祈子的象征意义。

在西北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在布置新房时,有贴窗花剪纸“喜娃娃”的习俗。喜娃娃左男右女,男娃娃身下有牡丹,女娃娃身下有绣球。据考证,这是古代男女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直到现在,还有些老人仍然相信依靠这些符号的巫力能够保佑新人多子多孙。

在苏北农村有一种风趣的“麒麟送子”之俗。按当地风俗,新婚之时,洞房的窗子必须用红纸糊得严严实实,等新人进入洞房后,再叫一个惹人喜爱的小男孩,拿一双红筷子将红纸戳破,从纸孔往里看新娘。新娘在洞房中看见胖胖的、可爱的小脸蛋映在窗上,一对眼珠骨碌碌转,笑眯眯地往里瞧,即象征着“麒麟送子”。窗口边放着一个喜包是特别奖赏小男孩的。

这一风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相传早先水母娘娘有只美丽而又骄傲的九头鸟,它听说人间洞房中的新娘子最美丽,总不服气要到人间与新娘比美。有一天九头鸟来到人间,落在一家洞房的窗口,偷偷把头伸进窗内看新娘。谁知新娘发现窗口伸进一个多头怪物时,吓得魂不附体,昏过去了。人们闻声赶来,七手八脚用棍棒打九头鸟,可怎么也轰不跑它,又打不死它。有个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扎了个火把点着烧它,九头鸟生怕烧坏自己漂亮的羽毛,只得悻悻地逃走了。后来人们便派专人手拿火把守在洞房窗口,这样做到底很不方便,聪明人想出了红纸糊窗的办法,通红的窗口映着洞房中闪闪烛光,远看如火烧一般,九头鸟远远看见就不敢来了。但民间俗传麒麟在洞房之夜,从窗口送子而来,窗口糊严了可怎么送呢?于是就有了男孩戳洞的习俗,红纸糊窗既可防邪,又不误麒麟送子,此俗符合民意,广为流传不衰。

在江苏淠淮之间,洞房里的被子用的是带籽棉花,称为“下子棉”,是以“棉籽”的“籽”谐音生子之“子”。谢告叔诗云:无端阿嫂傍香肩,笑语冰人下子棉。九月刚刚逢大利,不寒不暖菊花天。”陕西人则在棉被的四角放置四种东西———有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说是让新娘夜间饿了可以吃,实际是取“早生贵子”的意思。

3.铺好生儿育女的床

洞房布置基本停当之后,临近结婚吉日前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即为“铺床”。铺床,也称为“铺房”、“安床”等,是一种于结婚前一天在男家举行的仪式。铺房习俗虽不见于古代婚礼程序的“六礼”之中,但在完婚之前为一对新人准备好安寝之处,也是人之常情。加之婚床本身即是男女交合和生育最为神圣的地方,因此民俗将铺房仪式打扮了个五颜六色,给予了无限的祝福。

对较早的铺房习俗,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粱录》皆有较详细的记载:“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幞头之类。前一日,女家先来挂帐,铺设房卧,谓之‘铺房’。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由此可见,铺房为男家摆放各种家具和日常用品,女家派人前去陈设新婚卧房的风俗。

“铺床”的重点当然是被褥,它由有儿有女的全福人缝做,禁忌孕妇和寡妇参加。被褥本来讲究舒适,此时却不,套被人要往里套红枣、楝枣、核桃、火棍、砖头甚至蒺藜狗子。红枣、楝枣,叫早生贵子,“套火棍,引(新乡方言,生的意思)举人”,“套个砖,引个官”。套蒺藜狗子,是怕新人睡不醒,学懒了。边套边数歌,大伙儿十二分地快活。以流传在新乡一带的歌谣为例:

今年撒黑豆,过年得侄喽。

今年撒芝麻,过年小孩会叽抓(方言,小孩嘻闹声)。

今年套煤炭,明年领个黑大汉。

今年滚滚斗,过年小孩就会走。

今年滚滚升(升、斗:皆容器,圆形,多为条编),过年小孩就会吭。

撒一把黑豆,大伙儿接着套;再撒一把芝麻,大伙儿接着乐。用斗滚一遍,唱;用升滚一遍,还唱。唱着乐着,被褥里套进个大煤炭。

喜被一头敞口不缝,说是留做钻小孩的。喜被四角放艾叶,寓意爱”。放栗子、大枣、花生,叫“立子早、早立子”,而且还要“掺和着生”。九月不套喜被,套喜被犯“九女星”,即新娘一连生九女才生男孩。喜被当中只引一道线,不能全部“引上线”,否则把新娘比做“石女”,石女不能生小孩。要另外留作被口,其余引线在喜日第二天让新娘来做。

铺床也有讲究,不能随便铺。河南的光山、许昌等地,是请一位长辈妇女铺床,边铺边唱“铺床歌”,并把花生、糖果等撒给看热闹的人。而在豫东杞县等地,铺床者却是新郎的哥哥,俗唤做“大伯子哥”,铺时要放声反复唱道:

这个床,铺的美,

四个金砖垫床腿。

床上铺火棍,来到生举人。

床上铺豆秸,来到生秀才。

床上铺个砖,来到生个官。

不要以为只是唱,他真的“说到做到”,铺火棍,铺砖头,铺乱七八糟的棍棍棒棒。在民间,大伯子哥一般很少和弟媳妇说话、打交道,只是这时例外。在豫南商城、光山一带,铺好床之后,还要在四个床角放四个鸡蛋或四个萝卜,它预示着新媳妇将生四个儿子,鸡蛋、萝卜头子都是男性生殖器的暗喻,虽然粗俗了些,但意义表达准确、直接。

在东北,要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女人来铺床,认为这样能把生育的能力带给新娘子。边铺边说吉语逗笑:“被角挨被角,当年就抱小”,“被边压被边,养个儿子好做官”;还要在床上撒栗子、枣:“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紧跟大的跑”;有的在床上撒花生:“花生花生,插花生”,祝新娘既生男孩又生女孩。江苏金湖县流行着这样一首铺床歌》:“蒿草青,稂草黄,我替新人来铺床。两头铺得高高的,中间铺个子孙塘。预祝今年生贵子,明年定是状元郎。”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铺床一般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由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来铺床叠被。铺床时还要一问一答,唱着喜歌,歌谣表达了人们对生育的后代寄予的期望。

床上铺的是什么?

是豆秸,养活儿来做秀才。床上铺的是什么?

是麦穰,一代一个状元郎。

在豫西南内乡等地,新娘随身带来的鸳鸯枕内,娘家常装有花生、大枣、核桃、筷子、葱和带籽棉花。来婆家后,新郎的嫂子有一个添装枕头的仪式,她把枕中原来的核桃、大枣等物掏出,然后再装进些棉花,使枕头鼓起来。嫂子在掏时,配合有歌谣:

掏对核桃掏双枣,

双双儿女满屋跑。

掏对葱,叫青白,

掏双筷子子快来。

仅用吉祥物来装饰洞房还不够,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强烈的生育愿望。于是,喜床铺好后,接着要“滚喜床”,即找一个男孩,最好是新郎的晚辈如侄子、外甥等,让前来迎亲的一位妇女抱到喜床上,满床乱滚,大家跟着一齐引逗笑闹,儿童嬉笑声不断。兴致过后,再把小孩抱下来。滚床的目的,就是希望新娘来后当年能生个大胖小子。

从喜日起,一个月内不能空床,就是床上每夜必须有人住。如果在一个月内新娘回娘家,新郎必须居住;特殊情况新郎外出,家中要找人如小叔子或小姑子去居住。河南一些地方也有类似的习俗。安置好新床之后,新郎不可一人在新床上独睡,必须找一个十四五岁左右的男孩与新郎同床,先在新床上睡一宿,以为这样可以使新娘及早怀孕生男。有的地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弟都全的男孩在新床上翻跟斗。新床旁的妇女们在这时要唱:“翻落铺,生男孩。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民间有一宝塔诗揭示了“压床”的意义。诗云:

啥?

压床。

陪新郎,

讨个吉利。

菩萨帮啥忙?

小夫小妻安康。

生个儿子状元郎,

光宗耀祖让人称扬。

早晨起来,压床的男童要讨枣子汤喝,喝枣子汤不用汤匙而用筷子,以求“早子”、“快子”。

在浙江台州一带盛行“照床”之俗。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时辰快到了,先由福命妇人给新床铺好被褥,拿一只盛红鸡蛋的木升,插上两支点燃的红烛,放在喜床上,让烛光照耀新床。然后由伴娘伴郎将新郎新娘牵入洞房,边走边唱:

今夜送洞房,

鸳鸯凑成双。

明年生贵子,

得中状元郎。

唐朝称看妇为“观华烛”。新婚之夜,新娘身着盛装,与花烛并列,任客人观看。其实,花烛本身就是洞房里最美的装饰。由于婚礼中用的蜡烛都绘饰有美丽的图案,所以俗称为“花烛”。花烛遇热即化,难以保存,美得短暂,因此更令人珍惜,只将它用于婚礼这人生最美好的瞬间。洞房里如果没有了那红彤彤的蜡烛、光灿灿的焰苗,喜庆的气氛便会大打折扣。梁朝诗人何逊在《看伏郎新婚》诗中歌咏道:“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良人复灼灼,席上自生光。”诗人认为,花烛夜胜过莲花、胜过朝霞,是世界上最令人遐想的情景。烛光摇曳,在柔和的光线中,新娘更加楚楚动人。

当然,洞房里的甜蜜,或者说这种甜蜜的保持,主要靠两位新人自己的努力。只有他们才能营造出永久的甜蜜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