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13

第13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9)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转变不利的外交局面,于1921年10月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与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在会议中,英、法等国要求苏俄归还十月革命后被没收的企业和其他财产,并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时期所借的债务,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等。苏俄指出协约国的要求有损苏俄的主权,拒绝接受,如果协约国赔偿苏俄在受到武装干涉时的一切损失,苏俄就同意偿还一切债务。会议最后无果而终。

热那亚会议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它的召开使苏维埃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挫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压力,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工商界同苏维埃俄国发展经济贸易的愿望。会议后,苏俄同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摆脱了建国以来的严重孤立困境,为苏俄各国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政治和经济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65.《拉巴洛条约》

一战后,苏俄和德国签订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拉巴洛条约》。在热那亚会议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对其他国家过分削弱德国不满,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很大。同时,苏俄也急于改变“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不利外交局面,所以建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同德国的关系。1922年4月16日,两国在热那亚会议期间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决定两国自订约之日起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贸易并进行经济合作。

《拉巴洛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反苏统一战线,使它们企图以损害苏俄来复兴欧洲的计划破产了。它是《凡尔赛和约》后,德国同一个大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使德国摆脱了孤立状态。

66.洛桑会议

一战后,召开了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洛桑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922年11月,以英、法、意、日、希、罗、南等协约国为一方,土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英、法排斥苏俄参加对土和会,仅邀请苏、保、罗、南等国代表出席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讨论。

在会议期间,协约国企图保持对土的某种控制。土力争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取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苏联则力图通过支持土独立并维护其主权,以保证自己黑海地区的安全。

1923年7月,签订了《洛桑条约》和《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条约主要内容为:①关于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关于土耳其的外债问题,会议决定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关于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非黑海沿岸国家驶入黑海的舰队,不得超过最强的黑海沿岸国家的舰队);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枷锁,赢得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为土耳其建立现代国家奠定了基础。《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使海峡地区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大国的手中,未能完全保证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没有充分照顾黑海沿岸国家尤其是苏俄的安全需要,因此苏联拒绝批准这个公约。1936年,该公约为《蒙特勒公约》所替代。

67.鲁尔危机

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史称鲁尔危机。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决定由英、法、美、意、比五国成立赔偿委员会来解决在和会中没有解决的德国赔款问题,法国在赔偿委员会中起支配作用。最后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的赔款数额为1320亿金马克,但在首期支付了20亿金马克赔款后,德国表示财政困难,请求延期支付赔偿。英国从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和经济利益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赞成德国的要求;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法比军队于1923年1月占领鲁尔地区,鲁尔危机爆发。德国在英、美的支持下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德国由于丧失鲁尔重工业区,以及对占领区的巨额津贴,财政经济越加困难,马克币值暴跌,德国经济与社会临近崩溃的边缘。英、美害怕在德国发生革命,与此同时法国在占领鲁尔期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此情况下,各方达成妥协,重新确定德国的赔款数额。1924年4月的报告,通称《道威斯计划》,为协约国和德国政府所接受,从而暂时地解决了德国赔偿问题。1924年,法比军队逐渐从鲁尔撤军。

法国在这场危机中不但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中的主导地位,为英、美所取代。鲁尔危机的解决使得德国的赔款数额得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德国经济的恢复。这场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尤其是英、法之间的矛盾。

68.《道威斯计划》

鲁尔危机以后,法国得不偿失。1923年10月,英国建议美国政府组织召开会议,在美国直接参与下解决赔款问题,并由美国政府充当赔款仲裁人。美国虽然拒绝参加赔款问题,但是同意美国专家可以接受邀请。法国面对英、美的压力,只得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研究德国赔款的问题。1924年1月,美国代表团团长道威斯任第一委员会主席,制定了《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为:①暂不规定德国赔款总额,只规定前五年具体的赔款额,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德国支付10亿金马克,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②赔款的主要来源是关税、对日用品、消费品,征收的间接税以及铁路收入、工业企业收入利润等;③计划确定德国可以从英、美等国获得第一批为2亿美元的贷款以确保德国通货稳定和经济恢复;④计划规定,法、比两国应立即从鲁尔撤军,德国财政经济应接受美国人主管赔款事务总管的监督。

《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法国的政策的失败,法国在赔款问题上丧失了主导权,日益被英、美排挤。同时《道威斯计划》是对《凡尔赛条约》的重大修改,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恢复,从而为它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提供了物质基础,最重要的是美国利用赔款在经济上向欧洲渗透,从而使其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取得了更大的发言权。

69.《杨格计划》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不久,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重新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年限,以减轻其赔款的负担,并要求取消外国对德国财政监督,撤出莱茵河西岸的占领军。1929年,以美国银行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成立之后提出了一份新的德国赔款计划,即《杨格计划》。主要内容为:①规定了赔款总额为1139亿金马克,在59年内偿清,赔款总额被削减了13.7%,前 37年每年赔款为20亿金马克,后22年每年15亿金马克;②每年缴付的赔款分为无条件赔款(不得延期)和有条件赔款(有困难可以延期);③设立国际清算银行将英、法、意、比等国的赔款及时地转给美国以偿付它们的战债。同时,杨格计划还取消了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经济的监督,并规定1930年6月底前协约国从莱茵区撤军。《杨格计划》进一步放松了对德国的限制,美国通过国际结算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它对欧洲事务的影响。

70.洛迦诺会议

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而召开国际会议——洛迦诺会议。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一战之后如何避免欧洲再次爆发大战,确保各国安全成为焦点议题。在这种背景下,会议召开。在会议中,各与会国达成妥协。同年12月,在伦敦签署《洛迦诺公约》。公约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德国同比、法、波、捷4国分别签订的仲裁条约,法国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证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互不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承认《道威斯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或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英、意两国充当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等。

公约的签署从形式上保证了法国的国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国惧怕德国复仇的心情。但由于英国的反对,公约对波兰和捷克与德国的边境不予保护,使得法国的威信大受影响,地位进一步下降。同时对这两国与德国的边界不予保护实际上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洛迦诺会议暂时调整了西欧各国的关系,同时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

71.《非战公约》

1928年,由63个国家参加签订的“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条约,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亦被称为《非战公约》。一战后,法国为了防止德国再度崛起而威胁到自身的国家安全与利益,积极构建其安全同盟体系,其中与美国的结盟尤为重要。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法、美缔结条约,永恒友好,互不作战。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提出反建议,要求先由六大强国签署非战公约,然后邀请各国参加,目的是企图通过多边非战公约的缔结使美国居于领导地位,贬低由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的作用。1928年8月,美、英(包括英联邦7个成员国)、法、德、比、意、日、波、捷等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苏联于1928年9月6日宣布正式加入这一公约。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

该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因而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但该公约宣布在国家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否定侵略战争的合法性,树立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因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72.《胡佛延债宣言》

1929—1933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得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战债问题面临危机。1931年6月,德国总理呼吁协约国关注德国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并同意德国延期还债。德国总统致电美国总统,希望美国支持德国延债。为了稳定德国这个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总统胡佛于1931年6月20日发表了《胡佛延债宣言》。其要点为:①各国间债务、赔款及战债均延期一年;②德国赔款问题是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③其他各国欠美国的战债不能取消。

《胡佛延债宣言》只是暂时缓和了赔款和战债问题,后来于1932年6—7月召开的洛桑会议才将这一问题具体地解决了。

73.“睦邻政策”

在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为巩固其在拉丁美洲的优势地位而提出一项外交政策,即“睦邻政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寻找海外商品市场,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的压力,加强了对拉美的争夺。针对这种压力,罗斯福上台后,开始在外交上推行“睦邻政策”。具体做法为:①在经济上与拉美各国签订贸易协定,相互减免关税;②在政治上放弃了一些在拉美各国的政治权利,以改善美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

“睦邻政策”的执行并不表明美国放弃了对拉美的帝国主义野心,该政策的实质就是企图通过一种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手段来加强美国在拉美世界的领导地位。通过“睦邻政策”的实施,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在美洲世界的主导地位。

74.《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是1927年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关于日本对外侵略具体战略的秘密奏章。1927年,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大将在东京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通过了《在华行动纲领》作为未来日本对外侵略战略的指导计划,并呈送天皇。在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支那(即中国);而若要征服支那,必须先征服满蒙。这份纲领通常被成为《田中奏折》。